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和言论历来被视为媒体的两翼,缺一不可。鲜明的态度、独特的风格、具有个性的新闻价值观、独家的观点、富有特色的评论不仅仅是传统媒体表明自身态度、体现媒体个性和在竞争中取胜的手段,也应该成为传统媒体触网  相似文献   

2.
戴元初 《视听界》2013,(2):123-123
蛇年大年初一,收到短信一条:“江苏卫视给您拜年!今晚19:30,看!赵本山封山之作PK郭德纲谁最搞笑?听!F4、新白组合重唱金曲谁最动听?江苏卫视春晚陪您过大年!”从内容看,和以往的推式广告没什么差别。然而,当江苏卫视春晚的信息在微博、论坛和视频网站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无处不在,当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并分享收视期待和感受,这条短信的价值就得重新评估了。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平民化风格日益突出,一向以平民化著称的民生新闻更是经常把直接服务观众与新闻报道工作在实践中巧妙地统一起来.例如,栏目组经常面向观众组织各类服务性的"活动报道"(下文简称"活动报道")以促成平民反映强烈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线报纸花费很多,但回报却十分渺茫,至少从财务方面是这样的。在以下的各项中,我将向大家介绍如何使您的在线出版物不枉您的投入。报社网=新闻网?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如果报社把新闻原封不动地放在网上,那么就有可能南辕北辙了。有些报纸希望他们的网上版本成为网民的信息来源,但一个小型或中型的美国报纸如何能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系列报道,留给观众印象更深的是成就的展示,经验的总结。对于系列报道,在认识上人们有着这样一种矛盾:系列报道题材重大,意义深远,但又缺乏生动性、可视性。难道这种条块分割、死板教条、缺乏生气是系列报道的固有属性?当然不是。改进系列报道目前普遍存在的缺憾,就需要在创作观念和形式上有机借鉴其他新闻节目类型的优点,使系列报道能够真正走向完美。  相似文献   

7.
徐晓鸿 《视听界》2002,(2):90-90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传媒业的发展空前高涨,传媒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新的栏目、新的节目、新的报道方式层出不穷,一种被称为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逐渐在各媒体兴起,并逐步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发生在信息传播界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就是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繁荣。1998年5月,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的年会上,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被正式确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美国的传媒专家小鲁道夫·恩里克曾就全球范围内不同媒介从出现到形成5000万受众规模的历程做过一番比较:广播用了38年,电视13年,有线电视10年,而因特网仅仅用了短短的5年。面对如此状况,不少人都预言:电视在20世纪被网络所取代。然而,至今电视及其所播  相似文献   

9.
电视隐性采访的负面传播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慧 《传媒观察》2005,(10):49-50
目前,学术界和新闻界一般都认为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出现在1994年前后,即《焦点访谈》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相继开播之时。十多年时间里,隐性采访被新闻媒体广泛采用,其作用在中央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2001年央视2套“3·15”特别节目的宣传口号便是:兵分五路,万里暗访(隐性采访)。一直以来,学术界对隐性采访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其法律适用问题上,笔者尝试阐述一下电视新闻实践中由于应用隐性采访而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并就此呼吁“透明采访”在电视新闻制作的回归。隐性采访可造成传播…  相似文献   

10.
11.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电视民生新闻要优化节目内容,提高舆论引导力,打造复合型人才,不断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卓越的性能、新鲜感等因素,使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早日建立相应的网站,不失为一种上策。  相似文献   

13.
张如成 《传媒观察》2006,(11):49-50
电视现场直播报道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电视现场直播报道是新闻报道形式中最具生命活力的一种形态。在国外,现场直播报道是电视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常规手段。人们之所以对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4.
电视的特性决定其一产生就伴随着“覆盖”问题。电视不断改进传送方式,从无线电视的电波、微波,到有线电视的电缆、光缆,直至利用卫星终端传输。为扩大“覆盖”,电视直播卫星是目前远距离传输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它们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新的模式来将自身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电视媒体品牌力的表现与塑造,以期有效地促进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及创新,构建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今采 《传媒》2003,(2):23-23
我和我的家人以及同道,都有一个自我约束的纪律,就是决不接受电视台的采访。 在这之前,我们都曾经成为电视台文化节目的嘉宾。就是在前几天,我还是花费了近30分钟,婉转推辞了一家电视台要求采访的请求,我说了很多理由,忙,不愿出镜,没有时间准备,等等等等,最后干脆给她交底,这是我个人定的纪律,不接受电视台的采访,没有什么理由。  相似文献   

17.
徐帆 《视听界》2010,(3):72-74
引言:电视的主体性与"中国模式" "戴着围脖,看东方卫视春晚直播"——虎年大年初一,在新浪微博首页的显著位置,这则广告传递的信息及其呈现的趋势,正好应和了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2010年初所说的,"(广电部门)要打破传统节目生产方式,更好地汇聚网民力量、依靠网民智慧"。  相似文献   

18.
据《南方周末》等报刊报道,近年来,有些人为了宣扬政绩从而加官晋爵,又玩起了50年代“大跃进”运动中“大放卫星”的老把戏来了。居然有人在六月份就把全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出来,填表准备上报了。“超前意识”何等惊人! 那末,在我们的新闻界,在新闻写作中有没有“放卫星”的壮举呢?我看也该提醒一下了。要记住:社会上的“卫星”全都是以我们新闻界为“载体”而升空的。就是说,人家造的“卫星”都是用新闻报道这种“火箭”发射升空,进入“地球轨道”的! 最近,鄙人略微留心看了一些宣传20年或50年建设成就的报道。其中…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新闻性、鲜明的政治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成为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现代新闻传播越来越重视新闻现场和新闻评论,因此,新闻评论作为灵魂和旗帜的地位日益凸显和巩固。一个媒体言论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张霖 《新闻传播》2022,(1):94-95
进入新媒体时期,传统的传媒手段与新媒体之间逐渐融合,在新闻传播手段、传输平台、新闻工作推进等多个层次双方相互融合,二者界限逐渐弱化,融媒体局面逐渐形成。民生新闻报道在新媒体时期关注度不断提升,新闻报道整体影响力也有了明显提升,对于电视新闻媒体而言,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升民生新闻报道传播力一方面是提升新闻工作空间价值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拓展民生新闻工作整体影响力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