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案1:某班教室里,学生都在安静地自习。突然,后排的甲从座位上跳起,发出怪声,把前排女生的作业本抢过去。个案2:操场上,大家都在排队等着做课间操,乙却在队伍中跳来跳去,还时不时地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扯前面女生的辫子。  相似文献   

2.
正请看下面两个问题:(1)老师带来4本相同的书要奖励给甲、乙、丙三个同学,每人至少一本.问:老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办法?(2)老师带来4本不同的书要奖励给甲、乙、丙三个同学,每人至少一本.问:老师有多少种不同的发放办法?对于(1)许多同学是这样做的.先给每位同学一本(即保底),由于书是相同的,故只有一种给法,再将剩下的一本书给甲、乙、丙三个同学中的任一个,有三种给法.故总数有3种给法.  相似文献   

3.
[题目]甲、乙、丙三位同学,甲、乙两人的平均年龄是13岁,乙、丙两人的平均年龄是11岁,甲、丙两人的平均年龄是12 岁。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相似文献   

4.
概率计算思维抽象 ,方法独特 ,要用到较复杂的排列、组合知识 ,难度较大 ,稍有疏忽就会致错 ,本文就概率计算中常出现的错误归类予以剖析 ,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 .1 运用公式P(A) =mn ,审题不清致错例 1  ( 2 0 0 2年上海春季高考题 )六位身高全不相同的同学拍照留念 ,摄影师要求前后两排各三人 ,则后排每人均比前排同学高的概率是 .错解 由对称性知 ,后排比前排同学高的概率等于前排比后排同学高的概率 ,故所求概率为12 .剖析 审题不清 ,误以为求后排每人均比前排对应同学高的概率 .因为后排每人均比前排人高 ,因此应将 6人中最高的 3个…  相似文献   

5.
一个数学家拿出三顶帽子让甲、乙两学生看清楚:两白一黑,然后用布蒙住两学生的眼睛,将其中两顶分别戴在这两个学生的头上(两人戴的均是白帽子),再去掉蒙住眼的布让两人根据对方头上帽子的颜色来推断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两学生看了对方头上的帽子,彼此沉默了几秒种,不能回答。忽然,学生甲立刻断定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诸位不禁要问:学生甲怎么知道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答曰:他用了反证法: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学生乙再笨也能马上断定自己戴的是白帽子,(因为只有一顶黑帽子),然而学生乙未作立刻回答,说明自己戴的必是白帽子!  相似文献   

6.
3口目臼.匕目舀日日‘目.‘【诗歌】【三句半]我爱我的幼儿园小鸡与小鸭鬓唐闻瀚谭旭东小鸡想做歌唱家,小鸭想做歌唱家,一个在篱笆上叽叽叽,一个在水塘里呷呷呷。喜鹊听到了,以为她们在吵架;百灵听到了,以为她们在自夸;只有小麻雀知道,她们和他一样,正在叫喳喳。.甲:小朋友们台上看,乙:我们表演三句半,丙:要是看了你喜欢,丁:把手拍。甲:从此又多一个家,乙:小朋友们都爱它,丙:团结互助不打架,丁:好娃娃。甲:爱清洁,不调皮,乙:懂礼貌,不娇气,丙:还会自己管自己,丁:了不起。甲:先给大家说从前,乙:那天刚上幼儿园,丙:我哭着喊着要妈妈,丁:羞羞脸…  相似文献   

7.
每逢提及相对运动,中学时代孟老师在物理课上设计的那幕体验相对运动游戏的精彩场面,总会再次映现在我的眼前。上课铃响后,孟老师宣布这节课先“看节目”再讲课,随即他特意挑选了四位同学:高个甲,小个乙及中个丙、丁。在请小个乙暂离教室回避时孟老师向高个甲及丙、丁面授机宜。当小个乙被叫回教室后,站在讲台旁的一只  相似文献   

8.
甲:观众朋友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宝贝. 乙:什么宝贝? 甲:看宝贝前,请先让我们的特邀嘉宾讲一个故事.有请—— 丙:我就是嘉宾(从椅子上站起) 甲:你怎么这么矮?(故作惊讶地看看丙,也看看观众) 乙:我啊,之前0.75米,自从吃了"乐增高"后,一个星期就长到了1.45米. 甲:谢谢!我带来的宝贝就是"乐增高". 丙:我买了两盒,不小心掉了一粒,被小鸡吃了,结果小鸡变成了鸵鸟. 乙: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我也买了两盒,不小心也掉了一粒,被老鼠吃了,结果老鼠变成了母猪. 丙:后来,我又买了两盒,被我儿子当鱼食喂给了小金鱼.第二天,我家的鱼缸就碎了,上面躺着一条大白鲨.  相似文献   

9.
周六的奥数课上“,移多补少与求平均数”这一章就剩下两个例题了。这节课要学习的是例7:有甲、乙、丙三个数,甲、乙的和是90,甲、丙的和是82,乙、丙的和是86,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按惯例,这些孩子们是一定要先自己尝试解答的,即便教师想要讲解的时候,他们也会着急地说:“等等,等等,我马上有答案了!”而我对我的这帮学生,也是信心百倍,因为他们总能自己解决问题,而且方法远比书上的丰富!不出我所料,黄涛同学第一个有了和书上一样的答案,于是有了第一种解法:90+82+86=258,计算出2个甲、2个乙、2个丙的和,再除以2就得到甲、乙、丙的…  相似文献   

10.
例1今有失去标签的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和盐酸,用一种试剂可鉴别它们.甲同学选用一种酸溶液,乙同学选用的是钾的正盐溶液,丙同学得知氯化钡溶液的pH=7,选用了一种有色物质溶液.这三个同学都成功了,请推断甲、乙、丙同学选用试剂的名称.  相似文献   

11.
猜帽子     
联欢会上,老师拿着5顶帽子,其中3顶黑色,2顶白色,从中任意取3顶分别戴在甲、乙、丙三人的头上。他们三人都不知道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其中有一个  相似文献   

12.
1例题选析例1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上行驶,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相对于甲车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丙两辆汽车都相对于乙车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关于这三辆汽车行驶的方向,正确的说法是()A.甲车必定向南行驶。B.乙车必定向北行驶。C.丙车可能向北行驶。D.三辆车行驶的方向可能相同。解析物体的运动的状态,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同。就本题而言,丙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丙车向南行驶;甲车上的人看丙车相对甲车向北运动,说明甲车也向南行驶用比丙…  相似文献   

13.
所谓“短接”就是部分用电器短路。它是短路的特殊情况,其特点是被短接的用电器不工作,等于没有接入用电器一样。由于短接现象出现在习题中,应引起同学们重视,本人把初中习题中出现短接现象归纳为四种情况,供同学们参考。一、导线直接接到用电器两端而发生的短接现象图1例1如图1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下列哪种情况是正确的:()A、甲、乙、丙灯都亮;B、甲、乙两灯亮,丙灯不亮;C、甲灯亮,乙、丙两灯不亮;D、甲、乙、丙灯都不亮。分析:本题表面上看,乙、丙两灯并联在电路中再与甲灯串联,而实际上乙、丙两灯被导线短接,因此当S闭合后,只有甲灯亮…  相似文献   

14.
教数学的孙老师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辅导课”上指导大家做了一个游戏孙老师拿出五顶太阳帽.三顶是红色的,二顶是白色的.他叫三个同学按从矮到高的顺序站成一列,从五顶帽子中取出三顶,给他们每人戴上一顶,其余两顶藏在桌子里.每个人都看不见自己头上的帽子.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数学活动。练习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将知识转化、扩充,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加工一批零件,由一个人单独做,甲要12小时,乙要10小时,丙要15小时。2.小组讨论,看能补充多少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补充的问题:(1)甲、乙、丙单独做,每小时各做几分之几?(2)甲、乙(或甲、丙,或乙、丙)两人合做,1小时能做几分之几?(3)如果甲、乙、丙合做,1小时能做几分之几?(4)如果甲、乙先干2小时,剩下由丙独做,还要几小时?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顺线追捉     
在场地上画一个边长为3米的正方形,再画出对角线。请甲、乙、丙三名幼儿,甲为裁判,乙为追者,丙为逃者。乙、丙两幼儿站在正方形的两个对角上,甲站在图形外。甲发出“开始”的信号后,  相似文献   

17.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甲、乙两人用棒扛着相同的重物同行,如图示,判断两人的用力()A.需考虑两人的力气的大小才能判断;B.甲、乙两人用力相同;C.照甲那样更省力;D.照乙那样更费力.甲乙 2.如图所示,小红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知翌圈叼匣3.四冲程内燃机工作的四个冲程顺序为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下列四个冲程图中正确排列为()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睿霞睿,睿.物理 C、丙、乙、丁、甲; D、丁、丙、甲、乙. 4.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A.放…  相似文献   

18.
随和是宝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分别多年,同学们重新相聚时,除了在外地或有特殊原因外,总有个别人不想参加聚会,或者组织者根本不想通知他参加。问问原因是什么?答曰:他不随和。同学在食堂用餐,甲、乙两位同学已经坐下吃饭。这时来了位丙同学,他想在吃饭的同时和甲同学商量一件事情,便和乙同学打了个招呼,看能否移个位置,让他和甲同学成邻座。这对乙同学来讲,是与人方便的事,何乐而不成人之美。再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也不损害自己一丝利益。乙同学当然乐意挪位,成全甲、丙两位同学。许多人遇到这种情况也会如乙同学那样去做的。…  相似文献   

19.
[题目]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用同样多的钱合买同样价格的练习本。买来之后,甲和乙都比丙多分了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1.20元。求每本练习本的单价是多少元?  相似文献   

20.
<正> 数学意识在解数学问题中是很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较强的数学意识,常常仅凭想当然作出判断,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有时还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何在?且看以下几例. 例1 甲、乙、丙三人进行100米比赛,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1米,丙离终点还有2米,则当乙到达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