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青同志关于“学会写视觉新闻”的主张在我国新闻界引起广泛的反响,并将有力地推动新闻业务的改革,从而使新闻纸在电子传播时代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视觉新闻有哪些特点呢?穆青同志在他撰写的文章中有过原则的概括和说明。笔者想就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做一些探讨。“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干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视觉新闻”一词是从日文借用来的,原指电视、新闻影片等视觉传播工具,这里转义指一种形象、立体、有典型细节和生动画面的新闻写作风格,即熔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于一炉的新闻写作风格。这种“视觉新闻”在美、英、法和日本等国已经兴旺起来了。它是电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文字记者之间彼此竞争的产物。学会写视觉新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新的任务,也是文字记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具体说来,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都有哪些呢?从我国新闻界新闻写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闻纵横》1986年第1期发表周晓频的《“视觉新闻”浅议》和萧兆平的《谈谈写“视觉新闻”和突破模式化》两篇文章,对“视觉新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作了论述。现摘要如下: 1983年穆青同志曾提出“学会写视觉新闻”的口号。“视觉新闻”一词来源于日文。在西方  相似文献   

4.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5.
视觉新闻写作的特点,具有目击现场的形象、画面或镜头以及典型的细节。换句话说,新闻中要再现报道现场的一情一景或人物活动,使读者感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写作要做到这一步,记者或通讯员只坐在办公室单凭冥思苦想实现不了。那么,写好视觉新闻的关键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要想使视觉新闻具有绘画美,可以从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学习和借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经验和表现方法,对于我们克服当前新闻写作中抽象、空洞、干癟无味的缺陷,是大有裨益的。绘画艺术要求“图真”,也就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指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点,与新闻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有共同之处。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视觉新闻的绘画美也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美离不开真,新闻描绘的“画面”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从而产生美感。那种为了追求生动而不顾真实性原则的作法是必须坚决杜绝的。曾经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尽管情节生动,文字语言有很强的画面感,但结果一查,新闻事实是虚构的。这种披着华丽外衣的假报道,虽然也能取悦读者于一时,但最终会被读者所唾弃。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  相似文献   

7.
视觉新闻是新闻的一种“软化”表现形式,是报纸增强可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穆青同志倡导记者要“多写视觉新闻”,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文字新闻的表现形式,还在于强化文字新闻的可视性,从而增强可感效果。视觉新闻是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目前,不少报纸相继开辟“现场新闻”、“目击新闻”、“现场速写”等专栏,这是视觉新闻实践活动的继续和深入。实践证明,视觉新闻以其特有的形象优势愈来愈赢得读者的喜爱。但是,应该看到,视觉新闻除形象特征外,还具有情感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8.
写好视觉新闻,采访到形象的画面或镜头和典型的细节,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讲究文字表达也不可轻视。否则,采访到符合视觉新闻要求的素材也难落实到稿纸上。更难写成视觉新闻。 那么,如何使视觉形象活跃在新闻里呢? 从写作的经验来说,首先应做到的,根据视觉新闻的要求,在写作上避免概念的陈述,多用展示新闻事实的描写笔法。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曾提出:“新闻写作要表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姓“新”。我觉得这个“新”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内容要新,即“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其次是形式要新,即写作技巧要新。这就是说,内容与形式都要“新”。一条新闻,只有具备这两个“新”,才能成为佳作。本文试图论述第二个“新”,即形式新。如何使新闻写作技巧新颖?为了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列举有关古今画家绘画的故事,以便从丹青大师那里领悟个中三昧。宋人喜欢绘画,且常常出题作画,使画意与诗情融合。有一次画题出的是唐人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中的一个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大家不约而同地画了  相似文献   

11.
陈颂英 《新闻窗》2005,(5):10-11
“视觉新闻”是著名记者穆青同志提出的一个新闻写作命题,为的是使新闻增强可读性,提高吸引力。特别是在“电视统治一切”的传媒时代,对报纸、广播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有声有色的鲜活报道,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和耳朵。而写好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要通过精彩的细节描述,去抓住受众的感觉。张善炬同志提出的“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是切中要旨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写作视觉新闻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采用现场耳闻目睹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注重形象表现新闻事实,使人读后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以强烈的事实真实性打动读者,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视觉新闻的概念是新华社穆青同志于1983年首先在我国提出来的,对于这类新闻,有的称之为“现场速写”,有的称之为“直观新闻”、“目击式新闻”或“视觉新闻”等。笔者认为,这类新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目击记,包括通讯、特写、专访等,这类视觉新闻大多篇幅较长;一类是现场短新闻,主要是动态消息。  相似文献   

13.
方圆 《新闻知识》2002,(4):38-39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写好一条消息的导语则是难中之难。一是导语置于开篇之首,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反映新闻最主要、最新鲜的内容。二是导语在长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框框。梁衡同志曾指出:对大多数记者来说,“为了适应新闻这个框子,一些本来好的,对读者有益的东西也只好割爱了”。新闻毕竟是写给读者看的。写好导语与发现新闻同等重要。有鉴于此,梁衡在新闻的实践中,对消息导语写作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对他的导语写作特点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以供同行借鉴。聚焦局部,…  相似文献   

14.
谈起新闻写作,有的同志说,写新闻,不像写小说,把一件事情告诉读者就够了,不必讲究写出什么形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是叙述事实,有些新闻可以这样写,但是要把它写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就做不到了。有的同行又说,“新闻报道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而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要把这个千姿百态夏映出来。真是难上加难啊!”当然,也有的同行掌握了一套“看家”的本事:写戏剧演出是“婉转动人,妙不可言”;写音乐演奏是“美妙的乐章。动人的旋律”;写现场又是“场面极为壮观,实属罕见”……这些形容词虽然是前人创造的结晶,但毕竟没有具体描写出报道对象的形象,而且用得多  相似文献   

15.
怎样写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可供我们写新闻特写时借鉴。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现场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16.
李瑞环同志去年在新闻研讨班上谈到新闻改革时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经济宣传。”要改进经济宣传可做的文章很多,如何把经济新闻写活,增强其可读性和感染力,以获得好的宣传效果,这确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以为应当着力使笔下的经济新闻能给读者以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动态感。  相似文献   

17.
第一、要比一般新闻更具典型性和形象性 要在了解整个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把最能表现主题,色香味浓的事实截取下来,以小见大,不能面面俱到。要集中描写最突出的部分。 第二、要善于运用视觉材料 也就是通过可感、可见的事实情景,如以形象地描写,让人“身临其境”。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就是用这种手法写作的新闻范例。文中用了“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  相似文献   

18.
新闻发展的雏形可能就是文字描绘形式的“新闻信”了,那其实是人们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函,也是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而在中外美术史中,遗存着一些具有新闻功能的绘画作品,那是当时的画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运用手中画笔塑造的形象图式,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在消息文体这座“百花园”里,新闻素描是颇受人们欢迎的一枝奇葩!素描,是绘画术语。它主要是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形象的。在文学中,素描是指写人写物写景但不十分渲染的作品。那么,素描冠以新闻2字,就包含了以下的意思:它是消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消息,而是采用若干文学手法尤其是描写的笔法写出来的现场新闻。是“现场短新闻”这一新闻报道方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包括编辑、记者,都喊新闻要“短”。可是,喊是喊,做还做。广播里,报纸上,“长”风始终剎不住,“短”风就是形不成。或者,“短”一阵子,又“长”了起来。中国记协倡导写现场短新闻,在我国新闻界吹起了一股清新可喜之风。相比之下,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新闻稿越来越不受欢迎,袭用已久的新闻写作技法也越来越显得呆板、枯燥、模式化。在这种情况下,“散文式新闻”、“立体化新闻”,“目击新闻”等等,顺应改革大潮和受众的普遍要求脱颖而出。现场短新闻出现之后,很多同志发表了不少文章,就现场短新闻的界況、特点、采写、写作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尽管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但为我们深入探讨现场短新闻问题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启示。其实,新闻要短、要活,要生动形象,并非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