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辛派词人方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岳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派词人主要成员之一。其词充分继承了“稼轩体”的创作风格,将抗金复国的理想寄之于词,丰富了词的内容;在形式上不受传统词风的羁绊,以文为词,以意为词,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凌帆 《文教资料》2014,(23):10-11
袁去华是生活在两宋之交的一位词人,一些文学史或词史著作将其视为辛派词人。然而将其词作与辛派词比较,发现袁氏非辛派词人。首先,袁词没有忧虑国事、偏安之恨等辛派词人通常表达的内容;其次,袁词中表现的悲愤是自身入世受挫的怨恨,无关国家兴亡;最后,袁词的整体风格不符合辛派词的典型特征。袁去华只是一个失意文人,而不是辛派的苦闷志士。  相似文献   

3.
辛派爱国词在中国词史上是颇具影响的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辛派爱国词的产生 ;辛派爱国词的发展与结束 ;辛派爱国词的总体风格、艺术成就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辛派爱国词在中国词史上是颇具影响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辛派爱国词的产生;辛派爱国词的发展与结束;辛派爱国词的总体风格、艺术成就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词体的产生与特性决定了它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北宋词体的发展与演变都因其适宜于歌唱而获得传播,时至南宋,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安危对词体特性造成极大冲击。词体的创作功能渐移:格律派词人虽坚守传统阵营,但"应歌"已转为"应社",实属无奈;豪放派以恢弘的气度,将词体作为"陶写之具",使词体具有了新的更为现实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辛派爱国词在题材方面的革新,使词成为爱国之士抒发爱国情感的工具,拓展了词的内涵;在表现手法和风格方面的革新,使词体得以空前解放,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但同时辛派爱国词的变革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贯道之作,部分作品的艺术性减弱。  相似文献   

7.
李曾伯是南宋文武兼备的名臣,其自寿词相比于他寿词更有价值,其中渗透着隐逸与报国的矛盾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寿词受辛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李曾伯寿词以归隐和爱国矛盾心境作为其寿词的思想核心.辛弃疾寿词则凭借豪放的抗金复国的爱国风气而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8.
9.
徐艳珠 《阅读与鉴赏》2007,(1):62-64,70
习惯上说的辛派词人是指活跃在12世纪下半叶词坛上,词风倾向豪放!\"一派的爱国词人。其代表作家有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韩元吉、陈亮、刘过等。历来人们提及辛派词,多以“豪放”一语概括之,事实上,辛派词人的词作不尽是“豪放”,还不乏幽愤悲凉及深婉纤丽之作。辛派词人所处时代的政治局势较此前安定,但靖康之耻及山河破碎的现状仍激发无数胸怀天下的文人“要补天西北”,“不斩楼兰心不平”。这种强烈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便催生了大量慷慨豪迈、激昂飞扬的词作。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韩元吉的《水调歌头》(和庞佑甫见寄)…  相似文献   

10.
周素园是贵州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其成长道路与青年时期的启蒙老师葛明远(子惠)及其家族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周素园的散文客观记录了当时黔西北、贵州乃至全国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真实地地反映了一个出生于封建末世、成长于现代贵州的进步知识分子高扬人生理想、接受新思潮洗礼、目睹旧中国的积贫积弱、苦闷彷徨的人生探索,直至坚定不移地投身人民革命的奋斗历程。周素园散文喜用“实录”笔法,时代烙印鲜明;议论精警,情感充沛,叙述生动;风格多样,文采卓然。  相似文献   

11.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苏、辛豪放词中同题材词作的对比上,可见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唐诗、宋词虽有时代和体裁之别,但亦可视为两种文学传统。辛弃疾以其大气浑成的创作,全面突破了自《花间》以来形成的宋词创作和审美传统,将宋词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辛词的成功在于对唐诗传统的继承,不管是词人的个性抱负、词作的抒情风格还是艺术特征都表现出对唐诗尤其是盛唐气象的祖祧,而后人对辛词的喜爱也多多少少都带着点英雄主义的浪漫怀想。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赋闲家居时期创作的词中,多次使用“懒”这一心理一情感意象。以唐宋词中的“懒”意象为参照,唐宋词中的“懒”意象包含三个层面:其一,表现慵懒无聊的美人情态,心理基础在“怨”;其二,表达逍遥闲散的生活姿态,心理基础在“倦”;其三,寄寓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心理基础在“愤”。其中前两类在唐宋词中比较普遍,第三类则为稼轩所特有。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产生出的一位具有韬武略的英雄。他有着崇高而丰富的英雄人格内涵,他的英雄人格不独在当时光彩耀目,即使在今天也荡人心魄,极具审美价值。他的英雄壮举、享富盛名的词作以及为数不多的诗都是他英雄人格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在稼轩之后的词史中,几乎无人不笼罩于“稼轩风”的“晕圈效应”之中。陈维崧的词作数量在整个词史上不仅度越稼轩而且空前绝后,在有清词坛上,首先吹响了“稼轩风”的第一声号角,揭开了令人瞩目的“清词中兴”的历史篇章,从词风、技法和择调诸方面对陈维崧对辛稼轩都有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爱国志士辛弃疾向以豪迈奔放的爱国词著称于世。其实,至今为人们瞩目不多的他的写景咏物词同样具有不可多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尤其是这类作品所蕴藏的朴素的生态意识更是当今生态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咏物词所表现的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关怀、与大自然的交感共振,以及在自然之中的适意畅情,对处于生态危机重压下的现代人不仅具有悦情悦志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反思生命意义的启迪效应。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词风豪放,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上,在宋词的创作中都是一流的。从思想内容上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反映收复失地的意志和对投降派偏安误国的痛恨;另一方面反映被迫退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抗金复国、救亡图存的英雄,平生以气节自负。其词慷慨纵横.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本文从辛弃疾的英雄词、艳词及语言上的熔铸百家三个方面论述辛词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品总是反映作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着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表现着作家的思想倾向。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梦,”都思慕老庄和陶渊明,都爱在词中提到“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梦中的追寻、对老庄和陶渊明的追慕及皈依,以及他们的“剑意,”在他们的词作中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