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翠娟 《考试周刊》2010,(11):56-57
一、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及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 2005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编写了一个“初识鲁迅”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及《有的人》。鲁迅教学结束了分散教学形式,首次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主题单元”的设置顺应了新课标“人文性”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的人文性要求与鲁迅先生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潘枫 《现代语文》2006,(3):46-48
当前,语文教育呼吁语文的人文性回归,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把语文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的两个方面。这是首次将人文关怀拓展到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同时解释为思想性、审美性和文化性都属于人文性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劳动者,应该注重从人文角度驾驭课堂活动,体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让语文教苑的奇葩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4.
唐莉 《现代语文》2009,(9):150-151
新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了语文的文化性质、文学性质,语文教育的精神作用、审美作用。新课标以“语感”为中心词,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核心命题,大大强化了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之间的关联,把“自然状态的语文学习”也纳入到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5.
刘平荣 《现代语文》2010,(6):128-129
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和优化人文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血肉丰富的人,而决非是容器、机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提问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优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实质,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凸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姚刚 《学语文》2009,(5):55-55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是数代语文人研究实践的结果,其理论意义毋庸置疑。本文拟就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问题,作一点讨论。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将教育的目标从知识转向人本身,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原则,是深人人心的也是合符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科学定位意味着:第一,汉语是我们的民族语言,足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骄傲、去自豪、去传承发展;第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糅合的、融合的,而不是简单的人文性+工具性.在人文熏陶的同时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既回归了语文知识本身的情感载体这一属性,又关注了学生主体性这一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激发之策略探究摆在了语文教师的面前。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是制约语文教学费时低效之“瓶颈”。也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语文新课标提出“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的文以载道,文以蕴情,决定了文道统一,决定了情感教育与语文之间密不可分,决定了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与灵魂。然而,简单机械或者说教式的教  相似文献   

12.
综观2005年高考全国卷及部分省、市卷作文试题,命题者以关注人文素养与引导哲理思辨为核心,坚持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作文这个综合性考查题的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出新课标“让语文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为此,新课标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改革。下面笔者专就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中教学重心的转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国家课程标准》序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阳光,产生万物,活力无限;人文素养是雨露,滋养生命,润物无声。为此,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是指在人文领域中感悟型问题的解决,是以实现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为目标、学习者对问题的了解、神入、内省、领悟、评价、审美等方法进行的学习活动。其问题的解决,通常是一种整体丰富、个体独特的理解性过程。当然,我们不是把人文领域与语文学科等同起来,语文课程中的问题化学习也不等同于人文感悟型问题解决,只是在这里侧重研究人文感悟的问题解决。根据语文的课程特点,我们在关照问题解决人文性的同时,也关照其言语实践性。另外,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领域的问题化学习与传统启发式教学相比,它更强调以问题为…  相似文献   

16.
于凤姣 《现代语文》2010,(11):151-152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本质属性的“二元统一论”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那么何为人文?《辞海》对“人文”的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下语文课的“语文味”是什么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点明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实用功能和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是形,“人文性”是核,核为形所系,形为核所生。按照这一理念,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  相似文献   

18.
孙晓利 《教育艺术》2005,(12):23-23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已成为音乐教学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音乐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成败。音乐教学要真正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七年级课本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建立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