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申 《收藏》2012,(3):66-71
在中国漫长的佛教造像历史长河中,值得介绍的历史阶段有很多,如:北魏王都前后的造像,中晚唐和五代造像,明永乐、宣德宫廷造像,等等。而清代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最终衰落的时期,清代的佛造像在北方依然是以西藏系统的造  相似文献   

2.
毛宪民 《收藏》2006,(12):86-88
历代以来,皇家宫廷内不但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匠师,也汇集了从各地进贡来的精美艺术品和奇珍异宝。明、清两代对艺术品制作和珍藏,更是不遗余力,至清代乾隆时期,宫廷的收藏达到鼎盛。故宫博物院文物收藏,十分之七均属于清代宫廷旧藏。  相似文献   

3.
水天 《收藏》2006,(7):138-143
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油画市场并不景气。最初京沪两地有多家拍卖行开拍中国油画,由于藏家、买家很少,致使不少拍卖行放弃了中国油画的拍卖,能坚持的恐怕只有嘉德等极少数拍卖行。近几年,随着中国艺术品行情急剧升温,各路藏家对中国油画价值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不少藏家认为油画是一种国际性的收藏品,已故的世界级名家作品价格常高达百万乃至千万美元,而在世有成就的油画家作品价格也大都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4.
陈斐华 《收藏》2012,(9):147
在2011年我国一些艺术品拍卖公司推出了多件欧洲银器拍品,市场反响强烈。其实市场上对欧洲艺术品的追捧之势早已显现,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藏家已将兴趣转向欧洲大陆,欧洲的金银器是其中最受中国藏家喜爱的门类之一。此文中的欧洲银壶不一定是银器中价值最高的,但其异国风情很值得读者一览。  相似文献   

5.
六月向来是拍卖市场的黄金月,北京东正拍卖公司2006年度春季大拍于6月8日在北京华部饭店落下帷幕。虽然近期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正进入了新一轮的调整期,但北京东正拍卖公司本着“精中求精”的原则,以坦诚的态度为藏家服务,对所上拍品压缩数量、提高质量,得到广大藏家的赞同。此次春拍取得了全场51%的成交率,总成交额达到4000余万元的不俗成绩,特别是其中破千万元大关的拍品有一件,破百万元大关的拍品有四件,成绩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6.
陈儒斌 《收藏》2013,(3):120-127
每提及流落海外的中华珍宝,总让我们的内心隐隐作痛。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石窟建造于北齐时期,其精美的佛教造像体现出当时艺匠高超的艺术造型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但由于近代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一些造像流落海外,散落在当今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2009年9月至2013年1月,流失的部分响堂山石窟造像在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举办的"响堂山石窟造像特展"中聚首,之后又各自飘零……  相似文献   

7.
张少华 《收藏》2010,(1):154-158
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佛教中的重要一支。藏传佛教艺术品较之汉传佛教艺术品产生的时代晚、存世量大,艺术特色也更加鲜明,加之拥有国际化的收藏背景和市场背景,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品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大量竞买资金涌入佛门。  相似文献   

8.
金申 《收藏》2014,(8):146-150
随着清乾隆、嘉庆时期以来考据学的兴起,文人的兴趣多转向碑版石刻,而许多造像碑、石窟造像又多有题记,故清代的金石书内连带也著录了许多佛造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的佛造像为世界所注目也不过是近七八十年的事。如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以及30年代瑞典喜仁龙《中国佛教雕刻》等,都是最早利用摄影技术向世界介绍中国佛教雕刻的大型图录。  相似文献   

9.
雅馨 《收藏》2012,(8):11-11
大美青花瓷中之王 700多年以来,青花瓷一直在陶瓷领域居于霸主地位,是中国陶瓷的象征,被誉为“瓷中之王”。元明清三朝,青花瓷都是宫廷重要的御用物件,誉满全球。近年来,青花瓷拍卖价动辄上千万元,领跑收藏市场。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了折合人民币2.3亿元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  相似文献   

10.
朱浩云 《收藏》2006,(6):140-140
在海外艺术品市场上,林凤眠,赵无极,吴冠中被称为“三驾马车”,市场上只要有他们的精品露面,就会受到大藏家和大富豪的追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