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政绩可分为有形政绩和无形政绩两大类,由于有形政绩外显度高,其生产和供给往往被过度强调,而导致政绩的过度有形化,从而对政府和社会造成损害。应该通过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加强监督、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对地方政府政绩过度有形化加以消除,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政绩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综合反映,也是识别和使用干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对“政绩”的认识存在误区,“政绩”的本质特征被扭曲,“政绩”异化成为某些人获取政治资本或经济利益的工具,必须予以正本清源。文章主要从正确界定领导干部政绩的内涵、建立科学评价领导政绩的体系、落实人民群众评价领导政绩的工作体系、建立科学使用领导政绩的体系、优化科学选拔领导干部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机制等方面,对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政绩观是对政绩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要解决政绩观存在的问题,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必须紧紧抓住改造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明确转型政府的职能,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的行为定好位;要改进政绩评价和考核方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努力在思想上、作风上、制度上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加大干部监督工作力度,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县区级政府教育政绩评价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在指标设置和评价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使县区级政府教育政绩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就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公正的教育政绩评价机制;建立教育政绩评价问责制度,使我国县区级教育政绩评价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浅谈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造福民众的前提,也是克服不良政绩观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本质就是要解决为谁创政绩,创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政绩,以及如何考评政绩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的科学内涵;这既要靠领导干部自身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更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政绩和人民公认的辩证统一,德才是干部创造 政绩的内因,政绩是干部德才作用的结果,坚持人民公认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德才要通过政绩来体现,而政绩必须要得到人民的公认。  相似文献   

7.
政府的整体绩效与官员的个人政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务实践中,政府绩效与官员政绩之间呈现出非典型的相关关系.理论上,官员个人政绩的改进可以带来政府部门整体绩效的提高;但在特殊情况下,官员对个人政绩的追求可能会给政府政绩带来负面影响,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行政权力的有效性和政府的公信力.对政府整体绩效和官员个人政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完善行政绩效考评体系、改进行政人事任免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政绩成本”意识缺失的表现 1、为取得政绩的数量和规模,不计成本地搞大投入 一些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看待一个下级领导干部有没有作为,经常只看所谓的“政绩”,而不计其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和行政官员为了尽快出“政绩”,以实现政绩数量或规模最大化,不惜付出巨大的政绩成本。特别是如此创造政绩的行政官员被提拔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后来者效仿他们。  相似文献   

9.
一、要坚持政绩考核标准的统一性,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一是科学发展观对考核标准统一性的新要求。因此,干部的政绩应当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的政绩,想事情、干工作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干部的工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政绩才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绩,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政绩。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提出了必须加强领导干部政绩观建设,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么衡量政绩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等观点,形成了胡锦涛同志的科学政绩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催生了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惟GDP增长”政绩考核论。这种政绩考核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不被重视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生态政绩考核应运而生,这对促进我国的绿色发展、构建两型社会等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传统政绩观、生态政绩考核指标设置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考核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树立生态政绩观.完善生态绩效考核的参与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考核技术体系等,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政绩考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河北省竹溪县开展政绩打假,100多名干部因搞假政绩而受到处罚。消息传开,百姓拍手称快。消费领域打假,是因为假货充斥,危害消费者,不打不足以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绩打假,说明政治骗子已大量进入官场,这种“假货”比市场上的假货危害更烈,民愤更大,不打不足以正官风、顺民意。开展政绩打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考核政绩?怎样分辨政绩真假?现在我们有些领导部门,考核政绩主要看数字,听汇报,至于数字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水分,汇报中有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情况,他们却很少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政绩”变“政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领导干部不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政绩,给当地留下沉重的债务,使“政绩”变成了“政债”。“政绩”变“政债”一般有三种表现:急功近利,透支开发使“政绩”成“政债”;贪大求洋,“花瓶工程”使“政绩”成“政债”;邀功心切,“献礼工程”使“政绩”成“政债”。其形成因主要有:用人导向有偏差;政绩考核不合理;政绩观不正确;决策过程不科学;政绩成本意识不强。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准确评价鉴别干部的政绩;讲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权力问题。权力、政绩、职位三者间的交互关系在实践中左右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有效运转,而职位的存在为权力与政绩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最佳的场域。全文从权力、政绩、职位三者间的交互关系的视野对腐败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一是,“利在一己”政绩。其特点是,把政绩视为自己财富,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通过政绩这个手段,达到牟取私利的目的。政绩一旦与权、利结下不解之缘,政绩就成为一种武器,并且有很强的利己性和排他性,就容易“贪天之功为己功”,损人利己、与民争利的现象就要发生,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弄虚浮夸的行为就会泛滥,还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突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反映了我国现有政绩考核体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我国现有政绩考核指标片面追求经济指标所带来的危害性后果出发.探讨了政绩考核标准制定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适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17.
赛典赤·伯颜为元朝著名的宰相,执政期间,政绩显著且颇会理财,文章从其生平、政绩、理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政绩与成本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要求之一,科学认识什么是真正的政绩是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的前提条件之一。文章认为,政绩是施政成效减去施政成本之后的“利润”,不重视施政成本而追求的政绩容易产生种种虚假的政绩和腐败现象。因此,我们组织部门在考察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单看表面的政绩,还要看施政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一、官员政绩考核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官员政绩考核缺乏法治,人治现象严重 当前。全国各地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评价机制相当模糊,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标准等方面根本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往往都是上一级领导部门随心所欲,领导要抓哪项工作就把它作为考核的内容,方式无非也是领导说了算,标准即为上级领导的主观印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人治。在对政绩考核的监督方面,更加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下级官员根本没有资格对上级官员的政绩考核过程进行监督,一切都是上级领导说了算。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党员干部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力戒浮躁浮夸。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党员干部盲目创“政绩”而做出有损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创造出了浮夸、泡沫、罪过、瘸腿、猫腻之变质“政绩”。这种变质的“政绩”完全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悖于凭政绩用干部的真实目的。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坑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并毒化了社会风气。产生种种“恶迹”,原因是少数党员干部功利思想、投机心理和官本位私心膨胀的结果。正确认识和评价干部政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真正把评判干部政绩的标准交给群众,评判干部政绩的权力交给群众,真正使那些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在群众中有口皆碑、政绩突出的干部获得荣誉,得到重用。从而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名逐利的歪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