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汉语复杂谓语即连动式与兼语式的分类及英译作了探讨,认为绝大部分的连动式可译为英语的谓语成份及状语;兼语式则多译为英语的谓语成份与复合宾语。  相似文献   

2.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之一,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界最具争议的焦点。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种特殊句式加以研究,认为此种结构句式不同于印欧语言的基本句式,有兼语成分的存在,而V1和V2充当句子的谓语。如果有兼语的存在,此种句式是否违背了普遍语法中的论旨关系准则。本文将用Young-Sun Kim(2003)控制的合并理论对兼语式结构作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4.
兼语结构,或称兼语式、兼语短语,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结构之一。汉语语言学界明确地对兼语结构进行的研究已经很多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这种研究经历了由提出到论争,最后趋向统一的过程。本文从“名称之争”、“外延之争”和“存废之争”等三个角度对学术界关于兼语结构的研究做一总结,并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没有超出三个平面语言理论的范围,缺乏定量的分析,缺乏对兼语短语外部特征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兼语式是现代汉语中独有的一种特殊句式。对兼语式现有研究展开回顾,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征,认为兼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上具有双重身份。兼语式由N1、V1、N2、V2四个句法成分构成,通过分析语料可发现,兼语构式的四个成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压制共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兼语式的研究,对兼语式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人们不仅分析兼语式的结构特点,而且探讨其语义和语用特点;不仅从整体上把握兼语式特点,而且对一些特殊的兼语式进行深入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兼语式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的分析较以往更加深入、细致,兼语式的分类研究开始为学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7.
谈谈兼语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它是现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动词谓语句。根据句子中第一个动词的含义,可将兼语句分为七种类型,兼语句在结构上也有其特点,它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很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要点如下:1.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的分期描写。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的发展可以分为殷商、西周和东周秦汉三个时期。关于殷商甲骨文的兼语前置句,张玉金已有系统的描写。西周是该句式的空白期。笔者在东周秦汉典籍中随机收集到的32例兼语前置句,就其兼语而言,共有"谁(孰)"字句9例、"自"字句23例;就其第一谓语而言,共有"使"、"令"句各14例,"强"字句3例,"引"字句1例。2.上古汉语兼语前置句的演变特点。(1)情况多变:殷商、西周、东周秦汉三期,该句式由有到无、又由无到有,历经三变;殷商甲骨文的前置兼语均由名词充当,东周秦汉的都由代词充当。(2)数量趋减:殷商时期的兼语前置句多,东周秦汉的少;东周秦汉前段的较多,后段的更少。  相似文献   

9.
郭红 《家教指南》2006,(4):94-97
本文将敦煌变文说白部分的兼语式系统与现代汉语的兼语式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兼语式这一"华文独具"的句式的历史嬗演轨迹,也显示出晚唐五代语言发展特点在汉语史长河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兼语式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兼语式进行分析,主要着眼点是兼语式的构式论元角色与动词的参与者角色的融合及角色合并。兼语式蕴含的两个事件所代表的两个构式与兼语式中V1和V2的分别整合表征了角色融合过程,然而V1和V2分别凸显的参与者角色通过角色合并再与一个论元角色进行融合得到兼语式,且此构式赋予了独立于其构式成分的因果义。兼语式的因果义是构式本身赋予的,不是主要动词V1本身能够独立提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兼语式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汉语学界的热点话题,随着它的深入研究,主张取消兼语式的反对之声也愈发强烈。该文在生成语法学的新视角下,运用生成语法理论从句法上对兼语式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结果为兼语式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处理与中补结构的处理相同,所以兼语式结构没有单列出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难以区别的兼语句与连动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的谓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套接一个主谓短语而成组的。连动句是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的谓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词或动词短语连接而成,共同陈述主语的。兼语  相似文献   

13.
英语动词不定式补语与汉语“兼语”都具有宾格性特征,在这两种句式中第一个动词授予后宾语的赋格,而这两个深层结构都给第二个谓语提供了逻辑主语。在句法层面上,两种句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4.
致使义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发现,致使义兼语动词有15个,并对由这些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句结构"S+VP1+NP+VP2"进行分析,得出S、NP均可以省略,VP2既是单个动词也是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15.
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兼语式与英语复合宾语句进行了比较:两种句式中的动词;汉语兼语式中的兼语与英语复合宾语句中的宾语;汉语中兼语的谓语与英语中宾语的补语。  相似文献   

16.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兼语式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对V1与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兼语式的三种语义解释类型。在对兼语式语义解释类型上,V1起着决定作用,同时V2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兼语式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兼语式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尤其对V1与V2的语义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兼语式的三种语义解释类型.在对兼语式语义解释类型上,V1起着决定作用,同时V2也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会辨别古汉语兼语句与主谓宾语句,对正确掌握古汉语语法,以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帮助很大。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从结构上看,兼语句的谓语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如:  相似文献   

19.
比较王力的"递系式"和黄伯荣、廖序东的"兼语句" 的不同,归纳出兼语句的范围和分类,将其与易混句式相比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兼语短语的范围,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文章列出了所有类型的兼语短语,并加以分类。其中有几种兼语短语结构复杂、难以辨析,我们从一种新的角度探讨了这几种特殊的兼语短语,会有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