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载宜摘要     
不少报纸开辟了《文摘》、《文荟》、《书报摊》等专栏,读者是欢迎的,就象人们喜爱什锦糖果、什锦饼干、什锦酱菜、八宝饭、三鲜汤一样。喜欢在有限的量内蕴含丰富多采的质, 这大概就是大众口味吧! 然而,地方报对中央报刊许多长文章,每每全文照登,使读者倒胃。“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自然省力,不过千报一面,岂不僵硬、单调? 我佩服羊城晚报的魄力,中央报刊的一些重要文章,在它那里被处理成了提纲挈领,点明要旨的二三百字的消息。自然也有《邓小平  相似文献   

2.
受众者千千万万,心态也是千变万化。我们办栏目,做节目,必须从个性入手研究,总结出共性的东西,再贴近个性展示出来,单纯“我编你看”、“我说你听”的灌输方式会使受众越来越远,难以贴近。  相似文献   

3.
王尤 《新闻界》2003,(5):63-63
鄙人爱看、爱藏报刊。每年都自费订阅十几种报刊,并已收藏了二三百种、近万份。可惜,近年来,除自选订阅的报刊有些看头、藏头外,凡是上面压着订的、熟人处不过情面勉强订的,其内容都非常让人失望。特别是有些子报子刊,新闻不像新闻,广告不像广告,报刊不像报刊。你即使耐下性子用心寻找往往也难看到几篇像样的东西。所以,我现在有的报刊拿到手,顶多稍翻一下,就丢进了垃圾堆。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事情,人们还可以通过报刊评评说说,而这类报刊,自己护短,它压根儿不会让你“发言”;别的报刊,看在同行面上,一般也不会帮你“多嘴”。故而这类“垃圾报…  相似文献   

4.
写作三勤     
我为各报刊台写稿已有20多年了,有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级报刊采用,能取得这点成绩,主要靠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勤看:收集信息了解动态为了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我每年订阅报刊十几种,每天回到家里,无论有多少事,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刊、信件,写阅读笔记;每到一个部门,就尽可能地翻阅其各种报刊和已形成的资料,抄下报刊地址、邮编、传真号码,了解报刊特点,学习行规行话,摘录精彩语段,为写好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经投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用稿率几乎百分之百。在写作上我能取得这点成绩,我想主要做到了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余种,加上经常到各部门各单位去串门,能看到的报刊、资料较  相似文献   

6.
如何办好地市报?答案有很多,内容也各不相同。我的答案是:“就看总编辑的了!”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编辑是报纸的总指挥、总导演、总决策人。在重大问题上你有“决策权”,在人员调配上你有“指挥权”,在发什么、不发什么上你有“定稿权”,一句话,在“报纸如何办”这个问题上,你有“拍板权”。你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对你的能力和才智肯定是会有所评估、有所判断的。但因为“别人”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对你评估得恰如其分的时候有,但对你看高或看低的情况肯定在所难免。看高了,自然满足了你的虚荣心,但未必是好事;看低了呢,似乎又让你很伤自尊,就此一蹶不振可就麻烦了。要叫我说,别人怎么看其实都无所谓,高看你你不必沾沾自喜,低看你索性就当做是一种鞭策吧。  相似文献   

8.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教育期刊小学语文教学栏目,从结构上看,一般是松散型的;栏内各篇文章只要求在外部特征上保持一致,题材的范围、性质、文体等方面大体相同就可,各篇主题没什么紧密的联系。这种格式的栏目比较灵活、自由。然而,很容易办得“你长得像我,我长得像你”,刊刊一面,栏栏相识。  相似文献   

10.
郭老与报刊     
郭沫若同志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同时,也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的一位先驱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投稿和创办刊物起,就与报刊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他一贯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我们党的报刊工作。学习与研究郭老在各个时期的报刊宣传活动,对于进一步了解郭老的思想发展和他对我国报刊事业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一、郭老学生时代与报刊一九一八年夏天,郭老在日本福岗九州帝国大学念书的时候,苦于“国内的新闻杂志没有机会看见”和“不屑于看”,就和同学成仿吾、张资平等酝酿自己办一个“同人  相似文献   

11.
不管看什么报刊,我总是喜欢翻翻它的“读者来信”。这不单由于那些信上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我关心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往往使我回忆起一段永生难以忘却的往事。我通过它进入了新闻界,而且直到现在我还在新闻界工作。这家报纸是上海文汇报,它的“读者来信”专版叫“读者的话”。“谁叫你写通讯的文章”一九四六年我在河南开封高中读书时,对这个专版虽然也很爱看,但没给它写过稿。我当时的兴趣是搞文艺创作,给这个报纸的文艺副刊“笔会”和上海的其它一些报刊投过文艺一类的稿件。七月  相似文献   

12.
××:来信谈到搞业余通讯接触面窄,没有什么素材可写,我不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知道,你的办公室里,就那么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省报,只看它们,你便会觉得身边的素材送《人民日报》不够,省报也不用这方面的内容。自己觉得好的,写起来又找不到投处,因而,写稿兴趣渐渐淡漠起来……其实,全国报刊种类很多,除各级党报的主要内容大致相近外,其余报刊,都有各自的用稿标准和特点。有的稿子,这里不用那里可用;在这种报刊是废品,在那种报刊可能是宝贝。所以,只要是真正的好人好事好新闻,是一定有报刊采用的。你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看看,全国有哪些报刊,它们主要刊登些什么内容。看报刊时,还要留心各种报刊的征订广告及其“稿约”,从中摘取用稿信息。还有一个办法是:找一份邮电局编的《报刊简明目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少儿报刊的编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少年儿童的特点,处理好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从我们少年文史报的实践看,我以为,要使少儿报刊中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统一,就要掌握好以下各点:一、导向正确,思想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在办少儿报刊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引...  相似文献   

14.
近来阅读报刊,发现“大力”、“大办”、“巨大”、“很大”等字眼出现频率很高,有的同一张报纸竟出现多条含有这类词语的标题。甚至连一些一般的、局部性的工作报道也轻易使用这一类词语,实在没有必要。几十年来,我们吃了不少“大力”、“大办”之类的苦头,有不少事情,开始高喊“大力”、“大办”,最后效果不佳,甚至造成危害。我认为随意使用这一类词语有以下几个弊端:一、看标题很来劲,其内容平平,给读者以华而不实之感。二、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以为又要搞什么运动了。三、没留有余地,把话说得太绝。四、容易刮“风”,使下面无所适从,不…  相似文献   

15.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国报刊众多,用稿要求各异。就一家报刊而言,所设各种栏目,用稿标准也不相同。如河南日报的《生活周刊》专版,就有小栏目30多个。我经常研究众多的报刊及其栏目,发稿便能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见报率。1986年我在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今日消费”栏中,就发稿9篇。1986年8月底,我在集市上见一位市管员,收管理费时,手拿一个装有农药的喷雾器,对交款迟疑或想申明理由的,“噗、噗”就是几下,使你的瓜果蔬菜,吃不能吃,实不能卖。见此,我非常气愤,便以《收费有“术”》为题,写了一篇言论稿,寄给人民日报“市场随笔”专栏,很快见了报。  相似文献   

17.
陈树新 《军事记者》2006,(12):64-64
与《军事记者》的相识是在2003年的春天。那时候,我刚刚下连。班长刘志军看我平时总在学习室读书看报,就责成我办一份连报,以提高连队官兵的读书成才热情。接到任务后,我这个对办报纸一窍不通的新兵,思来想去,搜肠刮肚,总觉得无从下手,只感叹学识浅薄,不足以胜此“重任”。我就把想法跟刘班长说了。刘班长只微微一笑,神秘地对我说:“我给你介绍一位老师吧!”我当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第二天,刘班长把我叫到学习室,指着桌上的一摞杂志对我说:“这就是我给你请的‘老师’。”我迷惑地走到跟前一看,是《军事记者》杂志。入伍以来我从没…  相似文献   

18.
办报办出了个“周末版”,不能不说是出了新。新在哪儿?新在观念上。以前办报,口头上也讲贴近读者,但实际上贴得并不那么近,大报小报,总是一味地板着面孔,搞“新闻灌输”,强调的是“上级意识”,奉行的是“我行我素”,你爱不爱看我不管,反正报纸是照样出,但是终于有这么一天,读者不大买你的帐了,于是一大批报刊订数急剧下降,大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势。有家大报,接连从上百万份的高峰上跌落到不足30万份的低谷。有人惊呼:严肃的报纸面临着通  相似文献   

19.
涧水 《传媒》2003,(4):9-9
近日,一部书名为《有了快感你就喊》的小说集上市了,媒体反映迅疾,订数十分可观,不多时日便达十二万之多。单从现今一般图书的征订要数多为几百、几千册看,这成绩已经不菲。再加上媒体的炒作,很让一些业内人士注目。我是在地铁站的书摊上见到此书的,用塑料薄膜封着,你只能拿起来掂量,不能翻开看,更使该书平添了一些神秘意味。这自然也是出版者的“匠心”,先用书名刺激你的感官,想随意翻翻,对不起,只字片语也不能让你瞥见,要看,掏钱来!  相似文献   

20.
订阅1989年报刊时,人们纷纷议论报价,有人说:“翻一番带拐弯”。尽管如此,老订户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因提价而中断订阅。笔者也是“舍命陪君子”的一员。只不过都是订的半年期罢了,因为是自费订阅,经济上不免要有压力。再说还要观察一下,开年这几家办得如何? 乡间有句俗话叫:“钱多出在布眼里”。意思是一等货一等钱。订报跟买布一样,质量好价格昂贵些无妨。老百姓把多出几个钱比喻出在“布眼”里,此话很贴切,有道理。来年报刊提价了,是否报刊也能使读者把钱出到“报眼里”去呢?我想,这就要看办报人的态度!有些报纸、杂志的订价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