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读偶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传》(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林语堂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是个政治大变动的时代。他踏人仕途不久,正赶上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功过是非且不论(林语堂全面否定了这场变法),反正苏东坡以反对者的姿态被卷入了这场斗争。反对者很多,但苏东坡受的折腾最久,受的摧残最重。他是一个很值得一写的人物,多才多艺,多姿多彩,又多灾多难。著者  相似文献   

2.
夜读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觉得天上的星月失去了明亮,案头的灯盏失去了光芒,唯一照耀我的是苏东坡旷达的人生之光。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记者杨嘉)近几年林语堂的作品,包括《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在市场上一直反响不错。然而随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拥有林语堂作品的版权期限将至,其他出版机构纷纷摩肩擦踵,跃跃欲试。近日,群言出版社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林语堂的作品,包括《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在市场上一直反响不错。然而随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拥有林语堂作品的版权期限将至,其他出版机构纷纷摩肩擦踵,跃跃欲试。近日,群言出版社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获得了林语堂先生包括《京华烟云》等在内的,全部作品共三十一卷的授权。  相似文献   

5.
《万古风流苏东坡》是“文侠”小说的开创者龙吟在推出《智圣东方朔》和《诗剑龙洲侠》之后,推出的一部“定型之作”。然而此书第一部原名《人望》却在上市之前就被不法书商盗印。为了打击盗版书商的气焰,光明日报出版社不惜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更改了原来的书名、封面、环衬、装帧设计,这部被盗版书商觊觎已久的文侠小说,终于突破重围,以新的面貌面向读者。此书之所以未出先火,缘于主人公苏东坡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又有一代文学大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流传于世。该书作者龙吟又另辟蹊径,汇集了二十年学术积累之成果,在披露众多历史细节外,还对苏东坡成长的心路历程等作了人性  相似文献   

6.
继林语堂《苏东坡传》、曾枣庄《苏轼评传》、李一冰《苏东坡新传》等书之后,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又推出了《漫话东坡》(凤凰出版社2008年5月版),阐释了他心目中的这位文称"欧苏"、诗号"苏黄"、词谓"苏辛"的文豪.  相似文献   

7.
读过不少人物传记,也曾受到很多启迪。但老实讲,不少传记写得干巴、枯燥了些,往往流于“纪年”加“故事”加“评价”,显得生硬而无活力, 新近购得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出版),慢慢读来,居然越读越出味。没想到1947年语堂先生写于美国(初为英文版)的这部传记,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魅力不减。这当然首先是“传主”东坡先生的魅力,但林语堂先生的妙笔(真正意义上的妙笔)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 苏东坡是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人所喜爱的人物。前不久《光明日报》举办的“袖珍读书系列间卷调查”中表明,“苏东坡最受当代读者青睐”。  相似文献   

8.
和梁实秋有点相似,林语堂也是被言论史遗忘的——相对于文坛上的声名显赫,在言论史上是孤寂的. 其实,我对林语堂是有所偏爱的,早年读他的《京华烟云》,惊其才情;又读其《苏东坡传》,叹其功力;再读《中国人》(亦译为《吾国吾民》),赞其洞见.而十几年前读到他的《中国新闻舆论史》时,则服其胆识.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以为“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个谜”,然而整个文明的历史上,堪当此言者虽非凤毛麟角,却也究竟罕有。不过,端详历史的“录鬼簿”,细加考量,轮到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时,顿觉此言还嫌轻忽。 杰斐逊是美国民权思想当之无愧的始祖,其民本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反暴政、反专制,以及抗击封建贵族特权的天赋,到中年时期,其性格已成长为丰满多维的巨树,所以说“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而且是饶于磁力般的个性魅力:创意非凡,正义感强烈,大气磅礴,独具卓见,套林语堂写东坡的句法,可以说,杰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需要推出更多优秀的对外图书.文章梳理我国图书"走出去"现状,剖析优秀对外图书稀缺的主要原因,并以传播"中国声音"的先行者林语堂的代表作《苏东坡传》为例,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图书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于 1928-1935年主要从事英译汉,他主要以西方人的目光向中国传送西方文明,进行语言研究方面的变革,1935-1940年转为汉译英.自1930年起,林语堂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2,(12):96-97
苏东坡官场笔记桂园2012.6 28.00元978-7-80765-539-8因既反对王安石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为新旧两党排斥,三次遭贬。本书从官场的角度解读苏东坡的作品非常罕见,算得上是苏东坡的一份官场档案:爬上高位有什么诀窍?又怎么会遭遇牢狱之灾?为什么宁愿做个虚官也不愿回老家种地?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洗牌中他有什么表现?苏东坡的为官生涯,尽可管窥中国古代官场生态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看了几本林语堂的书,再来谈下面这段议论林语堂的话,便觉得很有意思。林语堂以道家信徒自居,并以弘扬道家哲学名扬四海,可实际上林语堂远远不是一纯然道家。主张“‘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丽的生活”,可自身却是有名的美食家;主张淡泊明志,却“人亦要做钱亦爱”,而且爱得相当厉害;赞赏不拘形骸,潇洒放浪,自然任性的名士风度,自己的生活却拘谨严肃,井井有条,讥笑“普天之下,莫非保姆、良医、训育主任、检查委员”,可又以青年导师的身份,大谈修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叶新  林曦 《中国出版》2012,(9):51-55
说起中国人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不免提起的三个人就是辜鸿铭、林语堂、蒋彝。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其中,林语堂的著述最多,成就最大。本文希望在简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论中西文化》问世后,虽说谈不上由此而洛阳纸贵,却也着实热了好一阵子。究其原因,林语堂那种“坦率、诚恳、乐观、风趣”的文风,流畅生动、亲切活泼、挥洒自如的气韵,那种花上不多时间就能使人获得享受的短小精悍的文体,为读者所偏爱。那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所产生的名人效应,自然对《林语堂论中西文化》的经久不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莫鹏燕 《出版广角》2015,(7):109-111
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学史上,鲁迅和林语堂曾是志同道合的文坛挚友。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近十年的友谊却出现了裂痕。本文主要比较了鲁迅与林语堂在版权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点,同时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并探讨了他们的版权思想对我们现代出版活动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在工厂做了十三年工人,但有关工厂的文字却一行也写不出。苏东坡在被严格监视的情况下可以佳作连篇(惠州和黄州时期)。  相似文献   

19.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据说苏东坡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即从多种角度去读同一本书,用一种角度读一遍有一个侧重,直到有了感受换另一种角度读,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虽然看起笨拙,实际却很精明,有利于举一反三,各个击破。那么,新闻写作呢?一大堆素材摆在面前,是贸然动笔,还是反复琢磨?我看苏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法很有借鉴意义。苏东坡说:一本书的内容象大海一样,什么都有,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的内容都理解了,吸收了,要逐次地读,分别加以理解。采访得到的素材,虽然不如大海宽广,却像一堆树枝、树叶,需要理一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