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讲述了一个即恐怖又可悲的谋杀故事。作者很直接告诉读者艾米丽就是凶手,但这场"谋杀案"背后的原因却值得读者推敲和研究。文章从荣格理论中的原型理论之人格面具以及阴影分析该篇小说中艾米丽在父亲生前时的人格发展,以及父亲去世后,遇到恋人霍默·巴伦后她的心理变化,探讨艾米丽杀死其恋人霍默的原因,从而总结艾米丽一生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7,(4):73-76
《蛙》描写了姑姑万心这个妇产科医生五十多年的命运沉浮史,姑姑的一生经历丰富,人物内涵复杂多义,解读她是理解文本的关键。用荣格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以及自性原型理论来探讨姑姑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刻地透析姑姑的潜意识内部,并由姑姑对自我认知的变化来考察莫言对于人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蕾 《陕西教育》2009,(2):76-76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深刻分析<纯真年代>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的人格面具和阴影的作用和内在根源.从而以另一个崭新的视角分析风俗小说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的作品之一。根据荣格心理原型理论中关于人格个性化的理论,文章旨在分析老行政长官由服从帝国意志到以自身命运抗衡那种社会主流意识,最终获得正义良知并真正意识到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的珍贵的心理成长过程,他的人格面具调解了他的自我和外部世界,使他正视到自己的阴影,他的个性化是成功的。这样的分析展示了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进行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具有揭露和批判西方殖民残酷与虚伪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伟大的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及其人格理论影响深远。本文将结合荣格人格理论中关于阴影,阿玛尼和人格面具等概念重新解读霍桑笔下好小伙布朗的悲剧命运并认为布朗的悲剧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结果,是个性化过程失败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如娇艳的玫瑰,长久绽放在美国文学的沃土,其女主人公爱米丽·格瑞森已然成为现代美国文学女性人物中的经典。学者们通常把爱米丽定位为一个心理畸形的悲剧性人物,而从神话原型角度观察,她更像是希腊复仇女神的附体。爱米丽在"人格面具"的重压和"阴影"的影响下,实施起爱情和血亲复仇的双重计划,追寻着希腊复仇女性般的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8.
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一,阴影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人格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认识、接受并整合阴影,深刻理解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关系都将使阴影朝有利于人格的方向发展,有助于荣格所说的"自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近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第一部畅销书,也是他动物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名篇之一.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心理分析,以证明主人公巴克是在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这三种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引导下最终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近现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第一部畅销书,也是他动物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名篇之一.本文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对<野性的呼唤>进行心理分析,以证明主人公巴克是在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这三种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引导下最终自我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各种心理特征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荣格的人格原型理论对乔安娜悲剧心理层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厄舍府的倒塌》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之一,小说以恐怖压抑的基调展现了主人公厄舍人格崩塌的全过程。学者们多从该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讨论,本文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视角出发,运用阴影、阿尼玛及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厄舍的心理变化,并提出厄舍对人格中阴影的逃避和恐惧、阿尼玛的错误投射以及人格面具的僵硬和异常是造成厄舍悲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突变为切入点比较、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遗赠》和铁凝的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会发现人格面具和阴影的交战给主人公带来的内心冲突,而正是由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决定了克兰顿夫人毅然赴死的悲剧和安德烈约会无门的无奈。无论是对生活戏剧化的揭示还是灰色写实,两位女作家都用不同的叙述手法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窘境与精神制约。  相似文献   

14.
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野性的呼唤》的原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主人公巴克在由狗到狼的蜕变过程中体现出来了三种原型: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它们恰好是荣格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的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5.
荣格的原型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运用原型理论对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埃斯、朱艾尔和艾迪进行解析,揭示出其人格特征中存在的两种主要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这两种原型在分别诠释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狭隘、自抑、扭曲的心路历程的同时,也为本德仑一家在艰难的送葬历程中表现出的种种荒诞行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作品《廊桥遗梦》讲述了农民之妻弗朗西斯卡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婚外恋之后回归家庭的爱情悲剧故事。从原始自我到人格面具下的自我压抑,再到在寻求爱情中勇敢承认自己的阴影人格,弗朗西斯卡最后在动态过程中整合了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因素,达到心灵的整体化,实现了自性化。  相似文献   

17.
莱辛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金色笔记》,是她对人的精神危机问题关注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安娜.伍尔夫,如何从她分裂的精神世界中解放出来并找到了完整的人格。安娜的精神整合之路与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笔者的目的就是通过荣格模式分析女主人公的梦境,探索人的精神由分裂到超越,从而获得完整自我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吴志梅 《考试周刊》2009,(13):28-29
《归宿》是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伦道夫·斯托的第三部小说,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创造性使他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本文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寻找自我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尤金·奥尼尔晚期的自传性家庭悲剧《长日入夜行》,被视为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剧中四位主人公蒂龙一家对话时呈现出多种面孔,情感复杂,关系忽远忽近。对于剧中人格面具的探索将进一步加深对于剧本的心理层面分析,帮助我们挖掘探索四位失魂落魄的主人公性格悲剧的根源——在畸形社会意识形态下现代人的精神堕落和自我认同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苏童小说《罂粟之家》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原型象征与隐喻,主人公刘沉草外在的的顺从与软弱是受到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原型影响的体现.沉草杀死演义与亲生父亲沉草的冲动则源于一直潜伏在他心中的阴影原型.在经历了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多次抗争并完全释放心中的阴影力量之后,沉草实现了自性,达到了人格的统一,在罂粟缸中获得了重生.在荣格心理学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