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代自传是传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人生命情怀的真实写照。与史传相比,古代自传在创作手法上具有淡化史实载述,注重抒情达志的特征,其传主也因此大多人生历史消淡而人格形态生动。古代自传作浓烈的个性张扬的欲望是促成这一学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仕与隐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两条人生道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隐而仕,仕而隐,在这两条道路上反反复复地叠印上了自己的足迹。这深深浅浅的足迹昭示了一个不得安宁的灵魂,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挣扎、咏叹,备受痛苦的煎熬;又怎样试图超脱痛苦,走出心灵的困境。追踪陶渊明的足迹,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多色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的、更接近真实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3.
被文学史誉为“清初三大家”之一的汪琬,不仅以“古文名播海内外”,而且还是吴中著名隐士。“仕而隐”是吴中文士惯有的传统,而再仕而隐则是汪琬独有的经历,他的二度仕而隐颇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4.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中,若要发挥才能、实现抱负、体现价值,仕宦之路是中国士大夫的不二选择,理想意志也因此与进退仕隐相联系。魏晋时期,由于政治的压抑、时代的鲜血和玄学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广泛地思考仕隐冲突的问题,此后,仕隐矛盾成为中国士大夫共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李颀是盛唐时代的一名普通仕子 ,又是一个满怀济世理想的有志之士 ,更是一个任情恣性的守真者 ,由此而导致的仕与隐的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相背 ,济世与守真的冲撞共同构筑了李颀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出仕抑或归隐的人生价值取向中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仕与隐的矛盾心态始终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与道家崇尚自由和自然的信念及社会现实与人格冲突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隐与仕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在人生选择、价值实现、人格完成三大人生问题面前,必然要面对的重大选择,本文企图从剖析士的隐、仕选择的三大非自由因素契入,为审视历史时期中知识群体的发展轨迹提供另一视角。  相似文献   

9.
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在纳兰性德作品中均有反映。从其组诗《西苑杂咏和荪友韵》中可见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而在其词作中更多的是消极隐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王维的诗歌创作代表的是唐诗的一种风格,毋宁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丈人的一种典型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从他创造的山水意境中,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点.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诗人们或消极避世麻醉自我,或积极入世又痛苦不堪,仕既不成,隐又不遂,只有如王维者才能即世超越、仕隐俱安.从他跃动无声,喧寂一如的山水诗画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诗人情见双泯,生灭自然的禅观,不禁为诗人即世超越、得失无碍的人生境界所叹服.  相似文献   

11.
仕与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在纳兰性德作品中均有反映。从其组诗《西苑杂咏和荪友韵》中可见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而在其词作中更多的是消极隐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自传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用散文的文风对往事的追忆,大部分按时间顺序讲述传主从出生到完成传记之前的亲身经历。而在体裁形式上,该自传叙事从儿时的潜在虚构小说体裁转化到潜在流浪汉小说体裁再转化到最后的散文随笔形式。本文从传记文学理论出发,着重分析本自传在体裁上对欧洲传统自传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导引】 “自传”就如萨特所说,是“通过历史境遇来定义我自身”。名人自传不仅是重要的史料,同时也是当代人书写当代史的重要见证。自传的价值在于传主的价值和意义,好的自传应该抛却自我美化的特性,坦率而真诚地对人生、内心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人生于世,不可能没有困境。在仕与隐的矛盾中陷入困境,在困境中求得生存,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是古代文人士夫的常见生存状态。而一个人的写作,往往是他生存的证词。许多古诗文中也就反映出这种困境和在困境中的挣扎。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8,(1):48-51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中一直存在着"仕"与"隐"的矛盾纠结,具体体现在诗歌思想内容和言行两个方面。这与其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时代和家族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而谢灵运本身的人生经历与个性性格则是造成其"仕""隐"矛盾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黄州时的乐观、超脱;居惠州、儋州时的自在适性。苏轼将儒家入世哲学与释道出世精神相融合,成为调和仕宦和退隐矛盾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自传文学发源于先秦,初步确实于汉武时期,而至魏晋臻于繁荣。汉晋的自传文学展示了一个个独特的自我形象。正史、子书两类自序式自传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魏晋作家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与至魏晋获得空前强调的谦逊、逃名的传统相冲突,从而使书信、尤其是描绘园林生活方式的系列作品成为表现自我的含蓄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尺牍文学创作发展到中晚明呈现出一个高峰,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尺牍的出现,使这种文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貌。袁宏道在仕与隐的道路上徘徊不定,归根到底是由他本体生命中“骨刚”和“情腻”两种矛盾情态所决定的。反映在他的尺牍创作中就是大量感叹为官之苦的作品的存在。通过分析这一类作品而对袁宏道仕与隐的矛盾心态作一个全面而客观的透析,从而理解其尺牍创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一些文学家、书画家,往往以“居士”自称。居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可以指有才学但隐而不仕的人,可以指不出家的信佛的人,也可以用作自命清高的人的自称。现将古代一些文人墨客的“居士”别号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