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稼轩历经宦海沉浮,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真是愁到极致则无言,“欲说还休”。而今“愁”是什么,“愁”有多少,理不出头绪,掂不出轻重,更不知从何说起。一折《西厢记·长亭送别》全篇剪不断,细梳理,尽离愁。为抒离愁,王实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苦心煞费,全力经营,尽量说透。  相似文献   

2.
教师节到了,似乎又应该说点什么了。然而说什么呢?豪言也罢,牢骚也罢,该说的早已说尽。不对,所谓“早已说尽”是对那些拥有“话语权”(在这里,这个词是中性)的教师而言,比如笔者——当然,与那些成就卓著的杰出教师相比,我仍然不过是一个普通教师  相似文献   

3.
贾雯鹤先生《〈江南〉“田田”解》(见《文史知识》1995年第5期)一文(以下称贾文)尽去陈说,独抒新见.粗略一读,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细细玩味,却又令人颇多疑惑.现陈愚见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一、贾文说,《江南》是首情歌,由“鱼戏莲叶间”一句即可看出.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嬉戏莲叶间,此古礼之遗风欤?贾文据理有二、一是“鱼”为民歌中男女情事的(?)语,此例在《诗经》中已俯拾皆是,一直延续到现代民歌(参见闻一多先生《说鱼》).二是《乐府解题》说“《江南》,古辞,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  相似文献   

4.
(宋)辛弃疾 《学苑教育》2020,(4):F0002-F000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相似文献   

5.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尽尝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这首词看似单纯,内容却耐人寻味,写愁说恨构思巧妙,独辟蹊径,技艺高超。吟完全词,自可感到,词的上阕起句就不同一般。明明要写忧国家忧民族的深愁,起笔却就是不提愁,说“不识愁”。辛弃疾真的“不识愁”吗?这不可能。在辛弃疾出生前的十三年,中原沦于金人统治,他的家乡也被占领。他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国难当头,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哀鸿遍野的情况他不会无动一衷。他不是“不识愁”,而是对深仇大恨理解还不够深刻,人生的经…  相似文献   

6.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髫。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休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相似文献   

7.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词作。少年时代,不谙世故,没有愁却强说愁,如今饱尝人生艰辛,愁思满腹,却反而“欲说还休”、“言不由衷”,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作者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我们就可以看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 ,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不论是秦观的“自在飞花轻如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还是贺铸的“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对梦雨廉纤 ,愁随芳草 ,绿遍江南” ;不管是辛弃疾的“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还是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读之 ,定会百嚼不厌 ,回味无穷 ,李清照这个女性词人 ,她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 ,加之独特的经历 ,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 ,格外深刻。可以说 ,李清照把愁绪写到了极至。淡淡的闲愁李清…  相似文献   

9.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有人说南朝文学中有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构成“永明体”声律特点的“八病”说,另一个便是本文要讨论的乐府民歌《西洲曲》.  相似文献   

10.
常捷 《教学随笔》2014,(7):80-82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相似文献   

11.
莫愁重考     
莫愁女在我国,确实是历史悠久、影响甚大的文学故事人物。从现有资料看,莫愁女的名字及其故事,最迟出现于南朝的刘宋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历时一千四、五百年,她(们)一直被咏于骚坛,传于人口。就以今天的情况来说,那位婷婷玉立在南京莫愁湖公园荷池中的采桑女(金陵莫愁的塑像)及以她为名的莫愁湖,可以说已是蜚声中外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久传不衰的莫愁女儿,由于误解、误传以及“多莫愁”的  相似文献   

12.
同样的话,诗人偏要变个法子说。就说“愁”吧,人恐怕都是有些感受的,多数人的表达是:“愁”、“真愁”、“愁苦”、“忧愁”、“愁闷”,如此而已。看看大诗人李白的“愁”——“白发三千丈,  相似文献   

13.
她,是一盏诗坛历史的佛门青灯。——题记“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亦是她,她的眉头锁住了历史的清秋,她的哀叹从诗河的一头踱到了另一头;她的酒杯从来都是饮尽了酒,饮不尽泪与愁;她的裙带从  相似文献   

14.
【原诗荐读】 赋 愁        魏 扶 愁迥野,深秋生枕上,起眉头闺阁危坐,风尘远游巴猿啼不住,谷水咽远流泊舟送客入浦,思乡望月登楼烟波早晚长羁游,弦管终年乐五侯【细细品味】 诗贵含蓄,一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意韵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诗贵“神美”,一首《题西林壁》理趣无穷,读来余香满口;诗还贵形神兼美,唐诗人魏扶的《赋愁》诗就是这样的佳作。 愁,如雾如风不可捉摸,但偏有许多高妙之人,说那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说那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样借一个触发点,化抽象为具体,将千古愁情演绎成经…  相似文献   

15.
“愁”是一种内心的悸动.它夹杂着淡淡的悲哀和愁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愁”,它会从你的心底莫名其妙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多愁善感的词人们总是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通过对风雨花草的吟咏,或寄家国之愁,或抒身世之感,或言儿女之情,或叹春归之忱,无不写尽一生的哀怨情愁。  相似文献   

16.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17.
张扬与内敛     
《新作文》2006,(1)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 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似文献   

18.
在江南名城绍兴的市中心——轩亭口,巍然耸立着一块引人注目的石碑——“秋瑾烈士纪念碑”.这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耀眼夺目.碑上还刻有蔡元培撰写的碑文.人们在凭吊、景仰的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近代著名女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前驱秋瑾那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她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吟着“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愤诗句,壮烈牺牲于反动清政府的血腥屠刀之下.当时,烈士殉难的消息传到日本,激起了留日浙江同乡会成员的强烈愤慨,他们吊烈士,骂满洲,并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其中,鲁迅就是积极主张发电报者之一.直到一九三四年末,鲁迅在《病后杂谈》一文中还说,秋瑾女士在临刑前“有一句‘秋风秋雨愁杀人’,  相似文献   

19.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此词写于作者避乱浙江金华时。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写景“造境”。狂风停息,尘土中还夹杂着芬芳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文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堂更是缺少不了那阵阵的琅琅书声。不必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诗经》,不必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汉乐府,也不必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唐诗宋词,单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新诗新词,就需要我们去纵情诵读,去放声歌唱。只有如此,也惟有如此,我们才可解其中味,才能晓诗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