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语境中,英语文学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美文学的范畴,而是扩大到广泛的英语国家和地区。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将英语文学学习和研究的范围由传统的"英美文学"拓展为"英语文学"。在"英语文学"这一新提法之下,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潜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祛除文化"失语症"和文化"自闭症",以期建构学生有效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创设有趣情境、解放各种束缚、及时鼓励表扬、开启想象空间",还课堂于学生,释放学习欲望,提升语文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的主角,为每一个都能找到适合的教育,助推学生"语文梦"。  相似文献   

3.
学前儿童的认知决定了学前儿童欣赏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学前儿童的特殊审美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讲"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去"讲",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为他们开启文学之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全新的英美文学教学方式,网络环境下的"图像阅读"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声情并茂的影视资料,一开始就对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强烈的冲击,进而引发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它提高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和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无形中却导致了英美文学课堂的"娱乐化"趋势,抹杀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品味细读的空间,亟需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许多先进的中小学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表明: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大力发展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当前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在此谈一下对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1985年是一个"方法年",是一个转捩点。那一年,各种文学期刊,文学界各相关单位纷纷介入到文学批评方法的引进与批评场域的建构中来,推动了1985年批评"方法年"的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引发了后来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具有典范意义。1985年,先锋小说、寻根文学等的出现开启了当代中国多元的文学时代,成为日后许多文学支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用心、用情的事业,它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将教育的内涵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灵,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德之形成、智之开启、美之熏陶的美妙成长空间。多年来,我校将"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的校训内涵融入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学空间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读者的阅读和参与,方可实现其自身意义。本文试图从接受心理空间的净化、接受心理空间的转换、接受心理空间的"不即不离"三个层面探究受众心理空间的各个层次,旨在把握接受心理空间在文学阅读欣赏中所体现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第一只报春的燕子,其所继承和开启的现代精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某种经典和范式效应。诗歌的实验潮流悄悄地诞生和崛起,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第三代"或"新生代"的诗歌新潮,实现了对朦胧诗的又一次跨越。  相似文献   

10.
李肇正的中篇小说《永远不说再见》中的"不夜城"的空间在城乡二元对立权力空间中,既是乡村空间的延续,也是城市空间霸权的产物。在这种空间中,文学只是城市权力话语的文学。对"不夜城"的空间来说,城市的社会空间是封闭的,文化空间是对立的。小说主人公成为城里人的希望既是这种空间格局的产物,又最终被这种空间囚禁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融合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体例设置上横向解读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文学现象,纵向勾勒当代女性文学思潮发展轨迹,综合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渗透衍进,为全书的恰切定位与有效阐释提供了可能。作为大陆第一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当代"之窗。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形象化、审美情感化、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以扫除厌学情绪,激活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自主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空间,化"苦学"为"乐学",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是本教改设想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14.
"空间批评"是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文化身份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角度和领域。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开放,形成表达自由,丰富思维,经典优关的文字篇章,一是点燃“兴趣”的火炬,开启情感的空间;二是激活“思维”的灵魂,开启“想象”的空间;三是擦亮“阅读”的眼睛,开启感悟的空间。引领学生自由写作,提高小学生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班级文化如同一种无形的磁场,能营造出清新、愉悦、自由、和谐的育人氛围,在无形中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为成长助力。一、环境文化,在温馨中陶冶《守望教育》中提出学生必须面对两个世界:"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拓展心智视野;"生活世界"启迪、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力,...  相似文献   

17.
当下文学经典深陷"去经典化"的泥淖而遭粗暴"大话"、"改编"和"戏仿",文学经典如何抽身再经典,重释文学经典、厘定经典的品性和功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径。文学经典在时间上是历史的、连续的、永恒的;在从空间上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具有话语张力性、审美指向性、形上超越性以及净化、审美、文化等特点和功能。当前去经典是经典适时的自我调整,足以相信在经典、去经典和再经典的否定之否定后,文学会开辟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通俗小说译介的风行,而当时的社会时局所附加给文学的任务是借助阐发严肃小说来达成其"开启民智"的政治性诉求,强国心态下的译介者对通俗小说的译介远多于高雅小说,这似乎已是一个悖论,而通俗小说开启了高雅小说所担当的文明启蒙的进程,更看似是一个歪理。但通过押川春浪为例,进而对那个时代雅俗观的烛照,却可以使歪理和悖论遁形。  相似文献   

19.
高尚武 《考试周刊》2011,(91):58-58
本文探讨"新概念作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主要包括: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给学生营造发展个性的空间;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