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楼烟雨读书灯,三面云山开画谱。”这是台北丽山高中图书馆前的一幅对联。 曾听一位朋友说过:“台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得不错,如果有机会去那里,应该好好感受一下。”所以台北在我的印象里,不单是有阿里山、日月潭等自然风光,更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着我。  相似文献   

2.
<正>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先有鸡”者认为:没有鸡,哪来的蛋?“先有蛋”者认为:没有蛋,鸡又会从哪来?似乎都讲得在理。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就一个具体的鸡和蛋来讲,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很难争得个“水落石出”。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动物长期进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来思考,这个问题就不会弄  相似文献   

3.
杨洛 《课外阅读》2009,(23):16-17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支优美的民歌唱了多少年后,我终于来到了台湾的阿里山;  相似文献   

4.
没事偷着乐     
先有谁两个学生在谈论人类的起源(yuan)。“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当然是先有男人了。”“何以见得?”“你没听人常常称男人为先生!”  相似文献   

5.
李英 《留学生》2011,(12):47-47
德国拜罗伊特小城东北部的工业区,是我和许多中国留学生向往的地方,数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集中在那里,有大名鼎鼎的“西门子”公司、“HB”烟厂、“GRUNDIG”(德国著名的电器公司)等,谁要是能在那里找到一份活,大家都羡慕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6.
与你亲近     
小区的“中心花园”是我和爸爸常去的地方。那里有“半棵树”。说它是“半棵树”,是因为它的主干只剩下了一半,就仿佛是谁手举一柄利斧对着它齐齐地劈下去,结果,一半犹杵在那里,而另一半却已不知弃之何方。  相似文献   

7.
小朋友们,学习了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你们一定爱上了美丽的蝴蝶谷吧?台湾是个风景秀丽的海岛,还有很多和蝴蝶谷一样美丽的地方呢,快跟我去看看! 我们先去阿里山。传说是一个叫阿巴里的酋长打猎时发现了这座山,而且带领他的族人来居住,后人就称呼这座山为“阿里山”了。  相似文献   

8.
台湾在我心中,那么近,又那么遥远;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的风景可美了。有古木参天、四季常绿的阿里山,那里的姑娘美如水,那里的小伙壮如山。有独具亚热带特色的秀丽的日月潭,它一风一雨无不蕴藏着大自然的美,潭水四时不竭,绿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  相似文献   

10.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句唱遍全国的歌词一下子把阿里山唱红了。而我今天就要去游览向往已久的阿里山。  相似文献   

11.
锦心绣口     
雨露把爱给了森林,那里就有了绿色的波涛;泉水把爱给了山谷,那里就有了叮咚的旋律;雄鹰把爱给了苍穹,那里就有了矫健的英姿;大海把爱给了红日,那里就有了生命的希望。是谁衬托了世界的美?是谁开启了和谐生活的锁?是爱,是对生活的爱,是对自然的爱……  相似文献   

12.
跟踪     
都说青春是美好的,那里有百花盛开般的绚丽与芬芳;都说青春是张扬的,那里有暴风骤雨般的热情与不羁;都说青春是明媚的,那里有夏日阳光般的灿烂与温暖……然而,是谁在轻声吟咏青春的疼痛,是谁在高声呼喊青春的忧伤?一如青春的另一面,当岁月和美丽已成风尘中的叹息,便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与落寞中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13.
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出生的时候,是谁先看见了我?妈妈笑着对我说:你出生的时候,爸爸先抱你,妈妈再亲你。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第一声叫的,是“妈妈”还是“爸爸”?妈妈笑着对我说:你第一次叫“爸爸”是妈妈先听见;你第一次叫“妈妈”是爸爸先听见。我对妈妈说:妈妈,你和爸爸谁爱我  相似文献   

14.
感悟二则     
马与路一个人要到一个他从没有去过的地方去。那个地方很远很远,路途中有很多很多座大山,还有很多很多条大河。这个人开始找马,他要找一匹最好的马,驮他到那里去。他找得好苦,因为马虽多,却没有他中意的,没有他认为能够担负重任的。邻居告诉他,先别忙着找马了,还是先找到路再说吧。因为从来没有人去过那里,大家都不知道去那里的路该如何走。太阳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谁高,谁矮;谁胖,谁瘦。只是,太阳讲的总是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高的,时时被它说成矮的;矮的,常常被它说成高的;胖的,它说成瘦的;瘦的,它又说成是胖的。是太阳没有看清楚吗?它…  相似文献   

15.
先从两个问题的解答说起。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的母亲和你的孩子同时落水,你先救谁?”这个问题在专家组调查时让许多成人大伤脑筋,最后却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下子给出了正解“靠近谁就先救谁”。第二个问题是“一个粮食专家、一个导弹专家和一个环保专家同乘一个热气球,升到半空时,气球因超重失控,致少得扔下一个人,才可能使另两人脱险,该先扔下谁?”就在大家无法取舍时,一个小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谁最胖先扔谁。”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你一定会为孩子的答案喝彩。由此可见,孩子的思维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能…  相似文献   

16.
从莫斯科到雅斯纳雅·波良纳有二百公里。这段路程父亲有时候徒步行走。他喜欢步行。背上搭个口袋,长途跋涉跟沿途流浪的人们结伴而行,谁也不知道他是谁。路上的行程一般需要五天。沿途食宿经常在车马大店或随便一个住处解决。如果赶上火车站,他便在三等车厢的候车室歇歇脚。有一次,他正在这种车站候车室里休息,忽然想到月台上去走走。这时刚好一列客车停在那里,眼看就要开车了,父亲忽然听见有人在招呼他:“老头儿!老头儿!”一位太太探身车窗外在喊他,“快去盥洗间把我的手提包拿来,我忘在那儿了……”父亲急忙赶到那里,幸好,手提包还在。“…  相似文献   

17.
呵呵,疯狂的暑假又要到了,音乐小精灵和小朋友们一样开心!整整两个月假期呐,小精灵多想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去听听交响乐,或者到台湾的阿里山看那里的土著居民跳舞啊!可是,音乐博士给小精灵出了两个谜语,猜不出来的话  相似文献   

18.
张春华 《教师博览》2022,(35):45-47
<正>哲学中有这样经典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我是谁”是对自我身份的追问;“我从哪里来”追溯的是源头,是出发的动因;“我将到哪里去”叩寻的是结果,是终极目标。而只有先回答了“我是谁”,才能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由此看来,对于身份的认同是最为重要的。那么,对于教师而言,“我是谁”的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我是“教师”。但我仅仅是“教师”吗?从职业的层面来看,的确如此,我是教师,我以教师作为职业来谋生。可是,“我”本身的存在却不容忽略,我首先是“我”,然后才是外界赋予“我”的身份。那么,在这个“我”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仅仅是个职业,还应该有个体的自我意义建构。教师首先应该是专业的,  相似文献   

19.
Sunshine     
“有你的一封信。”同桌说道,忽又诡谲地笑笑:“老实交待,是不是男友的信?”我有信?才开学一周,谁那么“想念”我?“老实交待!”同桌“凶凶”地喝道。“先让我看看嘛,否则我怎么知道是谁。”哼哼,先骗过信来再说。谁知她比我更“阴险”,只让我远远“欣赏”一下字体。不过这已足够,我知道是谁了:“我要知道寄信地址。”哼哼,其实我只想知道他去了哪个学校。“××外国语学院。”“好了,好了,把信拿过来。”我扬扬手上的粉笔擦。“哼,拿去就拿去。不就是封‘情书’吗!”她嘟嘟嘴。没有急着拆信,这是收到他来信的习惯。我的…  相似文献   

20.
“考”与“教”的辩证关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臧铁军在学校教育中,考试与教学常是相对应的。但“考”与“教”究竟谁服从谁,却常引起人们的争论。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考与教的逻辑循环在讨论中构成了又一个怪圈。这里所说的“考”仅指专为评定学生的考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