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此的喜爱菊花,推崇菊花为“花中君子”,“花卉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吟诗作词更是少不了“菊”。光是品读唐宋时期的诗词,就足以感受到古人爱菊之深了。  相似文献   

2.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人是如此的喜爱菊花,推崇菊花为花中君子,花卉四君子,即梅、兰、竹、菊,吟诗作词更是少不了菊。光是品读唐宋时期的诗词,就足以感受到古人爱菊之深了。一、民风民俗菊是秋天的花,有了菊,秋  相似文献   

4.
当露结霜凝、百花摇落、色殒香消之际,惟有菊花含苞吐蕊,菲然独秀,芬芳着落寞黯淡的时光。自古及今,文人骚客乃至仁人志士,无不对菊寄情抒怀,咏唱不绝。因而,充满魅力的菊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礼记·月令》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菊花不仅有飘逸的清雅、华润多姿的外观,幽幽袭人的清香,而且具有凌寒傲霜的内质,其风姿神采,成为温文尔雅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从此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写尽了菊花的幽香、风姿、异质、奇态,潇潇洒洒地装点…  相似文献   

5.
爱菊画菊     
正我比较爱画月季、紫藤与菊花,尤其对菊花情有独钟。菊花有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它以凌秋之势、傲雪之姿赢得人们的赞叹,又以花色艳丽、姿态清秀、风韵高雅而惹人喜爱。古今的文人志士,常以画菊来抒发自己的心志,寄托自己的情感。我觉得,我也应该将菊花  相似文献   

6.
成曙霞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54-56,63
以菊花为吟咏对象的咏菊诗是咏物诗中别具审美价值的一类诗歌.但纵观历代咏菊诗人的创作,起初文人看重的是菊花的药用价值,随后才发现菊花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代咏菊诗主要是通过以菊比德、以菊抒情两方面体现出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菊花与文人素有不解之缘。以菊入诗,借菊直抒人品、性情、感遇者贯穿于中国诗史。先秦屈原高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表现其坚定高洁的品质和操守:魏晋陶潜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凸显其自怡、潇洒于归隐和超脱;南宋李清照低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抒发国破流离的凄惋;明末张煌言借菊咏志,“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相似文献   

8.
金秋季节的菊花,绚丽缤纷、婀娜多姿,尽管秋风瑟瑟,菊花兀自清香坚贞,素洁高雅.   可能是名字里有个“菊“字的缘故,舒菊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菊花:像迎风开放的菊花一样独立而坚强,却没有“孤标傲世偕谁隐“的冷漠之感.……  相似文献   

9.
古代的文人志士大都爱菊,菊之淡雅清幽更为其赢得“花中隐士”的称号。本期“音乐文学坊”我们就以周杰伦的《菊花台》作为主打,以菊会友,谈谈菊中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菊香作枕     
古代的文人志士大都爱菊,菊之淡雅清幽更为其赢得“花中隐士”的称号。本期“音乐文学坊”我们就以周杰伦的《菊花台》作为主打,以菊会友,谈谈菊中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1.
过眼云     
古代的文人志士大都爱菊,菊之淡雅清幽更为其赢得“花中隐士”的称号。本期“音乐文学坊”我们就以周杰伦的《菊花台》作为主打,以菊会友,谈谈菊中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独爱菊,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写菊的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其所有的诗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 《和郭主簿》中的“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将“菊花”与“松树”两种不同植物进行类比,把凛冽秋风中菊花迎霜独放异彩的形象和苍松经寒弥茂的坚强形象具体化,歌咏菊花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高雅气质和品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菊花内在精神的高度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3.
陶诗中的菊花意象大凡有三类。食菊,突出菊花的药用价值:防病保健,延年益寿;赏菊,强调菊花的观赏价值及其风骨:傲睨风霜,卓尔不群;赞菊,彰显菊花的精神价值:随性适意,心与自然泯一。纵览诗歌菊花意象之流变,可以揭示陶渊明诗歌菊花意象的意义:以菊喻人,以菊比德;无我之境,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14.
《爱莲说》一文不仅抒发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对于莲的深深爱恋之情,而且在褒奖莲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以及“不可亵玩焉”的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他对菊或是牡丹的“不爱”.周敦颐之所以不爱“菊”,是因为菊的孤傲、不问世事,以明哲保身为由不敢与世事抗衡;而之所以不爱“牡丹”,或是因为它的谄媚、攀富、趋势.“菊花”和“牡丹”正是欠缺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德要素、佛家的纯净以及道家的本真,因此,造成了周敦颐爱莲,却不爱菊花和牡丹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换言之,周敦颐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思想是他“爱”与“不爱”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5.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赏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赏心悦目的一件乐事。重阳节又称赞菊节,民间还有在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故有“人共黄花醉重阳”。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花天姿高洁,古人谓其有君子之德,为隐逸高士们  相似文献   

16.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7.
菊花赋     
<正> 序:菊花乃国之传统花卉,古称黄花,久负盛名.最早产于河南内乡县甘谷山上,唐时经朝鲜传至日本,后入欧洲、美洲,成为中外驰名之观赏花.重阳节又临,菊花仙子开盛会,特歌之以助兴:“层层玉芳,丝丝发长,暗送缕缕幽香,尽唱春曲之光”;片片绿掌,阵阵青浪,风移两两相握,惊呆菊园花狂!秋来谁作世界主,遍俏疏篱饮寒露:铁骨生姿,单花怒放,独本菊也;清雅神韵,三国鼎立,三本菊也;天女散花,群星璀璨,大立菊也;飞霞流瀑,银河落天,悬崖菊也;熊猫迎金秋,孔雀兆吉祥,艺菊也;  相似文献   

18.
爱菊说     
大诗人陶渊明独爱菊花,虽然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但我却和陶渊明一样,也喜爱菊花,喜爱它那像被太阳的光芒染成的颜色,喜爱它那坚强勇敢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19.
士人种菊诗,是指士人描写自身及其他士人种植菊花活动以抒情寄意的诗歌作品。北宋士人种菊诗作,涉及菊花之祛病健身延年之养生功效,美艳高洁淡泊的比德质素等多重意涵;折射出作者们不同心灵倾向,如江休复之洒落,司马光之朴素,欧阳修之悲慨,梅尧臣之温和,吕陶之坦诚,刘挚之清隽,张耒之平易、毛滂、李新之落寞等;从北宋中期的刘挚、吕陶开始,陶渊明的影像逐渐凸显出来,先是化作应对政场艰辛的平衡器,后则充当疏离社会昏乱的安慰剂。北宋士人和隐士的种菊行为暨种菊诗作,建构了一个北宋士人群体藉以涵养身心的“菊世界”。  相似文献   

20.
桐乡,相传是菊花仙子栖息过的地方;菊花,让这个享有“百花地面”美誉的江南水乡到处弥漫着芳香。每年秋天,热情好客的桐乡人都会举行隆重的菊花节,以菊会友、以菊兴旅、以菊活市。桐乡的市花——婀娜多姿的杭白菊己成了人们心中美丽的化身。你瞧,茫茫菊海中,菊花仙子正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