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有关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的图书被划分在两个类目下,有关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的图书没有明确的类目设置。由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相关概念相互包含、关系紧密,所以建议合并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类目,采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学科大类类目名称,重新调整其下位类目设置。  相似文献   

2.
战时宣传工作的客观需要及图像摄影技术、音像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促进了大后方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且成效斐然。而影闻教育作为电化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将国内外战事新闻以及美英等盟国的社会生活和先进生产技术等,通过幻灯映片、新闻照片、壁画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影闻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民智,开拓民众视野,激发民众抗战建国热情,也活跃了因战事而受阻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影闻教育在抗战特殊环境下,所取得的恢弘宣传效果,更值得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传播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是中国电化教育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主要内容包括游艺场的引进、电影及其技术的引进与无线电技术和理论的引进。本文通过考察上述三个前提,旨在进一步揭示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发展的技术和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4.
教育技术与数字化教育出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教育技术可为数字化教育出版提供生产、管理借鉴,是数字化教育出版产品的内涵特质,是数字化教育出版的延伸服务。教育技术与数字化教育出版都必须以师为本,数字化教育出版的策划应当用好技术思维。目前,教育出版对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不足,产学研应当跨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陶营田 《大观周刊》2012,(4):207-208
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它的定义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借鉴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实施模式,结合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从客观条件考虑,无论是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还是软件资源的建设尚不具备独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条件。研究我国国家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在中小学的社会科学、语文、英语、艺术和技术等课程或领域中已经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因此,就目前阶段来说,将媒介素养课程有机融人其他相关课程是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可行途径,即采用课程融合策略,将媒介素养相关内容融入语文、英语、历史、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中,培养小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传播学新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鹂  吴廷俊 《现代传播》2003,20(1):46-49
教育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国内外的研究都将教育传播的概念等同于“电化教育”。而本文的作者认为 ,电化教育仅仅只是教育传播中的一个手段 ,研究教育传播学 ,应该开阔思路 ,从传播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规律和现象 ,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对教育传播概念的新的界定 ,揭示了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教育过程的必要性。最后 ,提出了教育传播学所应该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一、博物馆与公共教育博物馆的定义是对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和工作目的的直接界定,也是博物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以下简称国际博协)自成立以来一直从博物馆工作实际、运行规律、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考虑,在屡次大会上对博物馆的定义做出修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走向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大陆的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技术的变化、学术的变化、专业的变化、学科的变化、名称的变化和课程的变化。近年来由于专业教育人才的流失和专业的萎缩,大陆图书馆学教育进入了发展的低潮。面对目前的困境和挑战,大陆图书馆学教育应该向精英教育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传播技术的每一次更新和变迁都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词技术的产生奠定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石,媒体技术的应用揭开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序幕.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促进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新旧传播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局限,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与传播技术相对应.教育技术也不应该以新旧论高低,优化组合、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应该是当代教育技术追求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0.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的2005上海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5年11月2日~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举行。会议将对国际印刷、出版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为加强中外印刷、出版与传播、新媒体等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中国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其他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会议也将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携手开创数字化时代的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的新未来。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杨静 《视听界》2005,(5):63-64
一、理论性与形象性党员电化教育片是对党的最新理论、方针、政策进行的宣传和教育,毫无疑问,它不能缺少理论的支持,而且需要在电视片中对党的理论予以高度概括与准确表述。同时,制作者要考虑其效果,即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怎样的教育效果。如果从传播的角度看,教育电视片的制作与观看属于传播活动,而传播学研究专家认为:“传播最基本的形式是透过形象(观看)和声音(聆听)。”可以说,形象的选择与运用是传播活动成功的关键,也是获得好的传播效果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党员电化教育片就不能从概念到理论再到结论,一味地进行生硬的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揭示了技术、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本质属性,从而论证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体优化教育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关系到培养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也关系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对如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显著标志是计算(Computation)技术、通讯(Communication)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的同步发展;而九十年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大特征是多媒体(Multi Media)技术和网络(Network)技术,无论是3C技术,还是M—N技术,它们都给人类生活注入生机,给教育注入活力,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向传统教育发起的教育革命。对于中国而  相似文献   

15.
为推进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国出版、印刷界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承办的"2005上海印刷出版技术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于11月2~4日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尽管没有使用思想道德教育的名称,却一直存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实践。两宋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认真梳理两宋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指出不足、提出展望,有利于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其特色与规律,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华同方要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但是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认为中国还没有真正的高科技企业,同方也不是。在前5年实现“技术 资本”战略的高速增长后,自去年起同方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作为信息技术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方教育信息化产业在这个时候整合成方面军。它既是同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也是同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出现革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社会教育领域,电化教育兴起,其内容专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3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下,电化教育开始小规模展开。本文以北平为个案,探讨抗战前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叶萍 《中国编辑》2005,(5):57-59
做过中小学老师的人,对名称一般为“××(当地省区名)教育”的教育期刊,可能都不会感到陌生。此类刊物通常每省一本,隶属于省教育厅(省教委),其主要目的是为省域教育系统官方代言,便于地方教育工作者交流经验。这就是本文所定义的“教育行业期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信息环境的转变、科研范式的演化为信息素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为此,需要重新认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局限,推动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向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加快国内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变革。[方法/过程]通过分析信息、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及其演化过程,对比信息素养教育与泛信息素养教育两个体系,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泛信息素养教育为例,剖析信息素养教育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结果/结论]从信息素养教育向泛信息素养教育转变的关键是:教育目的需要明确,教育目标需要进阶,教育视角需要转换,教育效果需要体现。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策略是:培养用户从一般能力到高级能力,跨越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科边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体系变革,注重教育教学技术方法应用,建构泛信息素养教育适用场景,加强泛信息素养教育空间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