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初中教育已经迎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这一代的孩子并不缺乏亲人的关爱,而是缺乏对亲人关爱的敏察与体悟。他们幼稚却却又自以为成熟,他们热切渴望享有一片自己的自由天空,他们对于父母只是一味叛逆,一味抗争。面对这一普遍存在的思想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生在顺境中,长在关爱里,他们很少经过风吹雨打,很少懂得照顾体贴别人。他们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视为平常,把父母节衣缩食的奉献视为应该。他们一味的索取,一味的享受,认为父母就该为他们服务,就该围着他们转,就该剩饭全吃、累活全干。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要操碎了”,是许多家长的感受,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欢和崇拜的人可以是影星、歌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中,“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是一个最敏感的问题,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然而,许多家长和教师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个问题。在不少人看来,中学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不应该讨论、至少不应该让中学生一起来讨论的问题。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很多家长和教师或者在心里暗暗着急,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或者不由分说地去制止,却很少与青少年开诚布公地去沟通,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这些做法很可能使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隐蔽化,成为“父母和老师听不到的故事”,因而无法得到及时的引导,这对中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另外,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父母感叹“好心没好报!”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玉顺表示: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更具智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6.
大概是出于中国含蓄、克制、内向的天性吧,虽然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可中国的父母却很少有只会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殊不知这种羞于表达的含蓄给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和中国父母的这种含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父母,前不久,一位美国人在《环球时报》上撰文说: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多关心他。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的来说,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而中国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也很少通…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该报告数据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但有25%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了家长及老师,23.5%的人的理由是不想听父母唠叨,更有甚者直接把父母“拉黑”。
  这个报告一经发布,立即引来轩然大波,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朋友圈“拉黑”父母的行为可以理解,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隐私和思维方式,需要有自由的空间,父母要学会放手。也有人认为微信朋友圈是一个父母和子女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父母不仅能及时得知孩子的最新动态,也能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多多地了解社会,而子女“拉黑”父母无疑是一种拒绝亲情交流的表现。
  作为高中生,你对子女在微信朋友圈中“拉黑”父母一定有着自己的看法,请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1.自卑心理。由于“留守学生”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一年之中(或几年)很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就会自然地存在一种被人遗弃了的感觉,即“没人管、也没人要了”。这样,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当中,缺乏自信,很自卑,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要知道,他们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爱,渴望亲情啊!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0,(1):8-9
有人追星,更渴望自己成为万众追捧的明星。郭敬明、张悦然、张含韵、李宇春……互联网、新概念作文大赛、“超级女声”(后易名“快乐女声”)、“美丽中学生”、“莱卡我型我show”、“我爱记歌词”……几乎就在一夜之间,这些陌生的名字和平台便铺天盖地地充斥着我们的耳膜与眼球。于是,有人逃课参加选秀,  相似文献   

10.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渐渐地理解和悟透“孩子”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孩子,应该是我们向生命的丛林放飞的鸽子。他们的翅膀会将自己引向他们渴望的那片蓝天;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一支也许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命之曲。给他们一些自由追求的空间吧,给他们一枝画笔,让他们给自己的梦想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吧!  相似文献   

11.
<正>【创作理念】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与他们的父母来说,挡在彼此之间最大的“绊脚石”就是不懂得倾听与沟通。对父母而言,他们在潜意识里依然用对待幼儿的方式对待孩子,扮演着“万能者”“指挥者”“保姆”“心理分析师”等角色,忽略了孩子在成长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心灵力量。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渴望独立却又害怕独立,他们羞于启齿心事,却又希望父母能如以前那般理解自己。亲子双方在发展中的不对等使得两者之间冲突不断,关系容易断裂。  相似文献   

12.
对于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天下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却总有那么多人倍感失望乃至绝望,因为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目标遥不可及!可是,父母们是否想过,天下又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进步呢?哪个孩子不盼望得到父母的欢心呢?却不知为何,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身不由己,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弱小的他们只能望山叹息却无法翻越。从事青少年研究工作多年,我经常发现两代人在同一个误区中挣扎,有时悲剧袭来令人窒息。我不能不说起秋儿,因为她用17岁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鲜红的…  相似文献   

13.
曲欢 《广西教育》2004,(2C):4-6
不论你我,在这些岁月里,秉赋着自己的坚强,徜徉在这样的年龄里,说着同样高贵的“痴语”,流着同样晶莹的泪。我们在花季里迎风呼吸,为快乐绽放笑容;我们初识世界,我们为所谓的自由欢呼。“我们渴望自由与独立!”这便是青春的宣言。在渴望自由与独立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你会渐渐发现,自已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像是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与父母分隔开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与父母沟通,这是一个过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人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教育,确实是件可喜的事情。但是,最近有一个“教育妈妈”“教育爸爸”说法,却有着另外的意思,含有明显的否定意义。被称为“教育妈妈”和“教育爸爸”的父母,他们所关心孩子的教育都会集中在哪些方面呢?仔细分析一下,几乎都是集中在学校教育上,更确切地说,是对孩子的考试和升学极为关心。他们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或喜或忧,为让孩子上补习班或请家庭教师等忙得不亦乐乎。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许多父母关注的只是孩子的分数,只是孩子的升学。他们是自己走进家庭教育的误区,还一个劲儿地问我孩子到底出…  相似文献   

15.
高处与低处     
世人皆爱高处。当他们处在山谷,他们喟叹“仰之弥高”,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那个高度。当他们处在山腰,他们告诫自己“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激励自己继续攀登。当他们处在山顶,他们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有不快一扫而光。高处给人以无限诱惑,大家争相领略险峰之上的无限风光。殊不知,高处固然美好,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验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你在低处同样能发现精彩。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常人向往高处,往往是看到那些显赫的人们的辉煌,却很少注意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与痛苦。泰戈尔说:“置身峰顶,我感觉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孩子们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假期生活的感受,其中一条是“在新学期中,在家庭生活中,你最渴望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说,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希望父母和自己多交流多沟通。在两个班级70多名学生中,有个学生渴望在学期中有机会能和父母去北京游览,一名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孩子的父母一直在上海打工),三名学生希望父母给自己更多玩耍的时间,还有五名学生希望父母给自己买更多的课外书籍,其余的都选择了“希望父母和自己多交流多沟通”。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心声: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我国的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比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差些。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给小学生看,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如太阳、月亮、蛋、球等……,而中学生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即是“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中学生受定势作用的影响,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的结果,可见,“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8.
看见自己的孩子在众人面前“脾气发作”,对父母来说是很件难为情的事。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当众有异常表现时,父母首先想的是自己的面子,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关心孩子此时的心情与隋感需要。于是,父母便会对孩子的行为很快地加以压制。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处在少年晚期至青年初期,即11、12—17、18岁,有人称该阶段为“心理断乳期”。在此年龄段的学生生理机能渐趋成熟,心理上对家庭教育的依赖日趋减弱,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社会、对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易对他们产生大的影响。他们渴望实现自我,却和自身道德思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阅历的贫乏产生相当的矛盾,因而有时就不能较好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不少人依然记得,小时候特别希望有人能够听自己讲话。可父母却“嗯,嗯”心不在焉地应答。他们或是要赶去上班,或是在给你的弟妹换尿布,或是正在看报纸。想想现在这个世界对孩子是多么地充耳不闻,他们生长在一个“忙”字呈指数增长的时代。正因为大家都很忙,与孩子感情联络才比任何时候都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