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3):85-87,84
该课题通过探究式处理文献资料、自然状态下的专家访谈法、信息化的问卷调查法、多样化的会议专题研讨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学生与高校法律争议的特点及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些法律争议的解决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应通过调解制度、仲裁制度、协商制度、教育制度等多种途径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救济方式,并建立高等学校内部的准司法制度即校内法庭来审理、解决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同时应赋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过程的权利,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2.
该课题以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为切入点,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路径,具体使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体系结构的合理性与评估过程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影响力。评估的价值取决于评估的有效性,美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批判性反思中逐渐提高自身有效性,实现自我超越。应当在反思与借鉴中构建有效的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建议,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应该从提高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入手。一是要保证评估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建立以内部评估为主,内外结合、不同层次的评估体系。二是要开展围绕评估有效性的学术研究,对评估进行质量调查与反思,使我国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有效性。该研究还建议,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应当构建评估有效性分析模型,对不同形式评估实践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同时还应针对不同评估阶段的有效性提出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践去验证。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是高校教师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形式,不论对教师还是对高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不同高校,实行教师津贴制度的动因各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它对提高教师的整体收入水平、稳定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重要影响。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高校教师津贴制度也有其另一面,人们对之也有各种看法。如何正确看待高校教师津贴制度,理性全面地认识其利弊得失,客观地把握其未来发展走势,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由阜阳师范学院时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支持系统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10075)。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主要研究内容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阐明大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此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与期待,高校社会实践改革迫在眉睫。如我们所知,社会实践是重要的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是社会实践重要的精神指导。在此背景下,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教育相结合成为新的探索方向,课程思政视角的融入进一步深化了二者的融合,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该课题运用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化开展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认为,创新型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重构、主动学习与经验学习的实施和新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专业评估可以帮助完善专业、院系、学校三级创新保障机制,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工具。实施创新型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需要领导积极推动,营造改革氛围;发挥教师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立持续推进改革的动力机制,将改革成果制度化;协调好改革各方面关系,提供所需资源;积累实施经验,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7.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6,(4):79-84,78
该研究基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考试、教育、法律等多维视角,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运用制度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实际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历史考察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理论上廓清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历来改革方案的利弊得失,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校招生制度的优点,实践上通过政策建议与试点实验,突出高考改革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最终力图构建符合社会发展和国际发展趋势的高校招生制度,以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该课题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地方高校发展情况及治理结构、地方高校办学职能的实践探索和地方高校的管理创新,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等五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是一项复杂的行动决策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准确定位。在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这三个利益主体。在大学治理中,要注意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该研究还就地方高校管理对规范化行政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两级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9.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5,(2):79-83,78
该课题采用了文献调查和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内部院系评估模式进行研究。模型包括已有大量实践基础的成熟模型,也包括未投入实践而尚处于概念构想的模型,即概念模型。该研究综合采用语言、图形或数学公式探索并尝试建立有关概念模型或结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不少高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校内自我评估"体系";高校内部教学督导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成为院系评估的一种备择模式;在院系的科研工作评估方面,传统的同行评议和当下流行的文献计量方法在揭示科研产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可以尝试采用基于证据的产出评估模式;在院系层面开展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管控院系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面临的风险,增进院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院校学生学习评估领域可适时引入增值评价;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多种职能,开展院系评估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6):79-85,78
该课题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整理分析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就业数据,对待就业毕业生群体进行心态扫描,研究构建待就业毕业生的跟踪体系和支持体系,以使他们更容易获得技能和机会,更平等、顺畅地在职业梯级中向上流动。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待就业毕业生心态良好,能积极地寻找工作机会,理性看待待就业现象,但这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关心和引导的群体,必须通过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来解决。在健全待就业毕业生跟踪体系方面,一是要改善以失业登记为基础的待就业毕业生统计跟踪体系,建立适合毕业生的失业登记制度;二是要建立多元主体、相互校正的待就业毕业生统计补充体系;三是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失业登记主管部门信息共享、工作衔接机制。在建立健全待就业毕业生支持体系方面,一是要以完善社会流动机制为重点,着力破解毕业生待就业因素中的流动恐慌;二是要以拓展基层事业发展空间为重点,进一步消除毕业生待就业因素中的"仰望"心态;三是要以建立和完善创业孵化机制为重点,提升待就业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四是要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加强社会支持软体系建设,提升待就业毕业生的社会归属感;五是要以强化义务与责任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待就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彭怡 《海南教育》2014,(20):23-24
我校《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素养驱动性提升自我发展机制构建的实践研究》于2011年11月立项为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课题,研究工作历时两年。课题研究工作在市教培研中心的关心指导下,在陈国强校长、彭怡副校长的领导主持下,结合学校校情科学管理,规范操作,不断推进。课题组在"教师驱动型提升自我发展机制"的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初步机制。  相似文献   

12.
该课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制度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及深化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从教师的角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对培养机制改革成效总体上比较不满意,但对培养质量的评价,则处于比较满意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整体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制度分析的角度,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导师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基于此,研究从教师、学生、文本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8):80-83,74
该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历史及现实进行了考察,对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的转型与创新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办学机构应进行理念革新,树立开放理念,高扬人本理念,强化服务理念,引入市场理念;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推行项目制的管理模式,贯彻公司化的运作战略,推进多维度的合作办学,实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应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应解除体制障碍,建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组织机构,推进政校分开,实现管办分离的体制创新;适度引入产业机制,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享受高层次、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函授(夜大)办学形式进行改造;对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进行重组与转制。  相似文献   

14.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2):79-85,74
该课题通过文献法、案例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及实证调研。研究认为,创业教育是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是融入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育。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相关性。在个人层面上,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带动大学生需求层次的提高,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量的增加;在院校层面,创业教育使人才培养模式变得更具现实针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在社会层面,创业教育能增加社会就业、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科技成果、有利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认为,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高校的创业教育,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商务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针对性;而高校则要在组织建设、制度保障、常规管理和评价评估四方面做好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该课题主要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了解国内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情况;通过问卷,对广州的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的现状;通过比较研究,对比中国、美国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上不同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研究认为,第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对意识形态的认同由认知、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构成。第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自身的运作机制,主要通过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来进行。第三,社会转型期对大学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西方社会思潮、网络信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转型期社会的变革。第四,要完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方式。第五,要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5,(1):73-77,72
该课题采用了点面结合、纵横比较、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线路是:纵横考察——定点实验——理论探讨——归纳总结,从而研究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形成互动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建设互动是学科建设的长久之策,必须将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全面探索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5,(1):73-77,72
该课题采用了点面结合、纵横比较、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线路是:纵横考察——定点实验——理论探讨——归纳总结,从而研究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形成互动的基本规律。研究认为,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建设互动是学科建设的长久之策,必须将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地方高校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互动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因地制宜,全面探索地方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区域经济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5):82-85,76
该课题运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实践反馈修正、对比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优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探索和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认为,改革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五大创新",创新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着力点带动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创新教学模式,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评价机制,以评价的政策导向为助推器推动教与学的全面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引领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培养途径,以学科、产学研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3):88-91,84
该课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利益相关者导向的高等教育政策评估做了研究,并尽量做到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该课题以示范高职政策和自主招生政策为主要政策案例,发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第四代政策评估中占核心位置。由于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利益,包括权力、权利及其带来的价值,而政策的权利结构决定了其资源的分配,权力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价值偏好的影响,故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具有其特殊的权力结构、资源配置、价值偏好以及利益牺牲者。利益相关者追求的并不是直接可见的经济利益,而是"价值立场"。通过关照一个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行动"框架,可以看到话语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是政策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完成真正的政策评估,也可以实现政策的"社会建构"。政策学习需要明智的政策理论,政府应该认识到这种政策理论的功能并为更好地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20.
该课题主要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等,对大学治理的本原性质与治理要义、国外大学治理的制度、中国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运行及匹配、中国大学治理制度优化的理念、路径与制度保障,以及中国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其转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大学治理理论研究有待突破。现代大学治理理念除却要践行"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外,还要注重"治理的民主性""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治理的‘疏’‘统’并举"。大学应实现由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治理制度的优化路径是由行政型治理向学术型治理转型。大学治理制度的设计应遵循正当性、互补性与价值创造性三个原则。中国情境下大学行政权力与大学绩效负相关,学术权力与大学绩效正相关,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其交互作用有利于大学绩效的提升,两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的匹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