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庆涛 《考试周刊》2012,(17):180-181
中国学者就宪法学理论体系提出的诸多观点实际上都是在现代性的视角之下展开的,但对作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性本身却没有进行相应的说明。从现代性视角来看,古代宪法向现代宪法的转变表现为宪法基础从客观的自然法向人为的社会契约论的转变。《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构,应当奠定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人民以社会契约为基础。通过权利让渡组建现代民族国家,从而确立公民与国家间的宪法法律关系。这种宪政体制是限制国家权力与保护公民权利的平衡性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个先进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体系,因而,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们党一直在不断探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路径。本文笔者就以此为出发点,对党建理论体系构建的成因、重要意义、最终目的和路径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是指教学型大学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在对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制定学校战略管理目标,拟定、优选战略管理方案.并组织战略执行和控制的动态过程。研究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构建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就是在界定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教学性大学战略管理的内外环境因素,探讨了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进而构建了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中国投资学内容庞杂、体系不统一,直接影响着投资学的专业化研究和发展.分析中国投资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可知,中国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应该主要是证券投资;投资之定义可界定为投入货币以实现价值增值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宪法学的范畴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学的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现象)的普遍的或本质的概括反映。研究我国宪法学范畴体系的归类、层次、结构以及核心范畴不仅对建立宪法学的科学体系、丰富宪法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人们认识宪法现象,抽象和概括出新范畴,发展宪法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权力和权利是宪法学范畴体系中的一对核心范畴,也是其中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7.
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是指教学型大学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的目标,在对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制定学校战略管理目标,拟定、优选战略管理方案,并组织战略执行和控制的动态过程。研究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构建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就是在界定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的内外环境因素,探讨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过程,进而构建教学型大学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高校应科学总结“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经验,正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打造一支过硬的工作队伍、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开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新路径,达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创新。因为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重脱离实际,并失去指导功能。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李平 《学周刊C版》2023,(21):9-11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家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的实施,帮助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特以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优化路径。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价值中立原则指导下,以植根于我国儒家文化背景的宪法文化为分析工具,可以看到中关宪法文化之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元化”与“二元化”的对抗、“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对比以及“全能理性”与“有限理性”的对立。通过比较,两类宪法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不可回避的议题,既涵义深刻、意义重大,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显著的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宏伟事业,复杂而艰巨。惟有深切认识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方能增强我们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事业不断深化、发展和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 ,它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上的依据 ,特别是宪法上的依据。而社会是发展的社会 ,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必然会带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当成文宪法的内容没有涉及到转型后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时 ,现实宪法就产生了 ,以弥补成文宪法的不足 ,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国家与社会并立互动的二元结构,这就为民间法的继续存在与发挥作用提供了社会条件。由于国家、社会二分而形成的大、小传统的阻隔为民间法的存在提供了文化土壤,在处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上.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挤压与消灭,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思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借鉴蓝本,透视当代中国法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探寻法治缺失人文精神的表征,并以此为法治改革的视域,以期弘扬21世纪法治人文精神的本有属性。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中世纪的城市法与商法对近现代宪政理论和制度的影响,在宪政理论方面,城市法和商法对法律至上、权力分立与制衡和有限政府等理论产生影响,在宪政制度方面,城市法和商法为近现代国家的宪政体系与机构设置提供了雏形。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的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宪政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宪政、宪法、法治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和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项双重任务,即要实现"社会主义形象"与"现代国家形象"的二位一体。60年来,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的构建经历了数次解构和重建的艰难历程: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统一的集体形象转向特征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由意识形态第一的革命国家形象转向高效务实合作共赢的现代国家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中国崛起"的话语体系中,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形象构建的未来取向是实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民族特性与普世价值的双重耦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从构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角度审视历史的经验与当今法文化建设的关系,在分析中国近代转型后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脱节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构建必须从扩大开放、吸收中外法律文化优秀成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法学研究和法制教育等方面创造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