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壹周》创刊于2000年10月12日,原是由上海的一张机关报——《上海文化报》改版而成。刚划并过来时,报纸只发行6000多份,人员十五六人,同时还负着60多万元的债务。但改版成《上海壹周》一年后,报纸就开始了赢利,经过两年的发展,报纸的发行量现已突破20万份。更重要的是,在其目标市场中,已经建立起品牌个性和形象,和上海的其他两份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和《上海星期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2.
《上海壹周》在上海城市文化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关注上海的白领阶层,创建白领阶层的梦想家园。一方面通过其画报的版面、内容等显示出国际性、时尚感极强的白领文化;另一方面《上海壹周》以它特有的“城市怀旧”情节,缅怀历史,追溯海派文化遗踪,并以此构建未来上海。  相似文献   

3.
陈彦宏 《传媒》2016,(10):68-70
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自20世纪90年代推出后,很快便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深受观众喜爱。进入新世纪,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持续时间较长且颇负盛名的当属《鲁豫有约》。该节目自1998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近20个年头,成为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的典型代表。人物专访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受众的心理互动十分重要,《鲁豫有约》之所以能够一直被观众所喜爱,就是因其很好地把握了节目的心理互动艺术。  相似文献   

4.
凌莉 《视听纵横》2003,(3):114-115
现在的荧屏,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人物专访节目,尽管每一个节目都各有特点,但都是力图通过主持人与受访的交流,刻画出有独特个性的人物。人物访谈类节目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和受访的语言魅力。但是由于受访存在个性的差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  相似文献   

5.
《笔耕路》     
本书是《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张芬之同志的新闻作品集,分为:人物专访,人物通讯(含报告文学),杂文、随笔和文艺、书刊评论四个部分。作者没有上过大学,1966年中专毕业,他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之  相似文献   

6.
陈彩霞 《新闻实践》2014,(12):71-73
处于全媒体时代的当下,拥有独家新闻资源越来越困难,面对共有新闻源如何独辟蹊径挖出独家材料?从2013年5月开始,温州晚报每周推出《首席面对面》栏目,以人物专访的形式,从共性新闻资源中挖出个性看点。该栏目每期关注最近一周来热点和焦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由晚报记者、编辑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相似文献   

7.
一、一张城市生活周报的异军突起2000年10月12日,《上海壹周》创刊,首期发行量达到5万份,全部售罄。一年后达到10万份,其中97%为零售,并开始由发行商包销,第二年即实现盈利。  相似文献   

8.
孙莉 《新闻世界》2011,(2):37-38
《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人物专访节目,以人物解读新闻,在我国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具有旗帜地位。本文试以2009年12月27日《面对面》的柴静专访卢安克这一期为例,从真实再现人物生活情境、选择恰当采访方式、电视叙事编辑技巧等方面论述其是如何做到对节目的恰当把握的,同时指出电视专访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9.
<上海壹周>创刊于2000年10月12日,原是由上海的一张机关报--<上海文化报>改版而成.刚划并过来时,报纸只发行6000多份,人员十五六人,同时还负着60多万元的债务.但改版成<上海壹周>一年后,报纸就开始了赢利,经过两年的发展,报纸的发行量已突破20万份.更重要的是,在其目标市场中,已经建立起品牌个性和形象,和上海的其他两份报纸<申江服务导报>和<上海星期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0.
人物专访如何出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专访特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报道,也是媒体吸引受众的"重磅炸弹"。这种报道形式是以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有机地穿插背景材料和现场场景而成。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一篇好的人物专访,往往能深刻剖析人物的思想精华,树立典型,对受众产生深刻影响。相对于其他新闻形式,人物专访更具亲和力。  相似文献   

11.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更具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2.
《顾行伟访谈录》,系本刊记者贾亦凡采写的人物专访。今年1月,顾行伟从兼任《上海时装报》总编辑之职调任《劳动报》总编辑。7月,《劳动报》扩版,面目焕然一新,读者刮目相看。顾是从企业界(曾任上海时装公司党委书记)、文学界(系上海作协会员)进入新闻界的,阅历既多,办报别具思路。这篇专访,记录了《劳动报》如何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迅速改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从"体验式营销"看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经营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锋  刘金婷  汪勤 《今传媒》2006,(3):45-46
自1992年《精品购物指南》创刊并获得成功后,生活服务类报纸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如上海的《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壹周》、天津的《假日100天》、广州的《周末画报》、重庆的《新女报》、长沙的《今日女报》、大连的《大连女报》、武汉的《第1生活》(知音期刊  相似文献   

14.
曹辉 《传媒》2021,(10):39-41
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湖南优质文化精神家园""引领湖湘文化的主力军",其性质上的纯粹性、结构上的严谨性、内容上的优质性特征明显.《湘江周刊》紧跟文艺热点,深度解读剖析,挖掘人文故事,倡导湖湘文艺精神,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笔者通过对《湘江周刊》的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优秀文艺类刊物的内容选取标准的特点,即原创性、新闻性、文化性、引领性.  相似文献   

15.
打开六月二十六日的《新华日报》一版,一下就被人物专访《探索新篇——常州市市长陈鸿昌访问记》牵住了视线,本想溏览而过的,谁知读了第一段,便有欲罢不能之感。细细品味,觉得该文有一大长处,即形散神不散。顾名思义,人物专访即记者访问人物的记录,访问时对话比较零碎,把这些零碎的话记下来,文章容易散。《探》全文  相似文献   

16.
人物新闻是运用消息、通讯、特写、故事、专访等多种体裁,报道一个人或群体的先进事迹,鲜明地告诉受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人物新闻要写得简明扼要,这就要求写人物的主要活动和突出事迹,文章要紧扣主题。 新闻记者在采写先进人物时,写他们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选择具有人物个性的典型材料来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进行人物专访是以一种交流问答的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采访,采访目的较为明确,通过屏幕传达信息的同时还能传达被采访者的形象,有些人物专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目形式如《鲁豫有约》《人物专访》《面对面》等,但是这些采访的形式就显得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18.
目前,电视屏幕上的人物访谈节目越来越多。因为这类节目具有很强的人际交流、人际传播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办好这类节目,主持人至关重要,尤其是对节目风格的影响,主持人的个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王志提问的尖锐、犀利,造就了《面对面》人物专访深入细致、视角独特的栏目风格;朱军煽情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给《艺术人生》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温情脉脉的人文色彩;而陈鲁豫用其女性的恬静、娴雅主导着《鲁豫有约》,使该栏目充满了人情味的温馨栏目氛围。这都说明主持人的个性对人物访谈类节目的风格起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壹周·立波秀》(下称《壹周》)首轮播放高调收官之后,重庆、江西、吉林、广东等卫视以及地方频道迅速跟进,将海派清口迅速推向了全国的电视观众。《壹周》作为一种海派文化样式的首次"触电"尝试,也作为一种全新的脱口秀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20.
人物专访,这是近几年在报纸上出现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由于它形式独特,内容新颖,题材广泛,特别是富有文艺色彩,颇受读者欢迎。人物专访在写作时,要突出一个“访”字。这就要求作者,一要熟悉所访的人物,二要眞实地描述采访人物时的现场情景。要写出一篇出色的人物专访,作者在采访前,必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掌握采访对象的有关资料,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有没有这道准备工作,效果大不一样。 1983年春,上海著名歌唱家钱曼华到徐州献技,我想趁机写一篇人物专访。可事先當沒能掌握钱曼华的有关材料,对她的简历、演唱特色、表演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