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考察客方言的代表点梅县方言中的古语词入手,指出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音义方面的疏漏,以供编纂者和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使用《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时,发现《大字典》个别字条存在疏漏(多属校勘上的问题)。本中,我们以缩印本为考察底本,将这些疏漏分类列举,供《大字典》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法苑珠林》语料为例,为《汉语大字典》补充若干失收俗字字形。  相似文献   

4.
汉语俗字研究是汉语文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汉语形体的正俗之别甚至可以追溯到甲古文字时期。到了宋明清时期,造纸印刷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汉字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同时使得人们对相应俗字的研究也日益增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辨析字形正俗的字样书,其中就有明代士大夫焦编篡的《俗书刊误》。此书前四卷将士大夫认准的正字与当时人们常用的俗字对举,旨在劾其“肆笔成言为”者。文章主要取证《汉语大字典》、并参考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异体字类型的归纳以及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对俗字的详细分类,通过对这些正俗字字形发展演变的一一考证,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在有些字头下设立解形内容,收列古文字,并酌情进行解形说明,这便于正确反映该字字形结构的源流演变。但是《大字典》对有些字只收列古文字,缺乏必要的解形说明。这就未能使《大字典》在解形中对《说文》的字形误释得以补正。主要表现在:(1)未能订正《说文》的据篆讹说;(2)未能订正《说文》的阴阳五行之说。本文以“王、乏、正、心、甘”为例对《大字典》的这一疏漏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6.
《墨经》中的疑难字,是解读《墨经》的一大障碍,虽经前贤多方求解,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对《墨经》中疑难字的训释作一梳理、总结,评议历代学者对这些字训释的得失;并以这些字为例,指出《汉语大字典》的编纂疏漏,以期对今后《墨经》解读及大型字书编纂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字典》释义以新、准、全为目标,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巨大。运用现代语言学和辞书学的相关理论对该辞书中的释义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着一些疏漏和错误,兹列举数条,以期有助于完善辞书释义的理论和《汉语大字典》的修订。  相似文献   

8.
章把颜注《汉书》与《汉语大字典》引例进行比较,指出了《汉语大字典》的几个疏漏。  相似文献   

9.
参考历代字书及古籍文献,对嘉靖《保宁府志》中的俗字“■”“■”“■”“■”进行研究,描述其字形的演变过程,有利于推动俗字研究的全面发展,并为《汉语大字典》在收字、释义及引证方面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10.
《墨经》中的疑难字,是解读《墨经》的一大障碍,虽经前贤多方求解.但仍有不少遗留问题拟对《墨经》中疑难字的训释作一梳理、总结,评议历代学音对这些字训释的得失,并以这些字=寿例,指出《汉语大字典》的编暴疏漏,以期对今后的《墨经》解读及大型字书编纂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陶智 《语文知识》2013,(1):44-45
文章选取《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出现的"不肯"、"分"、"不觉"、"念"等四个词语在中古近代汉语中的某些特殊意义,订补了《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书证方面的疏漏,探讨了六朝小说《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词汇史方面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具体实例的方式指出了《汉语大字典》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供《汉语大字典》修订和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辞书史的角度,运用现代辞书释义理论,具体分析了《汉语大字典》中表名物、表动作行为和表性质状态等三类词的释义方式,并和《说文解字》等历史上的辞书相比较,我们认为《汉语大字典》的释义理论和释义方式较以往辞书有颇多创新之处,这些理论可以指导今后的现代辞书编纂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就《汉语大字典》释义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讨论,指出其错误,并加以修正,供使用和修改《汉语大字典》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汉语大字典》及其疏漏贾延柱《汉语大字典》历经十八年风雨,经十载艰苦奋斗终于问世(下简称《大字典》).该书洋洋八卷,全书煌煌一千五百五十一万八千余字(笔者从每卷字数统计),共收五万四千六百七十八个单字,插图近二百幅,在我国悠久的辞书编纂史上,堪称又一...  相似文献   

16.
韦江 《中学教学参考》2012,(27):103-104
在字典编纂史上,《大字典》反映了我国大型字书编纂的最新成果,达到了目前的最高水平。然而,任何工具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由于诸多原因,《大字典》存在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本文从义项商补和提前书证两方面对《大字典》进行一些拾遗补缺,希望对《大字典》将来的修订略有补益。  相似文献   

17.
《三台万用正宗》是明代一本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日用类书,书中俗形丰富,反映了明代俗字使用情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粲”“灿”“餐”“迟”“痪”“寎”“卿”“龟”“龙”“验”10个字对应的俗形进行考释,这些俗字均未被《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大型字典及相关字书收录,可补充俗字语料,探究俗字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在处理《说文》校勘方面有些需加改进之处,这些问题有的是对不同版本的处理不合理,有的是对旧校的处理不当,有的则表现为对乾嘉学者未及见的参校资料处理欠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活的吴方言(主要是宁波方言)和文献中的吴方言材料为依据,对《汉语大字典》不曾收录的若干吴方言词义进行抉发、诠释、举证。这样做,既便于弄清这些方言词语的源流,又可以补苴《汉语大字典》义项方面的缺漏。  相似文献   

20.
郑东珍 《文教资料》2007,(27):34-36
本文根据《醒世姻缘传》中的语料,指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在"给"的动词义"叫;让;使",介词义"为"、"替"或"跟"、"向"、"朝"、"对",表示加强语气的助词等意义上,引例偏晚;《现代汉语词典》有的"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漏释;"给"与现在请假的"请"相近的意义,和表示处置、作用相当于"把",这两个意义《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均漏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