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件的微博传播中,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和《新京报》官方微博为代表的两个舆论场各有得失:官方舆论场的权威性尚存,但其舆论引导作用因表达刻板而容易被受众忽视;民间舆论场报道极具时效性且拥有多媒体呈现,传播效率高但容易产生谣言。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其意义并不仅仅限于作为一种消遣、娱乐或单纯的信息传播工具,它还可以发挥着传播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价值观导向功能。为了有效消解在校大学生自媒体传播的无序或失序现象,抵御自媒体传播可能导致的不利或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当自觉把握与遵循自觉和自信原则、适应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5.
1933年,上海著名交际花陈素芬因情在旅馆自杀。对于这起悲剧,全国许多报刊进行了大量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不同媒体报道的引导下,社会民众对陈素芬之死争论不断,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空间”,并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以报刊为主的新闻媒体对陈素芬案的报道及其产生的影响,反映了大众传媒在民国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基本内涵的视阈下,着眼于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科学分析"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之间同一性与斗争性、前进性与曲折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以占海特"异地高考"事件为经验材料,讨论社会化媒体如何通过"可见性"拓展了公共领域的内涵与意义: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现实,打破了将媒介视为提供信息、生产现实、达成共识的功能性机构的惯常理解;社会化媒体展现的可见性,使话语导向的"理性言说"和视觉导向的"自我表演"得以整合,从而充分展现出差异化的话语,并使得差异合法化,不但拓展了公共领域的内涵,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播、媒介与社会的关系;传播由社会结构中的一种功能转化为构成社会的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8.
戴维·哈维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下的空间体验概括为空间压缩。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空间压缩建立在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基础上,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压缩体验和生产趋势。空间压缩的实质是将空间纳入到社交关系结构中,通过对各种碎片化的缝隙空间形态的发掘、利用和重组来打破甚至消灭各种空间障碍,并在可见性与超空间的精心设计中重构人们的空间观念和空间实践。这一过程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去仪式化和再仪式化双重改造完成的,其直接的文化后果是传统伦理情感的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9.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命题。它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阶级关系、经济关系等进行全面深入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当前社会的新变化,赋予它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原则与践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诚 《教育探索》2008,(3):104-105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其道德社会化的运行应遵循常德、美德、圣德的有机统一、人文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和知识传递与文化内化的有机统一等原则;其道德社会化的践道性应体现在积学与躬行、力行意识与践道德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等方面.大学生要从关心生活、面对现实、善于思考和培养能力着眼,努力为打造一个人格健康、心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尽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两个大局”背景下构建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对均衡国际话语权分配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战略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历史纵向和世界横向两个维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遵循“事实求是、因地制宜、久久为功、目的导向”的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对外话语体系”,并以“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全媒体传播途径、重塑当代传媒伦理”作为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数学教学应该遵循“两个适应”原则,即与专业课程对数学的要求相适应,与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我国高职数学教学在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上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根据“两个适应”的原则对高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主体、方式等均呈现新的特征。研究生群体作为新兴网络媒体的核心受众,拥有无可取代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和高效配置科技信息资源的能力。研究生科技传播能力各要素间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科技养成能力、以“融合”为核心理念的学术交流能力、以“技能”为核心导向的科学普及能力和以“创新”为核心途径的技术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两个结合”科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成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两个结合”具体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既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相得益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两个结合”需要坚定不移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庸俗结合论、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新时代持续深化“两个结合”能够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度和深度,重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彰显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客体性原则的特征是撇开人或人的能动性,仅就自然界本身研究自然界,要么见物不见人,要么人被动地适应自然界。主体性原则的特征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作用者,规定者和改变者占据着主动的主体地位,自然界作为人作用和改造的对象则呈现出被动的客体性质。因此这两个原则不能在马克思的哲学中统一运用。主体性原则排斥客体性原则但不排斥客体性,因为客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前提,它来源于唯物主义一贯坚持的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客体性原则则来源于旧唯物主义的取消人的能动性的被动性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于中国革命前途和发展具有高度的理论前瞻。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不断胜利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17.
18.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贯坚持和强调的理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这种思想意识不断强化。十六大以后,党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加强烈,思想不断深化。从两年前的"两个不等于"的告诫到今年的"四个危险"、"两个更为"的警告,把党新时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这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巨大成就后面临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时的清醒和警省,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新时期重视自身建设的自信和自觉,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19.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我们应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范畴,精准理解“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客观必然性,深刻认识“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经验与智慧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是立党兴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路径,是兴国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基础,是为全球治理、世界和平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宝贵的时代价值:对于加强党风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它仍然是推动我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