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新磊 《现代传播》2002,4(1):71-75
本文系对有史以来中国电视研究的梳理。作者以理论之“在”反观当代电视研究的迷误与遮蔽 ,分别从心理层面批判“源”意识、从系统层面批判一体化障碍和从方法论层面批判一维阐释之局限 ,旨在重构电视文化研究的理性深度和多元品格 ,重塑学人自信。  相似文献   

2.
张晟 《新闻前哨》2007,(2):78-79
电视,较之其它媒介或学作品,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声画形象。从事电视工作的人,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做好“声画形象”的章。有人研究电视稿,有人钻研电视摄像,还有人提倡声画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使我认为,“细节”也是做好“声画形象”不容忽视的要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电视播音、主持,是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规定的特定时空的“假定”情境下,实现与观众的有效交流的传播方式。要做到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表演”形式,而在诸多的“表演”形式中,注重播音、主持的自然美,无疑是提升节目整体美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谭颖琳 《声屏世界》2003,(12):19-20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对“三贴近”,我们广大电视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高度重视,付诸实践,见之荧屏。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三贴近”是一个普遍性要求,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电视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电视工作的特殊性,找出电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律,在“新、深、实”上下功夫,推进电视事业的发展。必须在“新”字上下功夫“三贴近”既为我们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创新…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 有线电视源起于公用天线电视系统(MATV),用来解决无线电视覆盖的边缘地区或阴影区域的电视收看问题,被称之为“无线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实际上是个无线电视的“中继”系统,其地位也是在维系以无线电视为中心的前提下奠定的。194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Mahanny所建的是世界上最早  相似文献   

6.
感悟采访     
采访是前提和基础,报道是采访的结果。1986年,国际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曾在北京广播学院和电视系老师进行座谈,当回答“在电视的冲击下,新闻电影纪录片和电视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他幽默地说: “采访讲话是电视的专利。”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节目的思想、情感、内涵取决于记者深入生活、深入采访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有的放矢”“有利放矢”和“有效放矢”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广告主在选择电视媒体进行广告投放的基本原则,而由此也使对电视媒体的客观评估成为进行冷静投放的首要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8.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9.
记得我在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时,有位教授这样说:“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项技术工种,那么其‘产品’就是电视画面:如果说电视摄像是一种艺术创作,其‘作品’还是电视画面。”但在电视画面诸造型元素中,用光是第一位的,它承载着电视画面的基础功能。但我们一些初入行的电视摄像记仅仅重视画面造型,而对画面造型中的首要元素——“用光”用心不够,由此造成电视画面的质感大打折扣。鉴于此,本人结合八年多来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初入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电视创作界,还是电视理论界,有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有两个片种较难区分,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有时电视报上明明刊登的是“电视纪录片”,而收看时屏幕上却又出现了“电视专题片”的字样;有时明明接到的是“电视专题片研讨会”的通知,待到会场看到的却是“电视纪录片研讨会”的会标。难道,“电视专题片”就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同一片种会有两种称谓?如果“电视专题片”不是“电视纪录片”,那为什么两个片种又经常混同?由此可见。“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这两个概念亟待理论的辩析和科学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剪辑无极限     
袁斐怡 《视听纵横》2003,(3):104-106
有人这样形容电视画面剪辑工作:剪辑机房是“前线指挥部”,电视镜头素材是“千军万马”,而剪辑本人则俨然成了指挥作战的“将领”。尤其在电脑非编工作台上,这种“调度人马作战”的感觉会更加具体一些:一排排镜头严阵以待,而作为指挥官的剪辑则根据“主  相似文献   

12.
洪岩 《记者摇篮》2006,(8):56-56
作为电视人,有时我们会发现,一部电视专题片无论是摄影构图还是解说配乐,都堪称精品。然而,片子看上去却不是很感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就是:缺少细节。何谓细节?用文艺界的话说: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的细跑。所谓电视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电视细节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也可以是“一个场景”、“一处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五一”、“十一”、春节等长假观念的深入人心,假日节目已为我国电视市场催生了一个新的电视收视增长空间,如今的频道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媒体及其频道的竞争力和市场表现。对假日电视的研究应该引起电视人的高度重视,它是电视媒体不可忽视的机遇——是提升频道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加大广告收益、扩张发展空间的极好契机。电视媒体应该认真研究、调查、预测和分析观众的假日心态和收视需求,加大假日节目的投入,打破各频道和各栏目之间的割据态势,为假日电视进行独立的策划与编排,这样就可以争取更多的收视人群,…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不被重视的研究发展工作,如今被电视人推崇为电视台的“芯片”.许多重大决策和政策出台离不开研究发展工作.媒体常态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研究发展工作。研究发展工作越来越受到电视媒体的重视,它已成为电视媒体科学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成功摄制,至关重要的是题材的选择.电视观众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普通的百姓,电视事业的繁荣有赖于他们的热情参与,基层电视工作的生活氛围、工作职责都与他们息息相通,“凡人小事”是联系观众的情感枢纽.电视编辑记只有通过自己手中的摄像机聚焦“凡人小事”,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才能与电视观众的心靠得更近.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随着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关联,电视特技手法的增多,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开始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和创造机会。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相似文献   

17.
黎宇文 《新闻世界》2009,(10):101-102
本文将“绿色收视率”理念引入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提出通过培养“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生态环境,挖掘“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素材,创新“绿色”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模式,建立“绿色”电视民生新闻综合评价体系来促进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8.
人们把电视播音员的屏幕形象作为电视台的“门面”,并将其形象与电视台的水平等量齐观。因此,树立起电视播音员的屏幕形象,事关整个电视台的声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电视播音虽属语言艺术的范畴,然而,电视播音员的播音语调、节奏、情感,乃至抬抬头、眨眨眼,都直接影响着自身屏幕形象的形成,关系着新闻的传播质  相似文献   

19.
《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探析》一文,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媒介经营模式单一,获利方式较少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经营”的观点。文章从“我国电视媒介经营现状”、“国外电视媒介经营模式”,“电视媒介经营模式分析”,“对电视媒介经营的再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崔峰 《视听界》2000,(3):29-30
“模糊概念”一直是困扰新闻自身发展,影响新闻求真、求新、求深的一大障碍。就我国的电视新闻而言,如果说,早期的电视新闻生产还因对电视认知的局限和技术手段的落后,存在着对新闻把握上的程式和误区。那么,在电视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时代新闻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备,多媒体、数字、卫星等电视技术手段的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