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健  臣成 《出版参考》2004,(12):11-11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没文化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2.
天降横祸 "不要过来啊,不要过来!"王琪尖叫着、浑身大汗的从睡梦中醒来. 王琪的母亲知道,女儿又做噩梦了. "自从撞死人之后,这孩子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王琪的母亲告诉记者,这场车祸改变了王琪乃至全家人的生活.王琪的母亲形容这场事故为天降横祸,并认为自己的女儿极其冤屈.  相似文献   

3.
母亲没文化,却满心希望我们家能出个文化人。母亲以为,有文化的人毕竟不同凡响,识文断字,能写会算,那是很了不起的。母亲时常说:“你看,阿新多有文化,你要是能读到他那么多的书就好了,”阿新是生产队里的出纳。平时兼做各户红白喜事的“先生”,春节时还会给各家写几副对联。  相似文献   

4.
开篇:父母的"善意谎言" 2008年5月,在深圳市下沙派出所做协警的王赓新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电话中,母亲告诉他,自己要做一个手术,需要人照顾,让他和父亲商量一下. 此时的王赓新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没和父亲通过电话,自2006年被父亲从传销窝点拉回家关了一个月后,王赓新一直没有回过家.  相似文献   

5.
柏杨先生驾鹤西去,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一阵追思和缅怀的热潮.曾经使柏杨先生名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说"以及"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说",又再次成了媒体和网页上的大字标题.如"柏杨走了,而中国人依然丑陋""我们还没走出柏杨的文化酱缸"等,柏杨先生本人的声望,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如"一个美丽的中国人""完美的启蒙者"等等.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7.
母亲这一概念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的母亲形象和特征.因此,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和话剧中母亲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果中往往带有"恶"的因子分析,再塑恶母形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我出生在自古素有"岭南都会"的广西玉林市一个书香文化浓厚的家庭,母亲是教师.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学校图书室的隔壁,每天看着人们的进进出出,我就产生了好奇.  相似文献   

9.
《画廊与画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8元/本),序言里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这件事情,文化记者没做,美术评论家没做,而被钱晓征以杂志出版人兼画廊主人的身份完成了".我也曾问钱晓征:政府文化基金,就应该资助这样的项目吧?作者当然笑曰:想都没想过.  相似文献   

10.
南京一市民为患病的母亲请了保姆,却没料到保姆与其母亲双双煤气中毒而亡,保姆家属要求赔偿。然而,雇主究竟应不应该对此承担责任?保姆与主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雇佣关系还是服务合同关系?由此引发的一场官司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众多的民族中,犹太民族可谓是一个崇尚文化、酷爱读书的民族.在辗转迁徙的"大流散"中,是宗教和文化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时期保持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相互间密切的沟通和交流.犹太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是从小培养熏陶并保持一生的.在犹太家庭中,孩子幼小的时候,母亲就庄重地翻开<圣经>,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吮食,以这种仪式让孩子从小就亲身体验到,书是甜甜蜜蜜的,读书是一个快乐而享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冰心是家中的长女,父亲谢葆璋是北洋海军"海圻舰"的副舰长,母亲杨福慈是一位性格温柔、身体羸弱的文化女性.1901年5月,冰心刚满七个月,父母就抱着她离开闽侯老家,坐船来到上海.父亲常年出海,母亲一人独自抚育年幼的冰心.1903到1904年之间,父亲谢葆璋奉命到山东烟台创办海军军官学校,小冰心又跟随父母迁居到烟台.1906年,冰心的大弟谢为涵出生,母亲身体不好,无法兼顾教育长女和照顾幼子的重任,就请自己的弟弟杨子敬来做冰心的家庭教师.  相似文献   

13.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4.
正《画廊与画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38元/本),序言里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这件事情,文化记者没做,美术评论家没做,而被钱晓征以杂志出版人兼画廊主人的身份完成了"。我也曾问钱晓征:政府文化基金,就应该资助这样的项目吧?作者当然笑曰:想都没想过。  相似文献   

15.
"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新闻人本身就应该是文化人。"谢长廷回福建祭祖,挥毫写下四个字"追远厚德"。结果如网友所言:"杯具了!"因为在场的个别新闻从业者愣是念成了"德厚远追"。像这样因没文化而闹出的笑话,在日常生活乃至新闻报道中还有很多。难怪谢长廷返台后意味深长地说:"大陆根本没什么中华文化",反而台湾保留得比较多。这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与传播分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阳 《编辑之友》2008,(1):46-46,52
一 对于传统的媒体--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和电影而言.受众就直接等同于大众,所谓"一报在手,样样都有".以前,即使一家报纸进行读者市场细分,也不过将读者大致分为"年轻与年老"、"富有和贫穷"、"有文化与没文化"等有限的几类.  相似文献   

17.
贺伟 《档案天地》2013,(4):28-34,43
1996年7月13日,原中国日报总编辑、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陈砾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庐山。陈砾凭着依稀的记忆,终于在鳞次栉比的别墅群中,找到了他少年时多次住过的别墅,他最喜欢坐在大门前台阶旁的长条石上往下滑,常把裤子磨破,没少挨母亲的责怪。至于父亲,根本没时间管他,他连父亲的面都很难见  相似文献   

18.
在结婚之前,童年少年时代,周汝昌有过"像是爱情"的故事段子. 有一次,随母亲到外家(乡下叫住姥家),外家对姑奶奶和她的孩子是十分恭奉周到的.一天,见母亲应酬亲友时无人带魁娃(周汝昌),就请来一位小姑娘陪着他玩.小姑娘也只有十岁出头,和气亲切而天真大方.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一词,眼下在中国是个时髦的字眼儿。连宋丹丹演的小品人物"白云"在"黑土"不懂得"暗送秋波"的"秋波"是"秋天的菠菜"时,也责怪他说:"怎么那么没文化呢!"  相似文献   

20.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