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考试、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如何给予正确引导,或者能给予正确引导而方式方法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组织形式亟需努力探索。实践证明,“伙伴咨询”是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就目前师生关系现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调查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老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昵?同样在调查中发现,有85.6%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学习成绩”“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3.
盛芸 《考试周刊》2013,(16):109-11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什么学生碰到问题不是求教于老师而是通过网络找答案呢?在课堂上学生敢提问吗?还是根本没这个能力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ask andanswer的操练或是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老师们有没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提问?如何培养、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如何让学生敢问、想问、能问、善问?作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特色之一:学生的网上心灵之家 (一)活动的背景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烦恼,可他们大多不愿意与老师、父母直接交流。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一般采取面对面交谈的模式,学生有顾虑,即使有了心理烦恼,也不愿来找心理辅导老师。他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方式,能够敞开心扉诉说,以排解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5.
一、偏离合作目的,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重在它的实质、它的实效,而不是形式。有时老师追求合作的教学形式,提出的问题设计不到位,不具启发性,学生不需合作讨论就可以解决。有时老师盲目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还不具备合作意识时就强牵着进入讨论,结果只做了些表面文章。阅读教学片段:(1)师:请大家找上自己的好伙伴,讨论出一种最好的朗读方式,读你们喜欢的段落。生现象一:对课文并不熟悉的一部分孩子一下找不到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一部分孩子有喜欢的段落,可伙伴并不喜欢,于是都呆坐在座位上东张西望地观看热闹场面。生现象二:教室里,孩子们四处窜动,把找伙伴的过程当作自由活动,手臂变长了,声音变响了,不顾老师也不顾同学的感受,一个劲地嚷,教室的音量提高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生现象三:几个同学很快围坐在一起或齐读课文,或分角色读课文,或一个同学点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虽然教者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但让几个学生一致认同哪种朗读方式最好,显然就比较勉强,因为阅读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哪怕是同一小组的成员,也极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想法而去趋同甚至迁就他人的见解。所以老师在要求学生合作时...  相似文献   

6.
顾惠娟 《中国教师》2008,(22):38-39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好多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会产生无从着手的困境,他们经常要么瞎蒙,要么胡乱写一个答案等待老师订正。事实上老师也明白,自己一讲学生就会懂,这只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佚名 《家长》2008,(10):27-28
陈丹燕不担心女儿的未来,因为她认为女儿的资质中等,人际关系良好,碰到问题知道如何去找答案,而且可以把问题妥善解决,这样就够了。  相似文献   

8.
几乎每个老师都会碰到问题学生:或学习上有困难,或性格上容易与人冲突,甚至有些学生品德上有缺陷。问题学生们会让老师大脑不得安宁。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总结了几点与问题学生相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教育报记者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问卷资料抽样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认为一般的占2%;拒绝回答的占13%。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由此可见,目前师生关系状况不容乐观,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同时也反映出学生、老师及家长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向往和期待。  相似文献   

10.
郑学志 《班主任》2009,(12):35-41
我在班里进行了一次无记名调查,调查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有20%的学生认为被老师找去谈话很没面子;还有超过10%的学生非常反感老师找他们谈心,并明确表示“别烦我”。另外,在遇到烦恼时,80%的学生选择找同学和朋友倾诉而不是老师。都说教育是呵护心灵的事业,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很为难,我该怎样和孩子们交流呢?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对教学实践反思,碰到问题,只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教学。很多学生更是跟着老师套用固定的公式或模式学习,不知道反思总结,更不会反思性学习。怎么样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情景一:课堂内,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自找伙伴研究课文。一个怯怯的女生走上来,对教师说:“老师,我可以找你做我的好伙伴吗?”教师亲切地说:“可以啊!”于是,她蹲下身子,和孩子一起研究起来,而那孩子高兴得像得了世界冠军似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导刊》2004,(13):64-64
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利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  相似文献   

14.
课堂权益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记忆中的小学课堂,是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不时地抛出一个个问题,点名让台下正襟危坐的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权力严格地分配给老师和学生.小班化教学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碰到问题不用举手,随时都可以站起来发问.  相似文献   

15.
常听一些学生说:书上的例题能看懂,老师的讲解能听懂,但碰到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这里反映了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探寻解题思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许红 《江西教育》2006,(12):31-32
《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今天,学校的师生关系怎么样?——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问答“你觉得自已有心里话时最想找谁说”时,答最想找班主任或最想找某个教师的仅占4.8%。在同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去找谁”时.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个教师的仅12.3%。而对你是否愿“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时,61.3%的教师表示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  相似文献   

17.
知识好比浩瀚的大海,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有老师陪伴,只有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在离开学校后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更新、更有用的知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实现由教师教知识到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转变。而预习无疑是培养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调查表明,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学生处于“老师要求预习才预习”的占总数的40%;还有“老师要求预习也不预习”的,占总数的30%;  相似文献   

18.
走进心灵     
“找呀找呀找 ,找到一个好朋友……”整整玩了半节课 ,不曾有一个学生找我做“朋友” ,仿佛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于是我问 :“为什么不找老师做朋友呢 ?”孩子们沉默了片刻 ,陆续发言 :“老师是大人 ,不喜欢跟小孩子做朋友。”“老师平时不跟我们玩。”“我学习不好 ,老师不会跟我做朋友。”……童言无忌 ,孩子们的坦率让我羞愧难当 ,好不自在。于是扪心自问 :课堂学习 ,我曾有几次与学生平起平坐地商讨问题 ?课间游戏 ,我曾有几次陪伴学生丢手绢 ,跳皮筋 ?开展活动 ,我曾几次给学生当过合作伙伴 ,当过配角 ?一味地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  相似文献   

19.
上学期,我们对初二200住学生进行了“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做班主任”的调查。为了不给学生画框框,我们没有指定内容,全由学生自己写。其数据和内容如下:1.“喜欢博学、知识丰富的老师当班主任”的有84人,占42%;2、“喜欢教主科的老师当班主任”的有98人,占49%;3.“喜欢有特长的老师当班主任”的有72人,占36%;4.“喜欢性格随和,但又能管好班级的老师当班主任”的有65人,  相似文献   

20.
朱爱军 《教育艺术》2005,(11):28-28
据报道,不久前有人对北京市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中课后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66.8%,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21.5%,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仅占5.59%。那么大学生课堂质疑能力如何呢?笔者对本系4个专业的近400名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质疑的占30%,课堂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占10%,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不足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