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理论界,新闻歧视又称为新闻偏见,它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有意或无意对报道客体给予的不公正、不真实的主观评价,而这种评价总是给报道客体或第三方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要求编辑对所报道的社会现象,由表及里、由点及面,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透视,对其复杂构成进行剖析和解释,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问题的症结、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掘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有时需要层层剥离,通过揭开一层层的新闻事实表象向读者展现社会问题的实质内涵,有时又需要破立结合,把原有稿件的顺序结构全部打乱,按照编辑主题思路重新编排组合,最终达到整体、全面、多角度的报道效果。  相似文献   

3.
编辑三问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分,各类题材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统筹安排,才能充分反映办报的意图。新闻是客观的,但对新闻如何处理,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报业发展赋予编辑更多的“内容”。编辑已不再是纯粹为他人作嫁衣,你还要为记者出点子,参与报社重大报道和策划,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这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个合格的编辑,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一问:自己编排的版面有没有错这实质上是个把关问题,也是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编辑把关,主要应把好五个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  相似文献   

4.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5.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6.
贾晓峰 《青年记者》2004,(2):30-30,34
任何时候,质量都是产品的生存保证,新闻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产品,而作为这种产品的制作人——编辑,要想出好作品,就要把好质量关。从事编辑工作十几载,笔者认为,要想做好稿件的编辑工作,应注意“精、细、深、实”四个方面。“精”有许多层含义:精致、精美、精心、精确等等,一篇报道,倘若不能去粗取精,传递给受众的信息一片混乱,势必会受到受众的抛弃。当今时代,受众可选择的阅  相似文献   

7.
钱兵 《记者摇篮》2006,(4):36-36
批评报道向来是个较难以把握的报道领域。不痛不痒解决不了问题,深挖狠批往往又难核准事实。报道者与被报道者之间发生纠纷的事情一直不断,很令一些记者编辑头疼,也给新闻单位的声誉造成了损失。我在工作中也经常写批评报道,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一、批评报道要掌握“火候”2002年,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政府扶持、自己又苦心经营了十几年的大型民营家装企业,因为一段时间的管理不善,装修质量下降,投诉增多,当地一家报纸便连续十几天地大篇幅批评这家企业,在全市引起轰动。最后,这家报纸的发行量增加了,这家企业的信誉却一落千丈,客户纷…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体会。记者采访受阻,有时遭到围攻或殴打,加之法律救济相对滞后,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记者、编辑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如履薄冰之感。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不仅要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就必须要讲究报道策略。 舆论监督报道策略是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为达到报道目的而采取的合法手段及方法。从我国舆论监督的基本情况来看,有效的舆论监督报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准确定位。定位策略是舆论监督策略中最…  相似文献   

9.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11.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策划又称新闻策划,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针对报道这个环节所进行的专门策划。报道策划是新时期采访主体(编辑、记者)、客体(采访对象)发生重大变化后,顺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采访、编辑组织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14.
浅谈编辑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直接作用的客体是稿件,间接作用的客体是作者.要了解稿件和作者,编辑就应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5.
肖群 《声屏世界》2007,(12):51-51
改进会议报道.需要从四个字上下功夫:精——严格把住会议报道关。一是会议的组织者要把关。二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把关。明确规定哪些会议必须报道;哪些可报可不报:哪些一律不报道。三是记者、编辑要把关。不要不分轻重。  相似文献   

16.
记者来信作为一种报道形式,主要是便于以第一人称揭露矛盾、提出问题,也用于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它和采访札记、工作研究一样,是记者主体意识高扬的结果.对于长年工作在编辑战线上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发挥好记者来信这一文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新闻业多重关系的互构是新闻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结果,而作为情感产生基础、连接中介的新闻客体亦是其中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本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作编辑接触通讯员的稿件多,在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中,发现很多通讯员在不经意间就把新闻资源给浪费了,实在可惜。 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批评报道产生积极效果 这几年写批评报道的多了,但批评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的事件、客观的报道。真实的事件是客观现实的,而客观报道却不易做到。举一例说明。去年春天,我收到一篇稿件,标题是《不该发生的悲剧他为小树殉情死》。文章大意是:湖北省宜城市孔湾镇孔许公路边上的7棵小树被牛弄断了,看护树苗的孙发玉老人找村干部说理,村干部说"这牛的主人是生产…  相似文献   

19.
周国清 《编辑之友》2012,(2):100-103
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或现实的作用物,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编辑客体始终与编辑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编辑主体须适应编辑客体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这样就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有利于以开阔的视野从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编辑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办报参考》2006年第5期转发《青年记者》的文章《恶性事件新闻编辑思想》。 文章说,面对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要树立正确的编辑思想,首先是处理好这一“两难”选择:报道新闻事实和防止恐怖“传染”。受众要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隐瞒不报或极度渲染,都不应是编辑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