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感情是微妙的,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但是,一般说来,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的同一种氛围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大致相同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波澜。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写文章时就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中使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尤其应该如此。如果为了表现人的感情的复杂性而人为地改变文章的感情基调,就会使文章失之雕琢。下面一篇文章就存在这种毛病。[作文评析]与夜亲吻常德市鼎城一中林小华(题目已经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应当是愉悦的。)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决定到屋外的夜里走走。一个人走在长长的街头,任…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问题上,多数文章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方面.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根本在于端正和解决图书馆服务人员的态度,即和读者的感情问题,只有这样,服务水平提高的种种办法就会自然产生.  相似文献   

3.
这篇考场佳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两个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文体新颖。书信体是一种寻常文体,但在考场中如果用得好,就会有不寻常的效果。文章写的是女儿对妈妈的情感倾诉,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书信这一载体来表达,这就更能在叙写的过程中传出作者的真情.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这篇考场佳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两个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文体新颖。书信体是一种寻常文体,但在考场中如果用得好,就会有不寻常的效果。文章写的是女儿对妈妈的情感倾诉,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书信这一载体来表达,这就更能在叙写的过程中传出作者的真情.更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5.
学生一般会认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它讲究的是道理充分,逻辑严谨,跟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感情是抒情散文的事。这实在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是学生写作实践中的一种缺陷。稍微留意一下我们课本里的作品,很多文章都是感情洋溢,让人为之荡气回肠。就我们学习过的文章来看,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写文章,必须带着感情写,文章里边要有作者灌注的情感.否则,就写不好,就不是好文章.   那么,感情对于写,对于文章,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作用多了,拣主要的说,也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是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方法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事实上记叙文大多数都是记事的,即使是写人,也是离不开记事的。既然是记事的,那么记叙性的文章就会有情节,有情节就会有故事性,有故事性就有趣味性。文章有情节即可避免内容的空泛,这一点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知道。  相似文献   

8.
给学生上作文课时,我常常告诉学生: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人们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体察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会由此而产生各种感受,有快乐、有感动、有烦恼、有伤心……有些感受可能转眼之间就会忘记了,有些却会积蓄在心里,进而生出“一吐为快”的愿望,这种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由于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不能感受得那么深,只能是表面的,简单的印象。这就需要教…  相似文献   

9.
写文章要有感情,把感情注入文章中,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本文从题材来看,很平淡,老题材;从文字来看,算不上上乘的文章,但却能感染人,原因何在?答案是有真情。文章有真情,就能打动人,就有了可取之处。作者写的是奶奶和自己的故事,这种题材可谓老生常谈,但文章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是因为作者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是自己的真感情。作者写奶奶对自己的爱,主要说了三件事:一是自己出生时,因为家庭生活艰苦,被母亲遗弃,奶奶急忙找回父亲,把自己捡了回来;二是自己读书交不起学费,奶奶把她积蓄的一百元送到自己手里,并嘱咐…  相似文献   

10.
[小引]人的感情是微妙的,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种氛围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大致相同,不会出现太大的波澜。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中使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尤其应该如此。如果为了表现人的感情的复杂性而刻意改变文章的感情基调,就会变味。下文就存在这种毛病。[中等作文]与夜亲吻常德市鼎城一中林小华(题目已经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表现的感情应当是愉悦的。)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决定到屋外的夜里走走。一个人走在长长的街头,任冷冷的风吹拂我的面颊。残灯拉长我的身影,人…  相似文献   

11.
《繁星》(六年制第七册22课)是巴金赴法留学途中在海轮上写的一篇散文。作者把观察大自然的行动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融为一体,富有特色。(一)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这篇课文,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这不仅因为作者在课文中有传神的景物描写,更由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了深切的感受。作者凝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于笔端,他所描绘的星天,带有母亲的温柔和亲切。“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相似文献   

12.
《同学少年》2014,(12):12-13
<正>如果说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那么,情感则是文章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的血液。一篇文章如果缺乏真挚的情感,就很难打动人心。作家林清玄说:"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有真感情才会有好文章。如果你是没有感情的人,那你就不要写作。"由此,抒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某种程度时,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倾吐出来;二是间接抒情即在行文中隐含自己的情感,凭借描述人、事、物景来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3.
王智慧 《新疆教育》2013,(6):105-106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本文将试做浅析。  相似文献   

1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此谚语乃经验之谈.它不仅表明了读诗与作诗的关系,而且揭示了朗凑对于提高一般写作能力的辅助作用.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埘方的感情.作为中学生,他们在阅读中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自终随着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地把学生引人到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故乡的榕树》就是以游子心桑梓情织成一条绵长的金线贯穿了全文。作者缘情为文,在叙事、状物、写景中融注了思乡的深情。文章开篇描写住所附近山坡上两棵苍老葱郁的榕树时,作者特意提到“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罢”,于不经心间提起了这条感情线索,一开始就对榕树注入了特别的深情。接着写由于特别高兴,用榕树叶卷成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时又提到这是由于“动了未泯的童心,”再一次连起这条金线。由这哨音勾起了一片思乡之情。在散文的中心部分,围  相似文献   

16.
金璐 《初中生辅导》2012,(Z1):26-28
一、情感的触发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乃为艺术之花的血液与浆汁,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挚情感,方有撼人的艺术魅力。再说人是感情动物,真挚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这也正是感情充沛的文章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这就启发我们作文选材首先要选那些触发作者感情心弦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一定"伟大",它很可能是一句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朗诵情境,培养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  相似文献   

18.
感情朗读,激发情感。语文是集思想性、情感性于一体的工具学科,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不应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充满情感的训导和练习。语言是外表,表情达意才是语言的内涵。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经过教师的感情熏陶这一中介作用才会被激活和延续。语文教师只有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通过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朗读,营造一种情境和氛围,才能使饱蘸情感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中。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先要学生浏览全文,再进行感情范读,把课文读“活”,并随着文章的感情,运用高、低、快、慢、轻、重、停顿及语调变化,读出文章的基调…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如果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名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教师范淡),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象.那就会使静止的书面文字活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就采用了这  相似文献   

20.
王令玲 《文教资料》2009,(16):61-62
好文章因其真挚的感情打动了读者.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作文真情实感的训练.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作文的真情实感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