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直径5.5厘米,厚0.8厘米。浅黄褐色玛瑙质,整体包有一层白色沁。扁平,环状。玦口留有四个斜切面。因玛瑙质地较透闪石类玉材硬,红山诸文化直到发展至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才开始使用玛瑙材质作为玉器原料制作玉器,此时的玛瑙质玉器器形较简单,目前发现仅有玛瑙环、玛瑙玦、玛瑙珠等。此器即为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玛瑙玦。  相似文献   

2.
《兰台世界》2015,(Z1):47-48
<正>玛瑙是阜新文化的生动写照。玛瑙素活展示秦汉以前的古老,玛瑙雅活在诉说转型振兴以后的美好,做好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是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当代阜新玛瑙的起步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而起步,当代阜新玛瑙的腾飞是随着转型腾飞而腾飞。以档案史料提供展示历史脉络,呈现阜新玛瑙产业的发展成果。歌曲《心中的玛瑙城》中的词句,它把人们对玛瑙的向往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梦境"。玛瑙是让阜新人为之自豪的名字。在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被公认的、中国最早的、能称之为玉器的,是距今8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凌河上游的兴隆洼和地处辽宁阜新的查海玉器.并将这些玉器称为初萌玉器[1] .但是,在华夏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玉器并不是真正的玉器初萌,而是较成熟的玉器,并不能体现玉器早期的原始特征[2] .  相似文献   

4.
典藏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43):45-45
叶金龙遗撼地认为玉器的真正价值是体现在它的精神层面的对话,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文化因素。他经常说作品首先是一件艺术品,其次才是一件玉件。  相似文献   

5.
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先民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是当时人们神话思维的精神载体,思想愿望的象征形式,巫术意志的意象符号。红山文化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典型形式,因而,红山文化玉器就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文化符号。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采取变形的艺术造型方式,也就是红山先民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通过文化符号的方式强加给现实,以此达到改变现实的目的的行为。红山文化玉器最典型地体现了红山人的神话意志。通过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类型的总结,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山先民的神话意志及其表现方式,也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神话意象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先民文化精神的物化形式,是当时人们神话思维的精神载体,思想愿望的象征形式,巫术意志的意象符号.红山文化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典型形式,因而,红山文化玉器就是女神文明和女神宗教的文化符号.红山文化玉器主要采取变形的艺术造型方式,也就是红山先民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通过文化符号的方式强加给现实,以此达到改变现实的目的的行为.红山文化玉器最典型地体现了红山人的神话意志.通过对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类型的总结,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红山先民的神话意志及其表现方式,也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神话意象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明代时期手工业日益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日益繁荣。在苏州、扬州、北京等地,玉器文化濒于鼎盛。而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玉器雕刻大师陆子冈则开一代"玉器雕刻"新风气,其雕刻的"子冈玉"深受历代收藏家喜爱。  相似文献   

8.
红山文化得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区的红山后遗址,距今五六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该文化区域先民在诸沃之野繁衍生息,他们以农为主,大量饲养猪羊等家畜,并辅以狩猎、祭祀、巫祝、观象等活动.兴隆洼、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大量出土的玉器,生动地再现着这些远古文明.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由总政治部宣传部作为党内参考资料,于1942年11月在延安刊印发行。该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厚2.5厘米,长17厘米,宽12厘米。共计258页44篇文章;下册厚3.5厘米,宽、长同上册,共计412页70篇文章,另有4个附表。  相似文献   

10.
余洋 《今传媒》2023,(10):81-84
1978年,在随县(现随州)西北一处名为“擂鼓墩”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擂鼓墩1号墓(现为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1万多件金玉器、车马器、兵器等文物,引发了学术界长达几十年的争论——“曾随之迷”。文物中篆刻的“曾”是否为文献记载中所示的“随”?随着曾国文物及遗址不断被发现,以曾随文物为载体的曾随文化逐渐引发中外学者关注。然而,湖北一直以荆楚文化著名,曾随文化和荆楚文化有着何种关系?曾随文化作为一种“南北兼顾”的地域文化,又呈现了怎样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本文从曾随文化视角切入,以小见大,系统回顾了曾随文化的发展演变与中华文化多元共生的规律,并剖析了曾随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当代传承意义,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3,(21):2+163
<正>此鸮用材为玛瑙,质极细腻,光洁润泽莹亮,乳白色微显浅淡棕,稍透明,体内隐现玛瑙核花纹。鸮身因受材料限制,略有不平,保存皮色,表面蚀点划痕明显,古朴自然。鸮的形体较为抽象,无细致表征,形态为鸮鸟俯飞姿势,展开双翼并略后束,取一种姿态幽静闲适的瞬间为造型。鸮前端中间外突,是其头  相似文献   

12.
牙形玉器在东北史前文化多有发现。在确认牙形玉器非璜的基础上,从生产方式、生活需求和精神世界等方面进行分析,牙形玉器产生于渔猎经济,是獠牙崇拜的反映。獠牙崇拜是广泛存在且动态发展的,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各地区獠牙崇拜的形式是不同的,并衍生出牙形玉器和人面獠牙两种表现形式。商周时期,这两种因素逐渐融入到商周青铜纹饰、玉器纹饰中。  相似文献   

13.
1988年3月14日,在朝阳市双塔区八里堡乡榆树林子村村民李荣阳家里发现金泰和三年(1203年)石经幢一个,幢为八面体。绿砂岩石质,幢身风化剥落较为严重,部分文字已脱落。幢为卯榫结构,上下均有凸榫。可知原实有幢顶和幢基。现存的为幢身,上面直径28、下面直径34、高109厘米。分别由四个大面上宽12、下宽14厘米和四个小面上宽10.5、下宽13厘米相间组成,两端并阴刻几何纹条带。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现代治理新路径。文章探讨在大文化视野下,公共文化设施的新型样态及其评价标准,提出公共文化设施质效测算模型,从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服务供给能力、有效资源保障能力、有效吸引能力和公众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测算,以期以统一的、简单的、少人工的指标进行实时动态数据分析,全面展现大文化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和实际质效,从而以科学决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可持续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石峡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和出土背景,认为石峡文化中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器,是良渚文化工匠南下,制玉技术南传的反映,而非实物、精神层面的交流。石峡文化早期Ⅰ段的墓葬中已有玉钺随葬,但其形制多为本地特色,不能确定是否受到良渚文化的直接影响。石峡文化早期Ⅱ段时,出现了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风格玉器,在器形与纹饰上皆可与良渚文化的同类器直接相比,但在制作工艺和纹饰结构上都略显粗糙。石峡文化中晚期时,良渚文化风格玉器已被本土化,形成了矽卡岩琮、重圈眼无眼线神人纹等制器特色。根据随葬琮、钺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以及制钺所用材料优于制琮的情况判断,石峡文化先民自始至终更偏爱用钺而非琮来标榜身份。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器物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的特征,透过中国器物发展,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国家宝藏》以国宝重器为载体,讲述器物从"有器之用"到"器以藏礼"内涵演进的过程;以文化传播为核心,追溯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国宝发展历史,通过一件件文物展现中华文明的进程;以承继弘扬为目的,透过器物表达"守护"主题,展现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从器物自身到器物、文化、国运相结合的形式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八十年代辽宁发现大量红山文化玉器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出土的史前玉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关这一方面的专题研究亦FI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更全面地介绍东北地区史前玉器方面的考古发现,阐述不同地区史前玉器的特点,笔者从已往发表的材料人手,对吉林省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进行了全面的搜集和整理,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为本地区史前玉器方面的阶段性认识.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段小平 《档案》2008,(1):33-34
兰州大学档案馆馆藏有甘肃法政学堂宣统二年毕业文凭2件,弥足珍贵。文凭呈长方形,外径宽66.5厘米、高83厘米,内径宽52厘米、高56.5厘米,四边共有8条龙作纹饰,四角从右上开始顺时针印有“毕”、“业”、“文”、“凭”4字。文凭共录840余字,无标点,系楷书手写石印,钤有甘肃全省法政学堂、监督提学使宫印及教员名章共10处。  相似文献   

19.
科技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传承优秀文化、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理论为己任的出版业,在历史上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直接结果。从古代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发明.到现代机器印刷和照排制版的广泛应用.以至今天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先进科学技术一次又一次为出版业带来了革命。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碎了国人的心.在地震中遭受浩劫的羌族文化更是让许多文化人心急如焚。近期,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的羌族文化研究作品集《羌在汉藏之间》一直热销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