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用与之有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叫衬托,或叫映衬。平时常说的"烘云托月""红花还需绿叶扶"等,就是指这种方法。如果在作文中运用恰当,可以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一段对故乡景色的描写,荒凉、萧条、沉寂的环境和气氛,衬托出"我"见到故乡的悲凉心情,让读者也深受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对比,往往可以更生动更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就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首先,作品中眼前故乡的萧索衰败景象与二十多年前故乡的美丽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  相似文献   

3.
衬托八法     
衬托,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下面以初中语文的课文为例,简要地谈谈衬托的八种方法。一、以景衬情。《故乡》第二段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烘衬了“我”的悲凉心情;《七根火柴》结尾描写了熊熊燃烧的篝火,烘衬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快心情;《挖荠菜》第八段描写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烘衬了童年的“我”孤独、苦闷和恐惧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今天     
鲁迅先生《故乡》中的"故乡"萧索、悲凉,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已大不一样。现在的"故乡"是旅游胜地,中外游客慕名前来,一派繁荣景象。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水上保留着旧时的石桥,水边是江南建筑,白墙黑瓦,鳞次栉比;街道两边均是装饰精美的各色小店。这里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潮湿的石板路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到了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小说《故乡》第二自然段中 ,关于故乡的描写非常赫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里 ,作者把故乡描写成一个阴惨、萧索的“荒村” ,似乎不如此就无法充分表达主人公“我”的悲凉心情。那么这究竟是偶然所为 ,还是另有深意呢?如此表达 ,鲁迅能够说出他那沉默、深邃的心灵世界吗?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看看能否有所得。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 ,也是故乡沧…  相似文献   

6.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7.
《道士塔》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文章之中有许多饱含强烈感情、像诗一般优美的词句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玩味。现分析如下:⑴“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全文的感情基调———悲凉,同时用“朔风”的“凛冽”、“塔群”的“破落”来进一步烘托“悲凉”的气氛,再加上“夕阳西下”一句意味深长的点染,使读者深切体会到作者为中华民族这条东方巨龙受到侵害后的衰弱而感到痛心和愤怒;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来。(2)“……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相似文献   

8.
杨茂义 《学语文》2014,(5):49-50
通过赏秋来悲秋,才是《故都的秋》书写秋天的特色。许多人为文本点到的"悲凉"二字牵引,力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悲凉的含义,结果增加了学生的疑惑。作者虽然用故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题,并指出故都的秋能够引起人们"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但通读全篇,给人的感觉是清静有余而悲凉不足。主人公仿佛是在赏秋,而非悲秋。《故都的秋》的悲秋独异处正在这里:赏秋在表层,悲秋在深层。  相似文献   

9.
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比如。同样是抒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不同。朱自清的抒情,是一种温情,用温情把环境美化,而郁达夫却不写温情,他所强调的是一种悲凉之情,说秋天的美在于它的萧索、幽远和落寞。这两个人的风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和美学追求。善于在对比中分析不同,对于拓展学生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操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0.
《故乡》之真切,不仅在于有残败的萧索荒村、残云暮卷、枯草断茎、岁暮天寒,更因为有善良的失落、真爱的远离、理解的缺失、感动的放逐。在《故乡》中,鲁迅除了赞美了儿童心灵的高洁与美好,更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故乡》既使我们认清了残酷无情的现实,又使我们坚定了追求理想家园的信念。《故乡》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以追求真善美为基础向"天国"的迈进,是无路可走后的坚定与执著,它让希望和信心穿越荒漠到达永恒。在这种炽烈的赤子之心中,《故乡》也成了残壁断垣中开出的一朵希望之花。  相似文献   

11.
短篇小说《故乡》是现代文学领域里较早出现的反映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作品。作品中“我”的故乡的荒凉、萧索、亲戚邻居间的冷漠关系,正是旧中国广大农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榨下日趋贫困和破产的缩影。《故乡》在配置事件、展开人物活动方面虽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却有一种内在的威力撼动人心,因而就成为一枝散发着芳香的艺术花朵。  相似文献   

12.
思乡情结醉倒无数文魂。这在鲁迅的作品中亦有深刻体现。《故乡》描绘的是灰暗悲凉的现实中的故乡,《社戏》展现的是温馨浪漫的理想中的故乡。鲁迅18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也并非都是温暖的记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苛待——鲁迅对故乡,确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给人的一种总的感觉是"悲凉"——天气寒凉、民生凋敝、故乡"隔膜"、希望渺茫,"悲凉"是全文的基本格调。抓住"悲凉"二字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以此为切入点弄清楚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个字进行布局谋篇的,我们就能析出文章震撼人心的"理",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精巧构思。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可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干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实属不易,本应是比较愉快的,但渐近故乡时,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  相似文献   

15.
《古都》的故乡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面:展现了故乡迷人的风景,再现了故乡独特的风俗,表现了故乡纯美的人情。究其原因,是作者悲凉的身世使其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拥有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感时伤世,唤起国人守护心灵的故乡;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听了两位教师上的两节《故乡》课。在课堂上,两位教师对同一个问题处理方法不同,致使教学效果大相径庭,这值得大家深思。下面是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片断1师:重返离别了20余年的故乡,“我”的感受如何?生:“我”感到故乡衰败、冷漠。生:“我”感到故乡很萧索。生“我”感到故乡变了。  相似文献   

17.
我的故乡清远是个多产的水果之乡,那里有荔枝、龙眼、李子、桃子……冰糖橘是故乡的特产,而且远近闻名。如果您来到我的故乡,就会看见到处是一片片的橘树林。每年春天,橘树上开满了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十里以外都能闻到一阵阵的清香。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和蝴蝶,就像是一个个的花仙子  相似文献   

18.
爱的洗礼     
我是暗地里的孩子,拥有冷漠如兽的神情。我踩着枯黄的落叶,独自走在晚秋里……——题记重温林黛玉的《秋雨》竟有几分感动,那“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萧索,那“秋窗已觉秋尽”的悲凉,点点滴滴的愁,将我带进了秋日里的时光。  相似文献   

19.
诗的衬托     
“好花也得绿叶扶”。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常用衬托手法刻划人物形象,即不正面描写人物,却描写别人对他的态度或看法来达到鲜明地刻划主人公形象的目的,如《陌上桑》刻划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用的便是衬托手法: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的篇目,是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小说中那“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西瓜是小英雄的影像”和“皮毛是油一般的滑”的猹,还有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鲜明的印象能从小说中凸现出来,正是因为《故乡》在艺术手法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对比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