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孙犁一直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主张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以《荷花淀》为例,通过描写以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人们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女人们的识大体的美德,以及白洋淀美丽风光和淳朴乐观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充溢其中的人性人情美.  相似文献   

2.
盛蓉 《现代语文》2005,(2):69-71
学生: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高一 时间:2004年10月19日 师:荷花淀是我国华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烟水渺渺,莲叶接天。(展示幻灯片1:两幅荷花淀的图片)《荷花淀》是孙犁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了生长在这片水淀上的女人们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大家读过之后有没有感觉它跟我们以往接触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同?读完这篇小说,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幻灯片2:初步感知:小说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荷花淀》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属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它又不像其他表现战争题材的小说那样,极力渲染硝烟弥漫的战场,浓墨刻画奋勇杀敌的英雄。而是在表现抗战的重大主题时,把战争的硝烟溶解于军民的欢笑之中。它有意避开重大的战斗场面,而选择充满生活情趣的题材来表达主题;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4.
5.
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孙犁的《茶花淀》通过人物淡化、情节简化,环境净化和战斗场面生活化,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优美中透着崇高,阴柔中蕴着阳刚的冀中平原荷花图,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艺术追求的真善美的极致,是学生鉴赏美的范本,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美的画面,再具体分析其“诗化”特点,最后领悟其深层内涵,艰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倡导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倡师生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所以再次拿起孙犁的《荷花淀》,我想改变原来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体来谈他们的探究、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最新修订版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出台,随着高等学校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的呈现,特别是我校以五年制多专业为主体的教学新局面的出现,教学的新理论引起了我的关注。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除了把握基本的教学目标和训练外,还应通过课堂,激发和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文学作品——小说单元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
据说曾有人问过沈从文小说该怎么写.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此答案颇含传统史学家“实录”的概念: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前几时偶又翻得孙犁的《荷花淀》,发现他亦谙此道。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小说家——确切地说.“革命宣传小说家”更合适些——现在多半走人文学史成为标本者居多.独有孙犁的虽打上“革命”标签的小说至今尚能让人回味深思.存有生气.恐怕也与他作品中的相对实录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跃文的《漫水》是其"暂时脱离尘世"的乡土书写,表现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之上。而人情美体现在"不在情爱"的爱情、"真爱不言"的亲情和"和谐无争"的乡情上。漫水的人情美来自于"去欲自守"的人性美,表现在平和泰然的生死观;坚定恒一、悠然简朴的生活习惯;物欲、情感、道德上的自我克制、自我约束上。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师:梁启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正当情感很强的时候,却用很有节制的样子去表现它,不是用电气来震,却是用温水来浸,令人在极平淡之中慢慢地领略出极渊永的情趣。”孙犁描摹人物语言的造诣很深,《荷花淀》中的人物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夫妻间的山盟海誓,更没有大发议论,但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鲜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妇女特有的心理、性格和风韵。  相似文献   

11.
一 谈话交流,走近“小说” 师:看老师写一位俄国作家的名字。(板书:列夫·托尔斯泰)会读吗?一起渎一遍。了解他吗?  相似文献   

12.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11期刊发了李树全老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以下简称《实录》),读后受益匪浅。作为历史教师,我也上过这一课,因而有特别感受;作为青年读者,我想从对照中得到借鉴,而感受最深的是“平实中求高效”。李老师采用的是朴实的讲述法,通过细节的挖掘、材料的呈现、问题的引导,显现课堂教学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3.
《荷花淀》以残酷的年代为背景,通篇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与粉色的荷花。一切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相似文献   

14.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一篇好文章,它以其清新的景物,优美的语言在现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因而,一个新的流派——“荷花淀派”就此而成名。然而,近来读了这篇小说之后,却发现有两处疏漏。  相似文献   

15.
文艺作品的"情"和"理"是不能分开的.<荷花淀>的教学就要"情""理"结合,讲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吴亚娥 《现代语文》2006,(4):101-102
孙犁的《荷花淀》虽是描写冀中平原人民的抗敌斗争生活,但由于作追求散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所以并无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此,对这篇小说的欣赏,应以欣赏其中的美为教学重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 ,如何结合网络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学会主动地利用网络为我服务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网络的信息。以课文为“原点” ,通过研读《荷花淀》 ,让学生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由此引发对作者孙犁的了解兴趣 ,对“诗体小说”的探究兴趣。这时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 ,针对以上内容 ,上网查询 ,将查询到的相关信息 ,进行筛选、下载和整理 ,然后 ,以研究小组为单位 ,全班进行共享和交流。由此 ,由“原点”进行“辐射” ,学生对“诗体小说”特点的理解和鉴赏由课内转向课外。[教学目的 ]一、认识白…  相似文献   

18.
师:叶圣陶老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我想:这里“心思”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我们拿到一个题目之后,围绕它进行构思.如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谋篇布局,怎么遣词造句等等。另一层就是要在别人司空见惯且觉得“毫无疑问”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恰当地思索、研究.得出具有一定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小华 《广西教育》2012,(44):39-40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选人高中教材已经多年,但是说实话,学生对阅读、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不大。在给新一届的学生上这篇小说时,我做了一个调查,让他们谈谈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学生的主要观点有:第一,文章中的故事距离当今时代久远,没有阅读兴趣。我的思考:许多历史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比抗战还久远,  相似文献   

20.
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出现,就像从冀中平原上,从水淀里,刮来一阵清凉的风,带着乡音,带着水土气息,带着诗情画意,使入耳目一新。尤其是小说中简洁、朴素、生动、传神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