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授权要约:数字版权贸易的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后一根稻草>曾被称为"第一只螃蟹",该书吸引业内人士注意的不是其内容,而是该书使用的一种全新版权授权方式--在书中直接登载授权要约.该书在其扉页中作了明确的数字版权使用声明:任何个人或机构均可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本书: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403-444)在著名的古代小说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东晋的蔡谟(他因被授以司徒,坚不肯就而被免为庶人)在江南见到一种状似螃蟹的蟛蜞,弄来烹煮了吃,吃后腹泻大吐,狼狈不堪.他后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朋友谢尚.谢尚说:"阁下一生劝人博学苦读,自己却连<尔雅>也未读透."他的意思是指<尔雅>中本有"蟛蜞"条目,说明那不是螃蟹,是吃不得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不过,二者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二者都很关注"事实",都很在乎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档案时空》2011,(4):7-8
省直及中央驻湘各单位: 2010年,省直及中央驻湘各单位档案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档案工作,涌现出了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经省直各单位推荐,档案工作协作组初评,省档案局综合评定,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45个单位被评为"档案工作先进单位",钟万民等26人被评为"关心和重视档案工作的领导",周敏等43人被评为"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现予以通报表彰.  相似文献   

5.
今人理解的"目录",是指对图书或篇章进行著录,而后依次加以编排,便人查检的书目.这是"目录"演化到今天给人们留下的概念.初始的所谓"目录","目"与"录"则各有所指.所谓"目",系指篇目;所谓"录",系指叙录.两者相叠当合称为"篇目叙录",但古人也单称为"录",因此"录"可以涵盖"目".<汉书·艺文志·总序>谓:"刘向校书,每一书已,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但这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在编纂上却处处"硬伤",充满漏洞:前后诸多重复之处,篇与篇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各篇内容也驳杂不纯.两千年来,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修订都没人敢对这些"硬伤"作出修补. <论语>的编纂"硬伤"应给现代编辑带来莫大的启示:以一种敬畏的态度对待作者,尊重作者的原稿,编辑中切忌自以为是,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观念中,读者是"上帝",作者是"中心",编辑则是"幕后英雄".但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或者说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编辑角色意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编辑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出版"这一"商业行为"的主导,作者成为生产原料的提供者,读者则沦为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对出版行为的一种异化.结果是编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今年是第11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从规格、规模和参与度各方面都超过了往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阅读运动将世界读书日推向了高潮.2006"世界读书日"已经过去,本刊特约有关人员对这次活动的前后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9.
正泰州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河道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美,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做大做强了银杏、青虾、螃蟹、河豚、芋头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其中泰州芋头在央视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播出后,更是名声鹊起,享誉海内外。目前,全市芋头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拥有100亩以上的生产示范基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时期,人们盛传一首歌谣:"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与南陈.孤松独秀如椽笔,日月双悬照古今.北李南陈,两大星辰:茫茫黑夜,吾辈仰辰.""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就是李大钊.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  相似文献   

11.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15):59-61
16几(几)17亠18冫19冖20凵 16几(几) "几",象形字.几千年无论是小篆还是楷书,都是茶几形状.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几"部首内有汉字:凡、凫、壳、秃、咒、凯、凭、亮、麂、凳."凡"在本节后面叙述,其余字分别解释如下: "凫",读作"扶",会意字,金文从"鸟"从"几"(短羽类鸟飞的样子),实与"几"的本义没有一点关系."凫"指野鸭子. "壳",会意字.甲骨文是手持槌击打乐器"南"("南"最初是指一种产生于南方的乐器,后代指"东西南北"之"南"),含敲击之意.后加义符"几"(象征外壳之形)写作"殻",今简化为"壳",击打之义被人们遗忘了.  相似文献   

12.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13.
"惟一"或者"唯一"的释义是: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以前都是"唯一",近些年多被改成了"惟一". 是"惟一"?还是"唯一"?到底哪个更准确? 在古籍中,唯、惟、维三字通用,在<词源>"惟"字的注释下特别说明:<尚书>用"惟",<毛诗>用"维",<左传>用"唯".  相似文献   

14.
董强 《新闻实践》2009,(10):27-29
互联网让地球"变小"了,让人的距离"变近"了,也让传统媒体感到有点"紧张":我们将去向哪里?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又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问题,尚无终结的答案.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观"五湖四海",听"八面来风",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的进步是以"三大发现"为标志的,第一次是"作家的发现",它以发挥作家的主体创造性为基础,将文化的创造带入完全自觉的时代,在各抒己见、各逞异彩的竞相角逐中,文化成果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是"人的发现"所带来的硕果之一:第二次是"读者的发现",它使人们认识到读者在文化接受中的主体创造作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前理解"去填补"空白",或重新解释"文本",更可以通过"期待视野"去左右创作者的创作,这就将文化创造活动从"文本"的束缚和少数"精英"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从而成为流动于创造与接受过程中的"活文化":第三次则是"编辑的发现",亦即编辑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创造价值的确立,这一"发现"是近十几年才有的事,但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相似文献   

16.
慎用"惟一"     
李频 《编辑学刊》2001,(5):46-48
报刊在自我宣传推广中标榜"惟一",由来已久.如有人翻阅"五四"以来的报刊,摘抄排列,当不难看出这一宣传方式的历史发展情况.近几年,期刊市场竞争加剧,从各省市报刊发行局印行的<简明报刊征订目录>,不难得到下列印象:"惟一"已成了各刊社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考察各省级媒体政治业务综合素质的重要窗口.融媒体时代,各家媒体都使出"十八般武艺",以"两会"为舞台展示各自在融合领域的最新创举.江西广播电视台今年首次在北京搭建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中心,统一指挥,精心策划,全媒体联动,多板块组合,既传递了全国"两会"上的好声音,又集中力量展现代表委员新风采,宣传报道取得新成绩.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礼乐教育家.他曾向老聃学"礼",向苌弘学"乐",向师襄学"琴".孔子在周天子失去对各"诸侯国逾制"、"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用自己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来竭力维护将要崩溃了的封建领主旧的礼乐制度,故"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不打不相识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三国演义>的开篇之笔,刘关张三位遇到一起,小酒一喝,各表心中抱负,于是"香味相投",桃园结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一部三国大书,桃园之义,一以贯之,始终不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