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花剑运动员董力的颜值被网友公认为"超高",完全不输娱乐圉一众当红小鲜肉。里约奥运会期间,中国"击剑队的颜值"成为了热议话题,董力因194 cm的身高和阳光帅气的长相从队员中"突围"而出。不少综艺节目都瞄准了董力的圈粉实力,所以,之后他开始在各大综艺节目里露个脸。作为一枚1993年出生的小鲜肉,董力在《爸爸去哪儿4》里担任起了"实习爸爸",和年仅3岁的萌娃组成了最具看点的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2.
思雨 《初中生》2015,(4):8-10
他的行情正在被看好,除了已播的《古剑奇谭》,电视剧《盗墓笔记》的男主角也将由他出演——《盗墓笔记》的同名原著小说有三千万“粉丝”. 1987年出生、出道七年的李易峰自然不算“小鲜肉”;不到而立之年就红了,似乎也不能说他是大器晚成.这两个近年来最常用的标签,在他身上都不适用.李易峰身上有着同代偶像明星的特质,比如更懂“粉丝”的心.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林更新已经摘掉了自己身上“小鲜肉”的标签.在他眼中,现在“95后”都出来演戏了,他们才是真正的“小鲜肉”.在演戏这件事上,林更新不愿轻易被市场潮流所裹挟,希望能多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在这个行业里,到了我这个年纪,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作为一名演员,他并不为妥协而生.  相似文献   

4.
《蓝精灵》是上世纪80年代最受欢迎的卡通片之一,曾先后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播映过。1986年《蓝精灵》动画片被引进到中国,广受欢迎。2011年8月10日真人3D电影《蓝精灵》在中国内地上映。“蓝精灵”从1958年诞生至今已经53岁高龄,而这些可爱的蓝色小家伙也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多半个世纪,他们从没摘过帽子,只因为他们都没有头发,而“蓝妹妹”也有着极其复杂的身世,今天为您解读《蓝精灵》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5.
诗家文人在人们印象中是“文弱”,以为他们自小便是“温良恭俭让”的苗子。杜甫和鲁迅在青少年时期,却都是“不安分”的活动分子。都不给人以整天捧书本子的形象。杜甫《百忧集行》里回忆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枣栗熟,一日上树能几回。”鲁迅幼小即以异常活泼见称。“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胡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许寿裳:《鲁迅年谱》)十三岁进三味书屋读书也是一个“上树”的能手。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回忆道:“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解放后,郭沫  相似文献   

6.
在人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不论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研究,还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结果的表述和论证,都大量地运用着“比”这种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在他们的议论和著作中,不仅普遍地运用比的方法认识和研究问题,说明和辩论问题,而且也研究过“比”这种逻辑方法的特征和功能,提出过有益的见解。《墨子·小取》篇中,所谈的逻辑方法:“效、侔、辟、推”,其中“辟”的方法就是“比”。墨子说:“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意思就是:用已经被认识的一物和尚未被认识的一物相比,以达到认识该物(《墨子·小取》,见《诸子集成》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7,(32)
猩猩偷了猴子的香蕉,被猴子发现了,于是猴子们在后面穷追不舍.兔子问猩猩:“他们是谁?为什么要追你呢?”猩猩头也不回地答道:“追猩族!” 终于毕业要出来工作了.老爸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箱子,语重心长地说:“20多年前,我和你妈创业,从身无分文到3000,5000,10000,再到后来的20万,50万,200万……儿啊,这些借据你收好,爸妈这辈子估计还不清了,要靠你了!”  相似文献   

8.
《羊城晚报》报道“大学生自杀只因饭菜不合口,不会洗衣服”;《内蒙古晨报》报道“父母担心女儿生活不能自理,阻止其赴外地上大学”;《兰州晚报》报道“大学生把脏衣服打包寄回家让母亲洗”……近年来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充斥着报刊的字里行间,已经屡见不鲜、不足为怪了。在痛心疾首、忧心忡忡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到如此地步?听听我们的家长都是怎么说的:“女儿年龄还小,自小没出过远门,到了学校后照顾不了自己,应该再复读一年”“我会每天从番禺的家里做好饭菜送过来”“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从…  相似文献   

9.
关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曹禺先生有过十分明确的界定:“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了家,坏到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诚然,从《雷雨》这部伟大的戏剧诞生之日起,周朴园就被贴上  相似文献   

10.
(一)英国《泰晤士报》总编辑西蒙·福格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被传为美谈。那是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  相似文献   

11.
“又是一年春草绿”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是《又是一年春草绿》,让学生自选。结果全班有五分之四的学生选做了《又是一年春草绿》,其中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在结尾一模一样地另起行写着“哦,又是一年春草绿”,从格式到语气词都毫无差异。这个情况令人吃惊。是互相抄袭了吗?不,整整两节课,学生埋头写作,下课都没休息。是中学老师曾作过“示范表演”吗?不,他们说从未写过类似的题目。而且,我在出题之后也未作任何提示。看来,结论只能是一个:对这一类的题目,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10期刊登了《“木桶原理”在解题中的运用》一文,本人现就文中例4的解题策略谈点意见。“例4:小强、小明、小红、小蓉4个小朋友在郊游回家时天色已晚,他们来到一条河的东岸,要通过一座小木桥到西岸,但是他们3个人只有一个手电筒。由于桥的承重量小,每次只能过2个人,因此必须先由2个人拿着手电筒过桥,并由一个人再将手电筒送回,再由2个人拿着手电筒过桥……直到4个人都通过小木桥。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的时代,称丫环为主人所奸占为“收用”,“收用”过的丫环身份地位有了一些变化,若再被奴主“扶正”,便有了如《红楼梦》中的“姨娘”的身份。“收用”过的丫环,便难以嫁出门去了。《金瓶梅词话》中,李瓶儿身边便有这样两个丫环,即迎春和绣春。她俩初被李瓶儿的前夫花子虚“收用”,后来李瓶儿嫁到了西门庆家中时,他们也作为陪嫁物而相随。这在《金瓶梅》的前数回中都已作了交待的。  相似文献   

14.
《刻舟求剑》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人过江时不小心,身上挂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在船舷上剑掉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靠岸,就从船上的记号下去捞剑.我们听过两位教师讲这一课时,他们都试图向学生讲清这一寓言的比喻义,由于引导、启发不甚得法,最后不得不由教师草草收场.这则寓言要说明的道理是:比喻人死守着原来的经验,不知道变通.其实在讲课中,只要让学生知道文中的“经验”,这则寓言就不难讲清.课文的“经验”,是对船静止时剑落水而言,此时若拿小刀刻个记号再沿着记  相似文献   

15.
一英国《泰晤士报》总编辑西蒙·福格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被传为美谈。那是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说着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  相似文献   

16.
1986年,一篇文章轰动中国:《中国的“小皇帝”》。它描绘亿万独生子女的优越,也对二十年以后的他们和中国,表示了深深的忧患。如今过了将近十年,中国的“小皇帝”们怎样了呢?他们仍然优越,“万千宠爱在一身”,但他们已经不是“小皇帝”,而是“小奴隶”了。他们真的应有尽有,但却缺乏真的自尊、自主、自由。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无法主宰自己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奴隶。  相似文献   

17.
最近,班上出现了图书被撕毁的现象,于是,我组织了情境教学《小图书哭了》的教育活动,并与幼儿开展了讨论。“小图书为什么会哭?”“小朋友不爱护。”“为什么小朋友不爱护小图书呢?”“因为小朋友不爱看这本书。”“小朋友年纪小,不懂得要爱护。”老师这才了解到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原来他们对图书也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老师提出“对不爱看的书该怎么办?”让幼儿讨论。回答有三:给别人看;交给老师;放回原来的地方再重拿一本。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好,同时明确对不爱看的书也要爱护。老师继续启发幼儿讨论“对爱看的书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一家人到加州贝克莱探访过雅文姐姐以后,转眼间又6年了。“我想我们有钱再去一次了。”孝骏跟妻子说。“现在孩子大了,去看看姨母对他们也好。”一家人到了美国后,发觉12岁大的友友的音乐天才,在他未抵达以前就已经给人家知道了。他们更邀请他跟旧金山市小交响乐团一起演出。《旧金山考察家报》的乐评人亚瑟·布卢姆菲尔德对这场演奏会有如下的报道:  相似文献   

19.
杨丽萍 《现代语文》2006,(3):114-115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张采民教授的《忘筌·梦蝶》,大作理论高深,基于资力我不能读透,但有一点使我感触颇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大鹏到蜩、学鸠、斥鴳等小生灵,从普通的凡人到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都“有所待”,都有所依赖,都需要这样那样的外界条件,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顺从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无所待”而游于无始无终、不生不死的“大道”,才是理想中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以为,这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悖论。小生灵如蜩、学鸠、斥…  相似文献   

20.
试题研究古代的“历史”两字,从未连用过,只称“史”。在甲骨文中,有史字出现。《说文解字》解释:“史,记事者也。”据此可知:“史”者,开始并不指哪一本书,而是指人——指从事史事记载的史官。传说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就有史官,叫苍颉。从广义来看周代大多数文官都可以称为“史”的,他们的工作并不限于记言记事,其他如祭祀、天文、历法、艺术等都是他们的业务范围。我国最早的史册,称“志”、“书”,而不称史。《南史》、《北史》都是唐代李延寿所撰。唐代刘知几的史学评论著作《史通》也称“史”。自此,宋、元、明也都称“史”。司马迁曾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