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大早,我前去听讲座。子路,早啊!啊,早!子贡,你也早啊!彼此彼此!咦,颜回,早!你老妈的病好了吗?老妈?哦,我娘的病快好了!哦,那就好!我就说嘛,我带去  相似文献   

2.
这两年,坊间出了不少演讲集,《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中国大学讲演录》等等。如果我是出版商,我会编一本演讲集——《在人大听讲座》。 粗粗一算,四年之中我总共听过约100场讲座,包括20场由我主办或者参与组织的。足迹所至,包括人大、北大、清华和国家图书馆。当然,最多的还是在人大。 人大在线的BBS上,每隔几周总有好事者发帖,要求评选人大教师中的“四大名嘴”,每次的版本还都不一样。不过,任凭风云流转,社会学系的郑也夫、周孝正二先生总能盘桓在榜上数周不落。 我在社会学系的朋友私下里都亲切地称郑…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汲取知识,听讲座便是极好的一个。讲座的历史可谓悠久,并在五四运动时期大为风光。那时,鲁迅、胡适、梁实秋等名教授常常穿着长袍马褂,款步走进大学的礼堂,面对上千求知若渴的青年,就国家形势、文学思想及社会现象等侃侃而谈。当时,许多文学论争和社会变革都是因他们的讲座而起,可见讲座的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4.
在清华听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讲座是清华园里观念、知识、智慧交流和碰撞的前沿阵地,或日月光华,或琴剑争鸣,或激情飞扬,或语重心长,常引得场场爆棚,甚至有人攀窗而立。这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心的微笑、激烈的争辩是清华园里最诱人的一处风光。它不仅增添了校园精神沃土的内涵,而且让整个校园生机盎然。笔者虽来清华不久,但已经感受到那  相似文献   

5.
每个学年,我都会为家长们开讲座,谈谈家庭教育的问题,谈谈家长心理素质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三年级时,又要举办讲座了,我告诉孩子们请家长周六上午九点来听。在回家的路上,赵俊勇心事重重地问我:"老师,您在哪里给家长讲课呀?"  相似文献   

6.
我熟读韩少功的作品,然而,见到他,却总是不敢与他谈论什么。 我自信不是一个木讷的人,我善言,甚至喜欢辩论,一有场合,总试图表达自己所历的浅陋,总之,是典型的不甘于平庸,且,非要别人知道自己不甘平庸的那类。  相似文献   

7.
听韩少功讲座,你会不时地被打开,你觉得自己瞬间得到了提醒,而又因着这些提醒,变得清醒,智慧,甚至,飞起来了。真是好啊。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高等教育机构当中活跃着形式多样的讲座,许多院校的名家讲坛远近闻名,成为众多渴求知识之人争相追捧的学术盛会。讲座成为了学术交流与教学科研的重要载体,为院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拥有与课堂相似的教学价值。可是当听讲者忙碌地穿梭于各个讲座之间,自以为见识过一些名家风范,并利用在讲座中搜集到的一点点趣事向他人侃侃而谈的时候,讲座的教学用途却被深深遗忘了。面对时下唾手可得的大量讲座资源,作为听讲者如果能够把五官都运用到听讲座的整个过程当中,对提高讲座的学习效能将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余一 《大学生》2012,(5):52-53
尝到了一次甜头后,我的大学很快就从宅女时代进入了讲座时代。我时不时地会去豆瓣和校园网上查一查最近的讲座,然后背着书包,带着笔和本子,向目的地出发。  相似文献   

10.
正"表扬的话三岁小孩也会说,但会表扬的人并不多。"初以为吴教授危言耸听,至少我不认为自己是那样的人,我想尽办法保障教师应得福利的实现,我为改善学校条件特别是教师住房到处奔波,我电子设置大屏幕及时表扬获奖师生……我还有点得意我的表扬有点门道。  相似文献   

11.
正大学毕业后,我有过一段短暂的教师经历。那是一家私立中学,朝七晚七工作制,中午休息一小时,也仅有这一小时,学校的大门是敞开的,学生和老师能出去"放放风"。我总沿着学校东边的街道一直走,走到略繁华的地区,在一家名为"扬州人"的饭馆前停下脚步。"扬州人"以经营鸭血粉丝为主,兼卖各种小吃,我的菜单是固定的,"一份鸭血粉丝,不要鸭肝,两个  相似文献   

12.
<正>大学毕业后,我有过一段短暂的教师经历。那是一家私立中学,朝七晚七工作制,中午休息一小时,也仅有这一小时,学校的大门是敞开的,学生和老师能出去放放风。我总沿着学校东边的街道一直走,走到略繁华的地区,在一家名为扬州人的饭馆前停下脚步。扬州人以经营鸭血粉丝为主,兼卖各种小吃,我的菜单是固定的,一份鸭血粉丝,不要鸭肝,两个  相似文献   

13.
女儿,我在听     
午夜的电话铃声似乎总比白天更刺耳、也更急促。被惊醒的我从床上—个激灵坐起来。电子钟上红色的"12:00"在黑暗中显得尤为诡异。我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可怕的猜测涌进脑海:急病?意外?暴力?  相似文献   

14.
午夜的电话铃声似乎总比白天的更刺耳、也更急促。被惊醒的我从床上一个激灵坐起来。电子钟上红色的“12:00”在黑暗中显得尤为诡异。我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可怕的猜测涌进脑海:急病?意外?暴力? 我一边推醒丈夫,一边心惊胆战  相似文献   

15.
我听我讲     
《早期教育》2005,(12):8-11
  相似文献   

16.
我听我讲     
《早期教育》2005,(4):13-13
  相似文献   

17.
每个学期,学校总不忘给教师们安排几次听讲座的机会.或是专家的,或是大师的。主讲者对着话筒,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从古代到现代,从外国到中国.从理论到实践,旁征博引,倾倒台下教师。大家大感其观点新鲜,恨不得长个三头六臂,记它个一字不漏.学它个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18.
带着对教育专家的崇敬与信任,也带着一颗激动的心到兰州参加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聆听专家们的讲座如沐春风。当语文教师韩军讲到“新语文教育的六个理念”之一时,他说:“1949年后,大陆语文教育,饱受外部冲击。过去受政治冲击,变成政治课;今日倡行新课标,又上成班会课、表演课、综合课、多媒体课,唱歌跳舞,  相似文献   

19.
提及讲座,我不由想起同事们每每聆听专家、大师教诲后五体投地般地佩服,说这个观点新颖,那个观点独特;这段理论深刻,那个环节科学……开始我依呀应和着,忽又觉得不妥,专家大师讲座中确有许多闪光之处,为之叹服不奇怪,可咱们不能盲从呀!一个观点来了一片叫好,又一个观点来了还是大唱赞歌,临到自己上课时,"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给人的感觉:听前激动万分,听时心动不已,听后却一动也不动了--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张颢萍 《海南教育》2014,(18):89-89
2014年4月26日,我有幸参加本校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听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龚亚夫之《影响英语教学效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讲座。关于这次讲座的感受,说实话,个人觉得大话比较多,有点像在为老师“洗脑”。但是,很多的观点与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其实,我一直很骄傲地对别人说:我的教育理念,就是今后英语教育的方向!而听完这次的讲座,我更坚信自己所坚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