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诺贝尔》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里的一篇课文。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在品质,我抓住文章的6~9自然段展开教学,重点从毫不气馁一词展开,通过三次想象,学生对诺贝尔的了解较为深刻,体会到了那种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片段一】师:诺贝尔为了发明诺贝尔爆炸油,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实验室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1.让习作成为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的一件快乐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学生言有童真,进行自由的表达。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真正在作文天地里驰骋。当他们心中有了急于表达的快感,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使习作成为自由表达的容易事。许多学生都怕写作文,尤其是“奉命作文”。因为这样的作文路子窄,不能自由选材,所以令学生们望而生畏。于是,“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成为许多语文老师的共识。因为,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是极富有想象和幻想力的。由此可见,借助于想象…  相似文献   

3.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习作作为儿童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依靠想象能力。统编教材在独立的习作单元中,旗帜鲜明地以"想象"为主题,确定了"想象"的重要位置。在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体验想象的奇妙,创编好玩的故事,在课堂上一起玩转想象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它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巨大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而想象就是这艺术王国里的一朵奇葩.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想象应该无处不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作家秦牧说过:“作家插上(想象)这对翅膀,就可以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拜会古人,访寻来者……”那么,什么是想象呢?简单地说,想象就是对事物进行合理设想,是在改造记忆中的事物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的一种表现方法。下面举例为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想象方式。一、虚拟情境式虚拟情境式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构想未知事物情景的想象方式。如《天上的街市》里,诗人郭沫若依据人间社会生活情境构想出牛郎和织女的生活情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  相似文献   

6.
7.
《山海经》概说灵华《山海经》是我国古代集天文、地理、人事于一体的旷世奇书;是一部集古代地理学、方志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药物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神话学和巫术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整体有序、结构严谨。从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②。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③。同物④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⑤!【注释】①《读〈山海经〉》一组诗共13首,意在借古喻今。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三年。②精卫,鸟名。传说为炎帝之女,溺死后化为鸟,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微木,细木。沧海,大海。③刑天,传说人物名。干,盾。戚,大斧。猛志,壮志。④同物,同乎异物,指死亡。⑤“徒设”二句,空有昔日雄心壮志,实现愿望的好日子怎能等待得到。【文后小语】本诗歌颂了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至死不屈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用以寄托一种慷慨不平的情怀。前四句叙…  相似文献   

9.
千古奇书《山海经》是浩如烟海的汉语献典籍中非常特别的一部。古往今来的人墨客深受其影响,而历代学则始终认为这是一部难解之书,其中蕴含着许多后人莫名其妙的原始谜团。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软)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里的不少…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现存刘向校书叙录,归纳其体例推断刘秀所说的“凡三十二篇”,是合诸本而言,而不是某一版本有三十二篇。从字数统计看,自郭璞注后,《山海经》并无太大散佚。从《山经》的结构,所反映的地理范围,描写陌生生物所用的喻体等三方面,论证《山经》是秦统一后由奉常之太祝完成的国家祀典,最后,列举了《山海经》的几个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2.
13.
以前,人们大都习惯于把《山海经》当作古代神州的地理书看待。但是,近年来海内外的一些学者,例如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发现成果不少都能同《山海经》挂上钩。把这些新的成果系统化起来,一些学者又渐渐发现,《山海经》是一部记载距今约五千年前后的世界地理文化的“奇书”和“天书”。胡远鹏在《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上发表的《<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一文,综合介绍了这方面的资料和情况。笔者有感于此说的新奇性,特予以摘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先讲一个《半匹马》的故事——敏豪森骑马向敌军冲去。那马跑得飞快,很快就冲进城门。敏豪森来到广场,让马喝水。可是怪呀,那马喝呀喝呀,怎么也喝不够。敏豪森回头一看,他那匹马的后半截身子没有了,像是给拦腰切掉了,因此,它喝进去的水,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山海经》并非“解《天问》而作”,并进而论及屈原《天问》的天地观、古代中国人的天地观、《山海经》时代的天地观,并指出中国先民对“地球是圆的”的认识早于哥伦布近2000年。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赖博学以成,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17.
“方物”是远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法,它既指‘名方物产”,也指以“方”区分各方之物。“方物”的分类编码的功用,在《山海经》中表现为建立、区分各方神灵异怪。“方物”即是“方神”,其目的是为了“格物致知”,通过博物的形式来达成对事物利害的认识,并进而创立一种独特的宇宙秩序。从“方物”到“方神”以致于“方人”,都是这种分类方法的不同体现,甚至与此相关的“旗”。“族”等概念,也都反映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的分类义涵。”  相似文献   

18.
关于<山海经>产生于何时何地,众说纷纭.本文主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先秦社会发展演变入手,探讨<山海经>各部分的特点,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其中<五藏山经>所记诸神多是比较古老的原始自然神,而<海荒经>中所记诸神,多是战国中后期由方士把历史人物神话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先生虽没写过有关《山海经》的专著。但对《山海经》的研究与运用,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主要是使用《山海经》所提供的资料,去解决一些先秦两汉古籍中的训诂和神话(仙话)传说问题,目的是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并从古文化中挖掘新东西,古为中用。 一  相似文献   

20.
古今中外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但是,《山海经》的作者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的楚人、周人、齐入,也有人说是禹和伯益。历史探索小说《老子隐迹》《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山海经点注》等专著和有关论文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有三大文化之谜,它们分别是:《山海经》作者之谜,《道德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