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彝文《劝善经》,由此窥见彝族传统禁忌的四大内容:宗教禁忌、宗族社会禁忌、日常生活禁忌、自然生物禁忌,并从中得出彝族传统禁忌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颜莹 《大观周刊》2012,(27):32-33
昭觉彝族服饰是彝族族文化的载体,其间蕴含着彝族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情趣、品味。昭觉彝族服饰种类繁多绚丽多资、异彩纷呈。本文从昭觉彝族服饰的特色,浅谈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利芳 《大观周刊》2012,(42):10-11,30
彝族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人民的规范习俗、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在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彝族的毕摩文化进一步受到冲击.彝族毕摩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保护毕摩文化.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说明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受到冲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并使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到彝族毕摩文化消耗殆尽的时候才开始注重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4.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5.
沈峥 《兰台世界》2016,(12):134-136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各族人民影响深远。随着云南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儒释道文化逐渐传入云南。尤其在元明清实施的民族政策推动下,以及明清时期汉移民逐渐进入云南彝族地区,儒释道文化与当地彝族毕摩文化不断交融,极大影响彝族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6.
彝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与汉文化教育思想的融合共同构成了彝族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彝族古代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三个时期。本文对这三个时期内彝族教育思想发展的情况与特点进行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余戡平 《大观周刊》2011,(15):20-20,9
服饰又是社会文化的特征,不同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规约,禁忌文化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普遍存在,具有约定俗戍的禁约力量和消极、神秘的特性,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诸多禁忌现象的挖掘、分析、论证,提出了禁忌习俗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得以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它对人们心理所产生的麻痹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彝族,一个可追根至地皇时代的古老民族,4500年前就在西南地区繁衍绵延,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璀璨夺目、魅力四射的优秀民族文化,打歌是彝族文化中一朵历久弥新的奇葩,至今依然散发着无尽魅力。打歌是彝族的传统歌舞,相传起源于部落时代,来源于古代彝族祖先获猎时的狂欢。据传说,彝家两兄弟上山打柴遇上了老虎,哥哥被老虎缠住脱不了身,弟弟是哑巴,无法呼叫。  相似文献   

9.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中,内外力的有机合作是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凉山彝族服饰随着日常生活的变迁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传统彝族服饰不仅拓展了功能,还促进了彝族服饰消费市场的细分和活跃。一方面,采用创新设计和新面料的机制服饰逐渐成为彝族群众日常穿着的服装;另一方面,传统彝族服饰被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文化象征意义,从日常生活中的常服转变为重要场合上的礼服。凉山彝族服饰成功融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同时走出了一条传承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世界民俗民族学者对彝族文化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继在美国、德国分别召开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彝学研究会以后,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近日在云南省石林县召开。 这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社会经济变迁。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波兰、韩国、越南、印度和中国的近300位专家和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彝族社会的对外开放及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彝族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迁之中,与此同时,彝族的文化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认识彝族社会的这种文化变迁,笔者选择了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彝族聚居最为集中的一个彝族村寨乃加村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乃加村文化变迁的社会背景及宗教、婚姻、家庭、生育观等方面的文化变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认识彝族文化在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勰 《兰台世界》2015,(8):95-96
贵州彝族口碑古籍资源富集,涉及内容广泛,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彝族口碑古籍面临濒危困境,急需及时抢救、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使民族口碑古籍获得新兴的传承方式,绽放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3.
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是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万桢桢 《大观周刊》2012,(37):26-26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凉山昭觉彝族,长期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20世纪中叶前尚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在长迭千年之久、封闭而传统的社会中,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服饰风貌,成为彝族物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图案、纹饰上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印迹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其多种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本文从材料,内涵,造型,色彩上分析了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  相似文献   

15.
社科     
《全国新书目》2008,(18):10+12-13
最美丽的民俗与中国文化本书精心选取各个地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风民俗,从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传统建筑、节目文化、传统婚庆习俗、信仰与禁忌、民间艺术文化以及民俗旅游等各个侧面,深入浅  相似文献   

16.
陈丹 《文化遗产》2014,(3):73-82
凉山彝族漆器工艺是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等地彝族群众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改革开放后受民族文化复兴热潮和不断兴盛的旅游业的影响,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走出大山,迅速成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繁荣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本和旅游市场中的热门商品。面对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市场行情,凉山彝族漆器工艺不仅在制作工艺、技术设备和从业者的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化生产的特征日益突出,而且传承人的培养、传承方式也都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因市场的转型、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这门传统工艺既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危机,也因国家文化政策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而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对目前凉山彝族漆器传承和发展的基本状态、面临的挑战、危机及其所获得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江凌  严雯嘉 《传媒》2020,(1):55-58
本文基于对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青年手机直播及短视频发布的田野调查,探讨了技术赋权下彝族青年群体通过手机新媒体进行的文化实践:手机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他们文化实践的新样式,文化展演以多元立体的符号化展演、场景化展演和风格化展演,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悬崖村”风光及彝族文化。这种文化展演促进了彝族青年自我认知,触发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形成了囊括独特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8.
云南彝族土司档案是重要的彝族史料和文献遗产,其编纂出版历史悠久。近年来,云南彝族土司档案的编纂出版进展较大,检视这类档案的编纂出版工作,有助于业界同人发现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编纂出版受思维惯性和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大多关注和重视几个彝族大土司的档案史料编纂出版;文献收录局限于当地土司衙署及土司后裔遗留下来的档案资料,视角单一;专题性编纂成果偏少。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应系统摸底调查和收集复制云南彝族土司档案史料,编制云南彝族土司档案文献总目,加强对云南彝族土司档案文献的文本挖掘和分析,建立馆藏土司档案题名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推进云南彝族土司档案编纂出版,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红河州彝族创世史诗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不应被局限于文化的角度去剖析其价值与作用。从档案学的角度出发,概括与分析红河州彝族创世史诗的档案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彝族创世史诗档案文化,为红河州彝族创世史诗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黔西北彝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彝族文化,大都记录在钞本文献里。立足黔西北彝族文化和钞本文献的生存现状,从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类文化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角度提出活态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对当下保护和传承彝族钞本文献及其内容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