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或者社会利益,需要支出,而这种支出就可以视为一种道德行为的成本.人们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要进行成本一利益的权衡。本文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并认为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当根据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让人们明白守德是有用的,选择道德的行为不仅是善的、应当的,同时也是最明智的,并应对那些为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行为给予激励补偿。  相似文献   

2.
张凌洋 《教育与经济》2014,(2):60-63,72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师的道德领域并非一个"利益虚无特区"。教师道德不仅具有自利性,亦存在成本与收益。趋利是教师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而成本与收益则对教师的行为选择发挥支配作用。教师在道德成本与收益的约束下,作出了自己的行为选择;同时,教师也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重博弈中,选择道德行为或失德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握教师道德成本与收益,对我国教师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与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群 《教学与研究》2008,1(3):27-32
道德与利益之间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但从根本上看,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对于道德与利益关系理解的理论误区在于对个人利益在道德中的地位的理解.我们应当充分肯定个人利益在道德中的地位,同时也应看到超越个人利益的道德追求的合理性.即使是对于那些行为高尚者的超责任的道德行为,社会也应当给予某种应有的利益奖赏,从而使得高尚的道德行为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和回报.  相似文献   

4.
道德行为或称道德行动,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人们面临的行动方案有多种,主体可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选择,做出符合一定阶级或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道德行为具有选择性。那么,主体怎样选择道德行为呢?道德行为的选择受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制约,本文就影响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归纳起来,影啊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首先,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选择的基础。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5.
利益与道德有着本质性的关联,利益不是在道德之外决定,而是作为道德的内在核心因素决定道德的。利益的矛盾运动是通过应当这个中介转化为道德义务从而表观为现实道德形态的。利益关系固有的矛盾性驱使利益的进一步自我规定,这种自我规定是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基础上的自我超越,这种自我超越表现为可能性和现实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在此,自我超越是通过命令来履行和实现的。这种价值命令或价值指令,就是“应当”。  相似文献   

6.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和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道德素质及其在社会主义新人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素质是指人们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它主要包括: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道德评价的水平,道德修养的好坏,道德品质的优劣等内容。所谓道德行为的选择,是指在同时存在几种行为方案时,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目的,在善恶之间和不同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  相似文献   

7.
孟子经权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对孟子的经权问题作一简单探讨。经,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或道德原则;权,指特殊情况下人们选择道德行为时应有所变通权衡;反经和行权有内在的一致性。行权有当下性,而且在行权时要注意行权的度;行权中我们所遵循的标准实际上是居仁由义。因此,把握经权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崇高的道德理想固然美好,而实际人们要面对的往往是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是世俗甚至幽暗的人性基础。在人性受到极大关注的当今,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不能仅眷留于对理想的守望,而应当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状况,给人们的行为以道德宽容,给人们选择道德行为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9.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80-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行为的滑坡现象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对道德建设也更加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来说就是一种德。道德建设的成功与否要看人们在具体实践中行为选择,而道德行为的选择的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道德意识。因此,道德意识的培养对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因素在德育工作中居于根本性地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主体展开,坚持以人为本,理解和关心教育对象,尊重和发展教育对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傅维利 《教育研究》2005,(3):13-16,28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虚拟道德情境不含有真实的道德冲突,也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恰当地设置道德冲突,必须分析其中预设的或生成的道德冲突中所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并有目的地对它加以利用、引导和控制;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又要有目的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要特别注意适合不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为他们自主参与道德活动留下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市场行为的认识要摆脱单一的道德尺度,一方面,对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估要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法,合法的市场私利行为是正当的、自然的;另一方面,对市场行为的社会分析要超越唯道德或泛道德主义,市场文化有许多独立于伦理道德的人文价值。对于目前的道德腐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与个人利欲,而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社会道德状况的各种社会因素。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在德育实践中已基本形成了一致的德育新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理念,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德育经验和方法,这是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本文认为,虽然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是反映共同德育理念和一般德育规律的经验,还是值得互相借鉴。作为德育工作者,除了自己潜心研究德育方法以外,也要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博采众长,以便迅速有效地找到适合本校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养是指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与道德修养,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坚持以生为本,以生活为基础,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所秉持的伦理导向对于学校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伦理型校长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校长本人的道德特征;校长为学校所确立和描绘的共同愿景的道德特征;校长决策方式的道德特征等几方面。成为伦理型的校长,需要从确立道德目标与期望;设立道德机构;奖励道德行为;身体力行设立道德角色模型等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意识不强和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应注重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职业道德实践机会,并帮助学生规划好自身的职业道德生涯,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政治思想史的影响巨大,对其解读颇多争议。作为对纯粹实证政治哲学学说的评价,不应当停留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争论,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中立实证的国家学说即主权者的理论来理解。《君主论》中的君王的道德要求并非把君王看成单纯的“人”,而是将其视为国家主权的化身,因此他的行为评价就不能再是简单的依据道德,而应当以国家的最高利益———安全和稳定为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