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游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万首诗人(流传下来的有九千三百余首)。人们喜读他的作品固然因为他的诗雄豪沉实,清新丰润,在艺术上富于独创性,但更主要的大概还是因为他那灼人的爱国热情。他的充溢着爱国思想情感的诗篇,总是给人以巨大的鼓舞,这就是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读着他的诗无不产生感情上强烈共鸣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2.
落泪的阳关     
很多年以前.我曾有过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无话不谈。我们都喜欢古文,也经常谈及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他说他最喜欢的是王维的《渭城曲》。虽然这首诗总被人挂在嘴边.已经落了俗套,但他还是为诗中那份真挚的友情和诗  相似文献   

3.
王维 ,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 ,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吟咏其诗歌 ,总给人以观赏丹青水墨的享受。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 ,画有中诗” ,此言得之。有时 ,诗与画是相通的 ,尽管有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 ,但同为“艺术” ,无论是意趣还是手法 ,都可相互借鉴和融合。正因为王维集诗人与画家于一身 ,又醉心于表现同一题材———山水田园 ,诗与画的相通就显得极为自然。这里 ,我们从文学的角度 ,以诗歌鉴赏为视角 ,徜徉在王维的山水诗中 ,去领略其中的画法和画意。“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凡画都有色彩 ,中国画的敷色有两类 ,青绿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一、教学设想对学生来说,想读懂王维的诗,就要了解他一生的概况;想知道他诗歌的特点,就要深知他的精神境界。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并没有仅仅定位在《山居秋暝》这一首诗的学习上,而是以本文为契机,来解读王维其人。由人到诗,再由诗到人。1.通过朗读吟诵,指导学生音读、美读、情读、意读。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学生品读感受。2.诗中有画,学习王维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优美语言描绘诗中画面;诗中有禅,学习王维诗歌的人性美,学习他对宁静、淳朴生活的向往,进而探究王维诗歌的画…  相似文献   

5.
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查"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  相似文献   

6.
学生抱怨作文难,主要是抱怨无素材可用,这固然与素材的积累不足有很大关系,但真正的原因还是不会使用素材.一些看似熟悉乃至陈旧的事例,因为怕与他人重复,故而不敢用,或者翻不出什么新意来.这里介绍几种旧例出新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作为“诗佛”,王维的诗作很多都是浸润于佛理的。王维一生习佛,最初是因为风气的浸染,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特别是中年以后政治上的压抑,佛教越来越成为他精神上的安慰。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佛教是深有体会,也是有所得的。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诗作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这正是习佛甚深的诗人在艺术上得佛理禅心之助而精妙绝伦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李华珍 《学子》2014,(7):41
正"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这一对句流行于唐代,反映了王维诗独步当时、风行海内的盛况,恐怕不是溢美之词。王维,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擅长绘画,精通音乐,又精研佛理,他的诗歌以清丽、旷淡、含蓄、浑成见长,奠定王维在诗歌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也可以说是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王维众多的山水诗中,我觉得《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山水诗"诗中有画""画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顾亭林在其《日知录》中曾尖锐地指出:“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英若谢灵运,次则王维.”读之令人振聋发聩.近来细阅王维有关材料,联想顾氏所言,颇有醍醐灌顶之感.惜者顾氏未能详说,故未为后人所关注。本人不揣浅陋,续貂以继前贤,亦许有助于加深对王维的认识.早年的王维,虽也曾有过“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那种时髦的生活,但更多的有积极图进、为国树勋的壮志.如他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诗:“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前老一经.”诗人热情地歌颂了志身报国的勇士,批判了只知“窗前老一经”的文弱书生,充满了投笔从戎的豪气.王维不仅热情激励人们到边塞去投身报国,立功边塞,而且在一些抒情诗里,他也一再抒发类似的感情,如他的《人军行》诗:  相似文献   

10.
读《故都的秋》,读者无不欣赏作者把北平秋季的清、静、悲凉写得如此意味隽永,感情浓厚。大多数文章评析也都围绕着这一点来谈。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在笔者看来,作者更着意于欣赏故都秋味的饱、透、十足。  相似文献   

11.
流年 《初中生》2005,(25):1
他一直讨厌他的母亲,因为多年来她除了向他要钱还是要钱,常常打来电话对他破口大骂.更可气的是,他越出名,她索要的钱就越多,骂得也越凶. 后来她死了.尽管她只是个死要钱的母亲,但想到自己一直奔波在外,没有好好地孝敬她,他还是忍不住回去奔丧.  相似文献   

12.
入木三分     
1、晋代王羲之的书法,称得上冠绝古今。这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2、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3、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相似文献   

13.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山西省祁县人。王维少年即显露出文学才能。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意山东兄弟》,就是他十七岁时写的诗。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擅长描写自然景物驰名于诗坛。他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独树一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代的山水风景诗有深远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他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话确切地概括了王维诗歌、绘画创作的主要特色。王维又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他善于从客观自然景象中选择出最具有特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事物,描绘成十分和谐的画面。正因为王维对绘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曾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为例,启发学生要对诗的意境仔细研究,他曾要求学生这样提出研究性的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的提问,便是在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对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充分肯定。在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已大兴其道,但这是一片芬芳的土地吗?请听……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 《华章》2011,(2):10-11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问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相似文献   

16.
一、《山居秋暝》:“空山”———人与物的相谐相忘在《山居秋暝》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山水”和“人物”的关系在王维笔下是相谐相忘的。正因为山水与人物的相谐相忘,我们才能更准切地理解“空山”这个词。也许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有浣女和渔舟,当然就意味着有山野人家,怎么又说是空山呢?”这当然不是王维忽略了他们,那么何以为“空”?众多评论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迹,自然就显得空了;另外,山林少有人来,“空山”一词就传递出一种“世外桃源”之韵。这种理解有理,不过我觉得还是未能更深地契合本诗所传递的…  相似文献   

17.
一、王维的幼年少年时期王维大约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赵殿成《王维年谱》误定为生于大足元年(701),是据他死于上元二年(761),年六十一的记载定的,但竟小于其弟王缙一岁。今按《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卒于乾元二年,那么卒年六十一是指这一年,但他实际活到上元二年,当年六十三。生年自然就是圣历二年了。他原是太原祁县人,父亲作汾州司马,移家于蒲县,在临汾县西。《新唐书》说他九岁善属辞。这时沈佺期、宋之问都在世。开元元年(713)年十五,他写有《题云母障子诗》云:“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关彩画来。”可见他也已经能画,并且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这首诗强调了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18.
提起王维,人们心中会立刻出现一个带着几分仙风道骨的清秀潇洒的诗人形象。王维诗画兼擅,同时又工书法、精音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匠。人们印象中的王维,仕途平顺,官-直做到尚"书右基,但他似乎并不怎么热衷于仕途,在辋川别墅礼佛参禅,与友人诗酒唱和,亦官亦。在某种程度上,王维是后世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入世者羡慕他仕途平顺,身居高位,出世者则景仰他"大隐隐于朝"。本文以王维的仕途经历为切入点,叙述了他在官场沉浮中的进取、无奈、恋栈、委屈和消沉,展示出一个不同于我们一般印象中的王维形象。其实,生在"帝王"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锐身仕进者自不必说,即使那些遁迹山野的高人隐士,也因为有了身居庙堂者的对照才彰显出自己的独特价值——他们,也是"依附帝王家"的。鲁迅曾深刻地指出:"登仕,是啖饭之道,归隐,也是啖饭之道。"从这一点上说,"一生依附帝王家"的,又岂止王维,它是历代所有文人的共同宿命。  相似文献   

19.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话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阔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  相似文献   

20.
这一年四季,哪个季节哪个地方的景色不可喜爱,又哪个季节哪个地方的景色不让人生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情志. 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的故都之秋,要是可能的话,他都"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这北国之秋.于是《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就成了他情志的物化. 在他看来,故都的秋是平民化的.普通人家的庭院,街道上,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天,只要你有着耐性,便能"饱尝"到那十足的秋味.那早上的碧绿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北国槐树像花又不是花的落蕊;那随处都能听得的秋蝉衰弱的残声,任何人都能见得的息列索落的秋雨,还有那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腔调,无不生长在民间.这秋,有着广泛的生存基础,于是尽情"尝秋"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