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天,一个美国同学用结结巴巴的汉语问我,能不能帮他一个忙。原来他的太太在邻近镇上的一所初中教文学课,这个星期,学生们的阅读材料是一部多处涉及中国文化的小说《龙翼》,老师想找个中国人去班上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还未等同学说完,我已经被兴奋之情攫住了。因为先前我一直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感到陌生和好奇,现在,一个绝好的机会自动送上门来,让我得以亲眼目睹美国孩子的初中生活;另一方面,我也对有机会临时担任中国文化的“代言人”感到受宠若惊,我二话不说答应帮这个忙。去学校的前一天,我制作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幻灯文件,准备到时候边…  相似文献   

2.
晓莉 《职业圈》2006,(7):6-9
世界著名的麦当劳前掌门人吉姆坎·塔卢波说:“美国任何一个乡村老太太都会做汉堡包,但她们做的汉堡包只能自己吃,而我做的汉堡包能卖遍全球。”在中国的河南省南阳市,一个下岗嫂受到这句话的启发,从无到有地做起了馄饨生意,不仅把中国家庭主妇都会做的馄饨做成了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风靡全国的食品,还受到联合国的邀请到联合国讲“馄饨经”!  相似文献   

3.
爱莉 《文化博览》2007,(4):42-43
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相似文献   

4.
1975年,一个美国大学生有机会陪同他的母亲从北京到上海参观访问,亲眼看到了神秘的中国,一路的风土人情对于他都是全然陌生的。2001年,这个名叫乔治·W·布什的人做了美国总统,在赴上海出席 APEC 会议前对中国记者说:“我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总是有问必答。小孩子中有个调皮的捣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小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我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然后我就问她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她要是说死的,那我就松开手让鸟飞走;她要是说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给她看一只死鸟。这样,她怎样答也答不对。"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新疆。12岁的时候,到张家口市父亲的身边。当时正逢困难时期,一家六口人也只有父亲一人上班。他虽为一所小学的一校之长,可工资还不足一百元,是城市里教育界赤贫阶层的典型代表。无奈之际,我又被送到一个老太太身边。这个老太太就是我的养母武氏。那年,她已经五十多岁,独自住在山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生态文化》2002,(3):64-64
▲3只喝醉酒的老鼠在吹牛。一只说:“我要到白宫去告诉美国总统,说他太差劲了。”另一只说:“我要到克里姆林宫去大骂俄总理。”第三只说:“我要娶猫为妻。”▲秘书冲进领导的办公室:“沙尘暴来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在美国美中友协的老朋友姬恩告诉我一个故事:一次,她接待一个中国代表团。临回国时,代表团团长很想给他夫人带个象样的美国礼品。于是,姬恩带他去了相当高档的西尔思百货商店。挑来挑去,他终于选中了一双皮鞋和一个背包,设计新颖,制作也很精美,当然价钱也不便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18日,著名美裔中国籍翻译家、作家,99岁的沙博理(Sidney?Shapiro)先生,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此前,沙博理先生作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把在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现场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沙博理是一位中国籍的美国人。67年前,出于对中国这个古老神秘国度的向往,他只身来到了上海,从此跟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成就了这位老人的传奇人生。这位纽约出生、美国名校毕业的美国人,被中国文化吸引来到中国,迎娶了中国女演员凤子为妻,成为了著名翻译家和研究中国文学、法律问题的专家。2008年12月,沙博理撰写的《我的中国》一书在中国出版。2011年4月2日,沙博理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对于获得这个奖项,他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他还说:“这个奖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荣誉,它也表明全世界的人民多么佩服中国和佩服中国的人民。”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09,(3):63-63
继《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之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又推出新作《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库恩说:“我出版这本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向世界讲述有关中国和中国领导人的真实故事。”他以美国人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根据自己走访的中国20多个省份和40多个城市,采访的100多位高官、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的经历,讲述了“13亿中国人怎样改变自己的国家”。他是一名能真正走进中国社会又能用他者眼睛观察中国的美国人,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作为随行者,骆家辉对中国媒体说:“奥巴马此次中国之行的亮点很多。我认为这次访华一定会给奥巴马总统留下深刻而生动的印象。” 这位美国首位华裔商务部长方正的脸上常挂着东方式的微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而骄傲!”  相似文献   

12.
何光沪 《文化博览》2005,(12):24-25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相似文献   

13.
30年的怨恨     
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有两位30多年互相为敌的老太太,由于这场战斗旷日持久,连她们也不记得当初矛质产生的原因。如果一个老太太当了教会机构的主席,另一位老太太就永远不会在这个教会中露面;因为那个老太太的女儿当了图书馆长,这位老太太就因那书"满是细菌的脏东西"而开始自己买书阅读。两位老太太的孙子们更是相互骚扰的好手。他把蛇放进我家的雨水捅,我可以把黄鼠狼引到你家的贮藏室。一个没风的洗衣日,晾衣绳会神秘地被弄断,那些床单在地上打滚,只好重洗。万圣节时,所有散放、忘记收拾的东西,包括花园里的家具,都变魔术般地飞到了谷仓的房梁上,不得不花高额佣金雇壮汉取下来。如果两位老太太不是读《波士顿新闻报》家庭版的话,也许早就被这天天骚扰搅得难以生存了。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一个学生叫威廉,是个黑人学生,很有礼貌,也很聪明,一年前选过我的逻辑课,可上了几节就不来了。后来他说他爸爸死了,所以缺了很多课。我谅解了他。威廉依然缺课,一直缺到期末考试。他请我不要给他不及格,给他一个"课目未结业"。他说他的部队要到前线去打仗了,因为他是现役军人。我一听立刻同意。这天,我突然接到军人驻校办公室的电话。一个军人问我:"为什么威廉一年前的课到现在都没有结业?"我说:"威廉到前线去啦。"那边立刻提高了嗓门:"他到什么前线?他撒谎。他知道在他读书期间,部队不送他去前线!"我一听很生气,立刻给了他一个不及格,送到成绩部去了。没想到,部队三番五次打电  相似文献   

15.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16.
旅美散记     
“法”在美国转眼间,我们来美探亲已经整整两个月了。先是在西南角阳光灿烂的加州待了个把月,现在是在东北部的宾州匹茨堡。这里已经大雪纷飞,一派北国风光。美国的南北气候差异,和中国一样大。在此期间,我们曾绕道去南方路易斯安纳州的名城新奥尔良访问过三天。因为,那里的罗约拉大学法学院请我去给教师们讲一讲中国问题,而且要着重讲“法律在中国的作用”。这可把我难住了。我只是个新闻记者,不怎么熟悉法律,而且中国长期以来靠的是“人治”,  相似文献   

17.
正20年前,有位美国人,名叫彼得·海斯勒,来到中国,教过书,当过记者,待了10多年,游历了中国的角角落落。10年前,这位美国人将他的经历写成了“中国三部曲”,引起了广泛关注。而如今在浙江大学,有一位中文名叫岳凯涵的德国留学生,骑着一辆小型折叠车,行程5800公里穿越中国。从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一直到海南三亚,这趟旅程历经近100天。现在,他已经硕士毕业回到了德国慕尼黑。我和他约了北京时间17:00的微信电话采访,心里想着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习惯准时,千万不能迟到。果然,17点整,微信那一头传来了热情的声音。出乎我的意料,他的汉语说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到这一期,《见证美国国会》系列连载就要和读者说再见了。我于1998年3月起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从事了近三年的对美国国会的工作。每当我跟美国人谈到自己的工作,他们总是脱口而出,你是“说客”。我说,我不是说客,我是外交官。对方常常会说,一回事儿。我不想争辩,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与国会打交道的人就是说客,无论他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就像10年前,中国人说到开车的,一般都会联想到司机一样。我后来才慢慢明白,“说客”在美国人眼里即使算不上褒义词,至少也不是贬义词,游说是一个挣钱挺多、地位颇高的行当,说客自然就是“高级白领”了。  相似文献   

19.
石在 《文化交流》2008,(4):44-47
2007年10月末,新加坡的友人郑苏到杭州出席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徐霞客的学术研讨会,向我提出能否一同去看看他从未到过的中国农村。我说好,那就择定到邻近的临安市农村去吧。临安是一个山区,欲去的属于天  相似文献   

20.
圣诞节前,我们来到杭州儿童福利院,希望能拜访美籍华人仲侠和她的丈夫约翰·马丁,这对美国夫妇在这里收养了80位中国孤儿。福利院的院长张哲,每每讲起这对美国夫妇,总会赞赏不已。这次我们只见到了约翰,他太太仲侠前几天回美国去了。约翰也将动身返美过圣诞节。这是他们夫妇俩与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团聚的唯一假期,同时也趁此机会顺便向美国的主管机构CCAI汇报他们在中国所做的工作,并将CCAI提供给中国孤儿们的捐助款物运送到中国。我们进入约翰的办公室,刚坐下准备做采访,约翰提议:是不是先去看看孩子?“百合花”蕴涵的爱意这是一幢单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