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多元文化政策强调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或族群文化拥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主张政府应为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发展以及融入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有利支持。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科学性,保障了民族间的平等发展权利,推动了族际交往与和谐族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主义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成为了英国少数族群教育政策的主流思想。英国少数族群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多元文化教育解读为单纯地提升少数族群儿童的教育成绩,20世纪80年代在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中强调消除种族主义,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关注深层的社会文化关系中认同的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英国多起骚乱的发生,英国政府宣告英国多元文化主义失败,转而提倡国民教育、国家认同和英国共同价值观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部分的国民(包含大学生在内)欠缺多元、民主、开放社会的基本素养,如尊重他人、包容异见、基本人权、族群平等、异文化理解、保障弱势群体等。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育学生的"多元公民素质"以应对新世纪的种种挑战。以多元公民素质作为核心任务的大学通识教育,其内涵应包括多元的公民认知、多元的公民态度与多元的公民参与能力三个部分,才能符合民主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陈其 《历史教学》2003,79(4):42-4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美国的"统一的价值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新社会史应运而生,向长期统治美国史学界的"统一性"发起冲击.新社会史家强调多元文化的美国中各社会集团的特殊性,特别是族群特性.他们反对精英垄断的政治历史,努力建立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的"自下而上的历史".新社会史学在史学目的、理论、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出现很多偏差.特别是对多元文化、多族群特性的过分强调,使历史学传承美利坚民族文化精华、强化民族共同价值观、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受到巨大损害.  相似文献   

5.
理想与困境: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再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产物,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多元文化主义使美国社会各方面开始反思主流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文化客观上对少数族群造成的歧视与伤害,在教育政策与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平等与宽容,但也深刻地冲击了美国社会,形成了对美国国民性的重大挑战,从而引起了一些美国公众对多元文化教育的责难与批评,并在政治上也出现了相应的连锁反应,多元文化教育处于发展的困境之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是弱势群体的权利诉求行动,是一个理想中的教育路向,它将与“熔炉”主义在相互的碰撞中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多源性移民国家。据美国人口统计局2007年5月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少数族群人口总数为1亿70万,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结构决定着美国必须包容具有差异的个体和族群,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一反"同化模式",注重少数族群的文化认同及其社会经济特点,承认个性、保护个性,不用单一的标准来区分和评价不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完整内涵是双语框架下的多元文化政策。其特别的内容特征折射出加拿大复杂的族群关系和政治难题。加拿大版本的多元文化政策是加拿大联邦自由党总理特鲁多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为应对魁北克政治分离主义的挑战并谋求最终化解这一政治难题而出台的战略国策。移民族群和原住民在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出台中所起的促动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8.
曹迪 《教育学术月刊》2015,(3):55-60,74
加拿大作为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国家,在语言教育政策领域秉承多元文化主义的治国理念,以语言教育认同观和语言教育权利观作为政策指导观,制定了多元文化主义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为实现加拿大"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奠定了和谐的语言基础;为加拿大各族群享有平等的语言教育权利提供了政策保证;为推动加拿大民族语言教育的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初美国思想界,出现了同化主义与种族主义思潮。霍勒斯·卡伦强调并发展犹太族群认同,抵制美国化以保存犹太民族性。首先,卡伦借用"交响乐理论"喻指多元文化主义,指出族群多样性有助于提升美国文明的维度;其次,卡伦主张培育青年人的巴勒斯坦土地的热爱,指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应回归于民主自由;最后,卡伦认为犹太人应积极融入主流社会,寻求族群间的合作,在现代性与民族认同之间作出折衷。实质上,卡伦通过对犹太人精神的塑造,希冀对美国犹太族群认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解决族群冲突问题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及法规制定的相关因素、历史发展及实施状况,综述了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的制度化状况。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目前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已经具备了制度化发展的特征,然而由于美国目前新保守主义带来的挑战、多元文化教育实施主体的局限以及美国社会的价值困境与认同冲突使得多元文化教育制度化陷入了困境。作者认为深入分析此现状的原因,可以引发人们对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反思性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其外部面临马来西亚等伊斯兰世界的包围和敌视,内有极具离心倾向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族群并存的现实。在此历史背景下,建构各族群的国家认同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人民行动党政府以实施"居者有其屋"政策为载体,把组屋的分配、管理政策作为建构各族群的国家认同的一种策略和手段。组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殖民地时期各族群集中居住的模式,在空间上形成了各族群平衡分布的居住形态,同时政府在组屋区建立社会控制网络以促进各族群间的整合和凝聚,为新加坡形成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戎教授关于"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主张,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的理据上:第一,"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的认同群体,需要区别加以对待;第二,"文化化"和"政治化"这两种引导族群关系的政策导向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前者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后者则相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论据,批评者们都提出了明确的反驳意见。本文作者认为,马戎关于"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认同群体的看法应该得到认可,但其提出的"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看法则有可待商榷之处;"族群"问题不应该也确实难以"去政治化";"族群"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是"多元"和"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丙中洛乡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族群。当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不但存在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原始宗教和谐共处的现象.还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多个族群、多元族群文化的人类学的分析,探寻存在多元文化共同存合状态的社会机制,认为三江并流地区多个族群、多元文化共存合的状态是与各族群持有多元发展、自由兼容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正迎来非同寻常的"后千禧一代":族裔最为多元化,受教育程度创历史最高。高等教育如何形塑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关乎整个社会的走向与未来。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是对全球化与多元化社会的积极回应:人文通识课程教导学生审思国家特性,形塑学生的身份认同,正视"政治正确"与多元理念之间的困惑;系统研习移民社会史,使学生理解文化多元与社会融入议题;以"全球学习项目"构建学生的世界知识谱系,培养跨文化沟通与全球合作能力。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主张多元文化思潮与捍卫西方正统文明之间的论争,认知并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才能建立一个有尊严而包容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丙中洛乡位于三江并流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居住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族群。当地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不但存在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原始宗教和谐共处的现象,还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多个族群、多元族群文化的人类学的分析,探寻存在多元文化共同存合状态的社会机制,认为三江并流地区多个族群、多元文化共存合的状态是与各族群持有多元发展、自由兼容的文化态度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双语教育与族群认同、语言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多元文化一起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现象。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发展至今,双语教育亦显现出一种全球性的困境镜像,这种困境的形成与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国家都进行着各自的突破理路。从已有的双语教育政策及推行效果来看,当一国的双语教育走进困境的时候,智慧地认知多元文化的实质,进行"顶层设计",推行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政策才是合理之举。  相似文献   

20.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