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有一个贫穷农民,名叫扬·斯基巴.他和他的老伴跟三个女儿住在离村子很远的一座干草顶茅屋里.这茅屋就一个统间,里面有一张床、一张当床用的长凳、一个炉灶,没有镜子.镜子对于贫穷的农民来说属于奢侈品.农民要镜子来干什么呢?农民对外表一点儿兴趣也没有.  相似文献   

2.
网上遇险记     
2003年12月4日星期四早晨8:00,我打开自己的网上社区“老蔡茅屋”,有声音提示我:“你有短消息。”我打开一看,有4封,其中最后一封是这样的: 在2003-12-47:40:00,为我泪流成河给您发送的消息! 消息标题:Hi Hello,my dear headmaster. 消息标题(嘿,你好,我亲爱的校长!)没有什么,但网名却是“为我泪流成河”。作为一个多年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这条短消息使我马上紧张起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已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好的教材,应当充分肯定。可是,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对这首诗提出的三点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点是关于“茅屋”问题。郭老指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茅草有三重。……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尤人。”这是带有指责之意。我认为茅屋不管有多少层,不管是否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终归不是高  相似文献   

4.
小枫是一个有点内向、拘谨的初中生,平时不怎么说话,和同学相处也还说得过去,不会违纪捣乱,成绩也很一般.这样一个孩子往往属于那种不引人注意的角色,可是,最近再次听到了他自杀的消息,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自杀了,前两次多亏老师发现得及时都有惊无险,这一次好像伤得挺重……  相似文献   

5.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的人生观,我们会看出他的除了大多都是体现忧国忧民的个人感情色彩之外,借描绘大自然来抒发人生情怀的内容居多。他顽强,富有牺牲精神和利他思想。大家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谓杜甫的思想政治观,说穿了这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他一生都关注政治,无论在朝野内外。他之所以热爱国家大事,是因为他的诗作具有较强的政治观点和爱民思想。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出发,探索杜甫人生观,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早期文学作品中的茅屋意象具有很强的“尚德”倾向,王侯将相用之来表现勤俭之德,贫寒贤士用之来表达守节之品,佛道信徒用之来展现物外之志。杜甫则是比前人更倾向于使用茅屋意象的诗人,他对早期茅屋意象的文化内涵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杜甫一方面将晚年漂泊中对“家”的渴望注入茅屋意象,另一方面又扩展了茅屋意象中“国”的天下关怀。杜甫将家国意蕴注入茅屋意象中,从而使其笔下的茅屋意象具有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7.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8.
田螺姑娘     
1.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名叫谢端的孤儿,是好心的邻居们收养了他,才使他长大成人。谢端长到二十来岁时,就在村边搭了两间茅屋,开始独立生活了。无论谁家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热心地帮助,大家都夸谢端是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  相似文献   

9.
我曾在译本刊物上看到这样一来一则小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正在自己的茅屋里行窃,他怕惊动了小偷,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上课了,我习惯性地扫视了一下教室:洋洋还是没有来,他已经连续缺课3天了!这孩子的身体一直不好——先天性心脏病。对于我这个刚担任他们一个月的语文老师来说,还真有些挂念,但对于他的同学——5年以来,也许已经习惯了吧?要不怎么不见他们询问他的消息。 学生开始做作业了,我在教室里四处巡视着。高年级学生打扫卫生已经不用老师操心了。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下了1400多首诗歌,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认为这首诗通过对茅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试从象征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首诗,看到了这诗更为深刻的寓意,可以说,这首诗是“史诗”,他描绘出了一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社会历史的画卷。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带来假画消息 1930年,齐白石迁居北京已经10年了.这10年,是他含辛茹苦、艰难奋进、绘画艺术大放异彩的10年.而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他也是备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然而,在这期间,接二连三的伪画又无端地耗去了他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他不得不不断地费时耗力地去同伪画作斗争.  相似文献   

13.
我曾读过一则故事:一位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从他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吧!"望着消失在月光中的小偷的背影,禅师感慨万千.第二天早上,禅师发现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门口.禅师高兴极了,说他送了小偷一轮明月.  相似文献   

14.
一个在山间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  相似文献   

15.
记得在一次全县优质课教学比赛中,我借班执教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25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天,我通过大屏幕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英雄人物追求理想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让学生朗读、感悟。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配音朗读,使画面、音乐、朗读融为一体,将学生带入杜甫作品所描绘的悲苦意境之中。之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诗文,前面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最后一段,我请一位皮肤白净、圆脸、长得可爱的男生朗读,我相信他能读好,但出乎意料,在他的朗读中,一些常见的字,他都嗑嗑巴巴读错了,甚至都读不下来。我没有中止他的朗读,而是不断地给他提示,纠正读错的字,总算读完了。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刚坐下,我还没有来得及点评,全班就响起了掌声,这来自同班同学的掌声充满了热情、鼓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高汐汐 《留学生》2010,(2):30-31
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通过他的理论而发展出的光通讯设备,瞬间传遍了整个地球。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和对人类的贡献.也广为世人所知。我注意到,消息已经播发了很多天,而在香港的“高锟热”还在持续,许多报纸还在继续以大量的篇幅报道高锟,人们议论的焦点从高锟在光纤方面的贡献转向了他的现状和个人性格.熟悉他的人们从记忆中挖掘这位科学巨人在香港生活和工作期间留下的点点滴滴.在感佩他学术成就的同时,也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相似文献   

17.
黑衣客     
正1.邂逅死后,当我们的灵魂拄着拐杖相遇在地狱一角或者天堂一隅这算是缘分呢还是例行公事?近旁就有茅屋酒家有另一朵灵魂在里面喊叫我们走进去和他招呼三个人共用同一盏酒盅五十年前打草鞋的皇叔操刀的燕人和推车的云长在酒店里密谋三十年后关公走了麦城其他两位该怎么办几分钟前还各不相干这算是缘分呢还是不朽的命运?死后,我们这些互不相识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郭向阳 《中华家教》2013,(Z1):70-71
小枫是一个有点内向、拘谨的初中生,平时不怎么说话,和同学相处也还说得过去,不会违纪捣乱,成绩也很一般。这样一个孩子往往属于那种不引人注意的角色,可是,最近再次听到了他自杀的消息,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自杀了,前两次多亏老师发现得及时都有惊无险,这一次好像伤得挺重……  相似文献   

19.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  相似文献   

20.
师: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生: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师: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演出后,已夜深人静,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板书:在小路上散步)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贝多芬走近茅屋。(板书:走近茅屋)师:他为什么不再散步,而走近茅屋呢?生:因为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板书:(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为什么就走进茅屋了?他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