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净 《青年记者》2016,(22):64-65
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我所在的汕头大学,每年会从毕业生中选择一位同学,授予“汕大奖章”.进入最后面试的8位同学,都是各个学院的尖子生.面试的时候,评委会问一个问题:“你今后打算做什么?”今年,工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工程师!”理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科学工作者.”医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医生.”文学院的学生回答:“我要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后,轮到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回答,她说:“我要做一名传播学者.”  相似文献   

2.
在重庆新闻界和重庆的区县、乡镇,人们都说我是研究、采写“三农”问题的“专家”。我知道,这是对我的褒奖,我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还只是一些皮毛的东西。做记者这些年来,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一个记者如果不在重点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就难以写出属于自己、打动读者、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东西来。这里说的思想来自于对社会现象和所采访的素材进行分析、思考、研究。1997年7月,我到重庆市黔江山区的工农乡,采访一个遭受特大山洪灾害的山村。灾民告诉我,10多年前,他们村周围是成片的森林,山清水秀,自从种植烤烟后,由于烤烟需要用火烘烤,山…  相似文献   

3.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忌漂:“蜻蜓点水”水上漂,“走马观花”抓皮毛。来龙去脉搞不清,云里雾里找门道。  相似文献   

6.
做了8年的深度报道,不承想,我的职业生涯转型竟是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开始的. 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之余,我做了个自媒体“刺猬公社”,定位于媒体观察.慢慢地,用户多了,传播面也广了,突然发现自己也“重要”起来了,各种活动、会议多到难以招架.一些媒体甚至从报社层面邀请我去交流,有时还有总编辑来听,让我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7.
周斌 《视听界》2009,(6):103-104
体验式报道,记者既是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改“听他说”为“我自己说”;改“你做我报”为“我做我报”;改“无病呻吟”为“内心呐喊”,新闻的感染力更强,可信度更高,评论更到位。  相似文献   

8.
去年第二次去宁波时,我问宁波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任和君:“听说您读了很多书?……”“说得确切一点,我只不过是新闻界的一名新兵,今年3月才到宁波日报,对新闻业务过去虽有过接触,但仍是皮毛。”他谦虚谨慎,说得具体认真。我也单刀直入:“几位熟悉你的新闻同行告诉我:‘任总连《资本论》的小标题都能背出来’……”在几个迂迴反复中,终于,他给我谈起同事们要他背诵《资本论》的一段趣事。他能背出《资本论》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9.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意.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走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在新闻这块田地里,我还没收获到一颗果实。一位同行老师提醒了我:只顾抱“西瓜”,而把“芝麻”放在一边,结果是“西瓜”没吃上,“芝麻”也丢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今年3月份,邻村一农民在玩麻将时,因“点炮”,感情一冲动,心脏病突发,当时就气绝在麻将桌前。这件事无论从禁止赌博上讲,还是从影响备耕生产上讲,都是一篇较好的教育素材。可当时我却认为:发了也是“小东西”,皮毛之作,没啥意思。把眼睛放在了寻找大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不是赶时髦.媒体融合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无论是从定国安邦、壮大主流声音的高度,还是从强筋健骨、做大做强“国家队”的角度,融合发展都是媒体自身的需要、发展的必然. 媒体融合不能拉郎配.融合发展既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也要尊重新技术发展规律、新业态演进规律,既不能简单混合,也不能机械结合,更不能生硬捏合.要根据自身优势、媒体定位、受众特点、发展路径,因地施策、因报施策、因台施策,实现有序整合、有机结合、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好几家院校邀我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座谈交流“全媒体”、“媒体融合”时代传媒的记者素养问题.作为一个在媒体集团负责“媒体融合”工作的实际推动者,我愿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感悟,以“寄语”的方式,同未来的传媒“同行”们做个交流,也是共勉.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东家21世纪经济报道有一句名言:“他们都在忙着看空,我们坚持做多.新闻依然创造价值.”虽然我现在离开了报社,但对新闻的价值我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4.
张显峰 《青年记者》2017,(28):15-16
近几年接触的一些优秀的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少回避了传统的媒体.我这里所说“传统的媒体”,不仅仅指通常语境下的传统媒体,包括了专门从事新闻生产的各类“主流媒体”.我一度把这看作当下新闻学教育“失败”的例证.近来与其中一位在政府机构做舆情工作的学生闲聊,倒是警醒了我.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一个记者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我认为就是深入采访。浮于表面,接触的是生活的皮毛,给读者的也必然是一般化的新闻报道,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沉到生活的底层去,掌握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写出好的报道。 1988年7月,我有感于文化古城苏州青年新的  相似文献   

16.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  相似文献   

17.
《青年记者》2016,(10):34-36
“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 陈晓婉 2014年夏天,我毕业进入大众日报社,做了8个月记者,而后转岗做了客户端小编,转眼已一年多.如果让我概括这一年多来的小编生涯,我取6个词:新鲜,怀念,无暇,委屈,沟通,平静. 新鲜.2015年3月新人定岗,我离开记者的岗位,开始学着做一名客户端小编.当时客户端还在筹备阶段,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就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离开记者岗位的惆怅之情还来不及酝酿,就被新岗位的新鲜感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8.
我做党报通讯员30多年,也曾被一些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可近日接到湖北一家报社的《聘请简章》却使我十分惊异。它告诉我,如愿做“特约记者”,请寄“登记费和工本费”15元;做“特约通讯员”,寄10元。款到即发72开精装盖有钢印的证件。凡应聘可享受稿件信息优先、稿费优惠等待遇。我愣住了:要我做“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无非是要我为该报提供稿件、信息,有时搞点征订工作吧,为什么还要我缴那么  相似文献   

19.
马婧 《青年记者》2016,(1):35-36
记得刚上初中的第一节外教课,老师问我们:“你们将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我记得当时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汉英词典,搜索“记者”、“新闻工作者”用英语怎么说. 11年过去了,那个年少时根植于内心的梦想种子早已破土而出,一点点发芽、成长.我也越发觉得,自己对于媒体、对于新闻有一种天生的热爱,这种热爱不需要很多具体的原因,无关于物质和名誉,只是单纯地觉得,做新闻让我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邹韬奋,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年代献身革命新闻事业.曾经一次入狱,六次流亡.他在1937年9月20日——因“爱国有罪”在“救国会七君子”案中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出狱不久写道:“自己已经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流亡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为了这事业,韬奋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