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文化资源是《文化生活》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为课程资源提供有效支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探讨了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课堂利用的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志海 《文教资料》2010,(17):117-118
立足于高邮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扬州市重点课题《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并编印了四辑《"基于乡土文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研究"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以及校本教材。一大批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崭露了头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唐倩 《考试周刊》2014,(61):170-170
作者在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做了尝试,即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运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与研究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山西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整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载体。把三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实践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国史,认识"三个选择";强化教学的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6.
7.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活动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成果总结交流阶段。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将成果的展示交流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展示结束也预示着这个主题实施过程的结束。事实上,主题活动的三个阶段是不能割裂开来的。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交流阶段,确实有许多显性成果可以展示,但并不是说只有到达这个阶段的时候才可以进行活动成果的展示,才可以进行活动感受的交流。在主题开展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同样需要互动交流与成果呈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必修模块,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职能。高中政治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破解重难点、设置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乡土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泽 《文教资料》2010,(19):199-201
乡土资源内容丰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实践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式,充分发挥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般性教育教学资源、高校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并坚持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可以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巨少杰 《甘肃教育》2020,(5):162-16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话题等都能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含着人文、社会和自然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具备强烈的资源意识,竭尽全力开发,积极利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乡土文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帮助充分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既能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又能让学生对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防止小学语文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应高度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一、背景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获取的知识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喜欢新颖、刺激。仅靠课标教材上的内容,已不能吸引他们。因而。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它形式所同化。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课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1.养成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社会课探究性学习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联系学生家乡的实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更要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家乡、对台州、对国家的积极情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既深化内涵,又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把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践中,变室内为室外,引领学生"活动中感悟,活动中提炼,评价中总结;实践中提升,延伸中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充实,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14.
15.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为我们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乡土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和研究,对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创造了一种既生动、活泼而又科学扎实的教学氛围,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活教育"视野的实践活动课堂,要切入学生生活,丰富实践活动内容。要创新学生的实践活动方式,培育学生的实践活动素养。生活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堂建构的源泉,也是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立足于"生活教育"视野,可以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更有效、更高效。只有基于生活的实践活动教学,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回归儿童本真。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小拜年》,引导学生体验,展示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喻快热烈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论述了近年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所做的一系列教学实践与改革,提出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实加强实验环节和完善课程考核方法等,均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