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7 毫秒
1.
现在各地电视台都在打造频道的专业化和准专业化,这其中也打造出了几个反映很好的农业专业频道,如山东的农科频道、吉林的乡村频道,在当地很受农民欢迎,收视率和经营收入都比较可观。但是,那些在卫视频道播出的对农节目则要面对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各个省级卫视台都有定位的倾向性,对农节目如何平衡自己的定位以求与频道相吻合,同时又要避免自己的节目与频道内其他节目的同质化倾向。此问题值得研究。“三农”是块大蛋糕,谁都想尝一块,新闻、科教,法制,文艺等好多栏目都在报道“三农”,有的时效性强,有的娱乐搞笑,有的惊险猎奇。  相似文献   

2.
在“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电视改革中,地方台专业频道应运而生,比起综合频道来,新生的专业频道在开播之初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频道包装、片头设计、栏目设置、节目编排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没过多久,专业频道的个性特征渐渐淹没,“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起,特别在新闻节目里重复雷同的现象更加明显,专业频道的新闻该走怎样的路子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6,(1):78-78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宣布,该频道将于近日推出一档大型日播新闻情景喜剧,这是国内首次将情景剧和新闻节目进行“嫁接”的一个尝试。据悉,这档节目365天每天播出一集,是一出融“说新闻”栏目和家庭情景喜剧为一体的电视节目新样式。  相似文献   

4.
《记者摇篮》2010,(2):F0003-F0003
2009年丹东电视台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优质化”的总体思路,对全台节目进行改版,新闻综合频道推出一小时电视新闻杂志《第一传媒》节目。在栏目个性定位为:百姓视角,  相似文献   

5.
孙丁玲 《青年记者》2007,(13):41-42
年逾不惑的张新刚似乎对“新”特别青睐,不仅姓名里“新”字居中,而且这些年走过的路也都离不开“新”字:跑新闻、写新闻、当新闻部副主任;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第六频道时,他又成为新频道的领头人,新的管理机制、新的运营模式、新的节目构架,使新生的频道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求新、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孙丁玲 《青年记者》2007,(13):41-42
年逾不惑的张新刚似乎对“新”特别青睐,不仅姓名里“新”字居中,而且这些年走过的路也都离不开“新”字:跑新闻、写新闻、当新闻部副主任;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第六频道时,他又成为新频道的领头人,新的管理机制、新的运营模式、新的节目构架,使新生的频道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求新、创新的火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杨会飞 《视听界》2013,(3):97-97
民生新闻经过若干年的市场洗礼,已经到了瓶颈期,各家都市频道都在寻找突围的良方。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节目开办了一个以测试为特色的子板块《新闻敏感度》,已经制播了60余条节目。节目使用的手法,不妨称为“新闻测试”,或“实验新闻”,通过情景再现、新闻实验,以暗访加明拍的方式,调查大众对一些话题、现象的反应。测试的手法在国外的电视新闻中运用得比较普遍。如美国ABC电视机构在黄金时间(每周五晚21:00)开播了一档时长为60分钟的节目《你会怎么做》。节目使用隐蔽拍摄手法,聘用专业演员在公共场所演出一场生活情景,测试周围人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诸佳英 《视听界》2007,(5):69-71
2006年10月16日,在无锡广电“频道专业化、栏目品牌化、节目精品化”的思路指导下,在电视节目统一改版的整体规划布局下,无锡电视健康频道正式更名为无锡电视生活频道,推出全新节目。通过近一年的探索运行,在城市频道普遍受到挤压,专业频道更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局势下,无锡电视生活频道则既有共性的彰显,更有个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百姓30分》是经济频道为体现频道专业化、探索节目创新,于2004年3月1日开办的一档资讯节目,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家民生新闻专栏。节目开播两年来,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7000多件,独特的新闻视角和个性化的话语方式既赢得了新闻界专家的认可。又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色,收听率和满意度一直在河北广播市场名列前茅,已经发展成为河北电台“叫好又叫座”的一档名牌栏目。 3月7日,经济频道在石家庄举办了《百姓30分》开播两周年座谈会。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河北大学、省广电协会等领导专家和听众代表40多人参加座谈会,总结《百姓30分》节目的成功经验,并对《百姓30分》节目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本期特摘编部分专家、学者及听众的发言,供大家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卫视频道遇到了新一轮优胜劣汰的较量。卫视的发展已经进入品牌竞争阶段,开拓创新,打造个性化品牌栏目,凸显频道特色,是提高卫视频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寻求突破,树立创新典范 (一)选择突破口自首家卫视开播到现在,中国的省级卫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卫视频道急剧增多的筹建阶段,此时的卫视节目以整合本地地面频道节目为主,少有自办节目,频道的地域性色彩较浓。第二个阶段是内容为王阶段,部分卫视频道开始打造自己的节目,比如东南电视台等频道,凭借自己的优势节目迅速在全国打开知名度。现在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品牌创新阶段,各卫视频道开始意识到节目品牌精品化和个性化对频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东南卫视综合分析判断第三阶段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决定独辟蹊径,把新闻制作列为品牌创新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海峡新干线》栏目于是应运而生。 (二)确定突破点卫视新闻节目一向难办。一方面, 省级卫视作为各个省对外宣传自己的主流频道,承担着地方政府新闻宣传的“喉舌”功能,省级卫视必须编播大量的地方新闻,这就使得大多数卫视频道的新闻地域色彩较为浓厚;另一方面,观众往往是根据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收视节目的,而大多数地方新闻  相似文献   

11.
刘存宽 《视听界》2005,(1):85-85
许多人认为,“只要专业化频道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电视观众就会自然地凝聚在这些不同的专业化频道周围”。。假如专业频道没有财政拨款,完全市场化运作,“频道专业化”还有出路吗?笔认为,专业频道不能孤芳自赏,专业频道的“窄播”是有限的,专业频道的出路在于培育节目品牌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12.
《民生大参考》是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频道开播三年后,通过对频道资产存量的盘活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结合媒体市场运行环境,全力打造的新型新闻资讯栏目。栏目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提出“百姓无小事,民生大参考”的节目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不能成为“龙头老大”,原因何在?作认为,还得从办节目的人自身找原因 因为是我们把“观”养成了不良的思维定势。是如此吗?请看——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故事”走俏中国电视荧屏。为数相当多的节目、栏目、频道纷纷打出故事牌。除了铺天盖地的电视剧在讲着各种各样虚构的故事外,新闻有故事化新闻(四川卫视的《新闻连连看》),纪录片在讲述真实的故事(中央台的《讲述》),谈话类节目故事化趋势越加明显(中央台的《聊天》、湖南台的《真情》)。法制类节目更是以案件重演的方式大张旗鼓地讲故事。甚至于其它类型的节目。如少儿节目、服务节目、科教节目等等也在故事化。一些频道如四川卫视、重庆卫视则大摆龙门阵,把“故事”升格为频道定位的高度。为什么在电视界会出现这股“故事”热潮?面对这个新现象。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故事化”电视节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专家言论热”中的“信用危机” 目前,报纸版面、电视频道、电台频率、网站频道的专家言论漫天飞,唰处可见,或引用专家的只言片语.或专家直接撰写刭章、参与节目制作。从引用数量上来看,大致具有这样的倾向:都市类报纸(频道/频率)、专业类报纸(频道/频率)引用专家言论的数量普遍高于党报(新闻综合频道/频率);硬新闻引用专家言论的数量普遍高于软新闻;深度报道引用专家言论的数量普遍高于动态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李宗强 《视听界》2006,(5):63-65
中国的教育电视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实践专业化频道的电视台,但是,当中国电视纷纷选择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时,教育电视台的发展却日益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必须承担“教育”这一功能,不像“新闻”、“体育”、“时尚”等频道那样有清晰明确的受众分层,也不像“电影”、“电视剧”频道那样有普适性,大众教育的内容定位常常使节目内容和形式缺少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面对和众多频道的竞争,目前央视各个频道和省级卫视都纷纷上星、地市级频道数量众多、再加上境外媒体的逐步落地,都成为教育电视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其生存发展造成了…  相似文献   

17.
河北电台农村频道自开播以来,一直坚持着服务“三农”的宗旨,以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为职责,为农民朋友提供了时政、市场、科技资讯、文化娱乐、法制宣传等一档档信息和服务的大餐。在频道编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节目进行了多次调改,目前,农村频道已形成基本成熟的节目体系,并不断走向品牌。  相似文献   

18.
论电视节目品牌主持人的打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虹 《新闻界》2005,(6):45-46
随着电视频道数量的增多和节目内容的丰富,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与日俱增。在多频道竞争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创建品牌频道的支柱,品牌节目主持人更是发展名牌栏目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9.
文娟 《视听界》2010,(4):84-86
在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中,地方科教频道的形象一直是支离破碎的。打开电视我们就会发现,“电视剧+电影+几个自办栏目(以《教育新闻》、《高考招生咨询》等为主)+几档引进节目(多为Discovery等纪录片)”是地方科教频道普遍的节目模式。电视剧带来的广告收入及政策性支持拨款仍然是地方科教频道的生存来源。在科教频道的运营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误读了“二八法则”,认为从某一品牌栏目、节目着手,对其创收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  相似文献   

20.
如今,电视传播的发展已从“节目”时代、“栏目”时代,发展到“频道”时代。 在此情形下,任何频道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在节目上下工夫外,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是决定其竞争胜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