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杰出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承担起抚养、教育儿子的责任。在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枝在地上写字教儿子。欧阳修天资聪颖,又见母亲如此辛劳,所以学得很认真。欧阳修10岁时,母亲就开始督促他读父亲留下来的书。时间不长,欧阳修把父亲留下的书  相似文献   

2.
瓦匠     
从娶母亲的那天起,父亲就盼望着能有个胖儿子,可母亲的肚子不争气,一连生下了三个女儿。邻居们就和父亲打趣,唤母亲为"瓦窑",唤他为"瓦匠"。父亲每次都笑着敷衍过去,他相信母亲会给他生个儿子的。父亲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当母亲生下第三个女儿--我时,恰好赶上计划生育"大行动",父亲想有个儿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守着  相似文献   

3.
《神州学人》2010,(7):20-20
5月25日,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副会长韩冰以及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琦玉大学、东京海洋大学、千叶大学、日本大学等7所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学友会会长和代表来到教育处,将留日学子为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募集的第二批赈灾款送到了教育处。第二批捐款总计日币286.13万元、人民币1000元。孙建明公参代表教育处接受了来自留日学子的第二笔爱心捐款。  相似文献   

4.
三袋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rú)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相似文献   

5.
刘心武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叫《一起去看》。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却颇耐人寻味——儿子16岁那年,父亲搞到两张球票,对儿子说:"带你去看球。"儿子听了老大不乐意,晃晃肩膀出门去了。父亲无奈,便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富余的那张票退了。让父亲没想到的是,中场休息时他竟发现儿子也来了!儿子正和一帮同学在一起嘻哈说笑。气急败坏的父亲一怒之下没等散场就回家了。后来,儿子上大学了,某天母亲重提旧事,儿子说:"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我  相似文献   

6.
3袋米的故事     
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但相信这带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  相似文献   

7.
自从父亲中年病故,家里所有的重担就压在母亲一人身上了。儿子从小就顽皮,没少让母亲操心。有一天,上初中的儿子打碎了教室的玻璃,老师通知家长去学校。母亲回来后,没有像往常那样训斥儿子,而是沉默了良久后对儿子说:"如果你总是这样不长进,你父亲在天之灵也无法安宁!"儿子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觉得心里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8.
《我与地坛》课文(节选)部分,作者通过平实的叙述以及对地坛和母亲的真情回忆,表现出了一位苦难母亲对身残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牵挂、呵护疼爱、宽容体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儿子不公命运无力回天的痛苦内心,而作者自己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一味地倔强,这一不成熟的做法让作者忏悔终生,文章絮絮道来,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  相似文献   

10.
Part1好书1.《目送》龙应台著龙应台是台湾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及作家。《目送》收录了龙应台74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和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照例要向大家讲一次话,题目是“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日本一所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社长问他:“你替父母擦过身吗?”“从来没有。”“明天这个时候,请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来之前,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能做到吗?”这个青年从小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当佣人挣钱生活。青年回到家,看着在外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决定要为她洗脚。母亲很奇怪,说:“脚,我还洗得动。”在儿子的坚持下,母亲坐下了。儿子端来水盆,把母亲的脚放进盆里,当他用手握母亲的脚的时候,发现母亲的脚像木棒一…  相似文献   

12.
少年华佗     
王冠 《课外生活》2010,(1):76-77
华佗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没有钱让儿子继续读书,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学一门手艺。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领,母子的生活才有着落。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  相似文献   

14.
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刚4岁时,他的母亲就因胆结石去世了,从此父亲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抚养儿子的全部责任。尽管外祖母、继母和保姆等人也在玻恩的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对玻恩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父亲。玻恩的父亲是布雷斯劳大学解剖学院的教授,是一位工作努力,积极上进的人。他的工作虽然很忙,但在工作之余,他总是尽量  相似文献   

15.
上高中的儿子顶撞了母亲。因为“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他无法忍受母亲的唠叨。母亲气得半死。做父亲的便约儿子一起出去散步。两人走了好久,父亲却不发一语,儿子很纳闷。一直到快进家门,父亲才拍拍儿子的肩膀,以男人对男人的语气说:“等一下进去时,给我女人一点儿面子!”儿子惊讶于老爸用哥们儿的语气跟自己说话,并因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义气,从此对母亲毕恭毕敬。所以,有时候,父亲这个角色很重要。父亲,儿子的榜样,女儿的偶像。男人结婚那天,是否已把这个责任想清楚?当儿子顶撞母亲时,应该告诉他,在下列的事中任选一样,做到后,才有顶撞的权…  相似文献   

16.
牵挂     
儿子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87岁了,仍时刻思念着远离家乡的我。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想起母亲,她那和蔼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一句句叮咛犹在耳畔,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  相似文献   

17.
我的大学     
严格地说,我 没有正式上过大学。我进的是中师门槛,与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只是,当年在农村,在乡人的眼里,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公粮,那么,中师、大学就一个样了。 那是1981年的事。乡中的老师对父亲说,你儿子中了。 父亲脸上很光彩  相似文献   

18.
牵挂的幸福     
7月22日 晴 我中专毕业分到离家30多公里的一所山村中学工作。在父母眼中,17岁的我还是个孩子。母亲帮我打理好行李,父亲送我上车,家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父亲和我一路颠簸到了学校,把我安排妥当,父亲才离开。临走时父亲说:"家里也没什么事,你就安心工作吧,不要有什么牵挂!"牵挂是什么?牵挂是深切的关怀,是爱的思念。从小到大,父母就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大山。  相似文献   

19.
牵挂     
牵挂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那份哀忧;牵挂是“临行密密缝”的那段爱意;牵挂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那声乡音;牵挂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那股离愁;牵挂啊,又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那段缠绵,还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那枚邮票,也一定是“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的那条长街……道一声牵挂,让眼成穿,骨化石的神女屹立了多少年。悠悠经年,让无知的我在牵挂中生活了十八年,才明白母亲为何头上飞霜,父亲为何脸上留痕。我想答案用一句“牵挂”便已足够。是牵挂,让我魂牵梦萦;是牵挂,使我懂得亲情。牵挂好似一股风,随…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他们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中学,学生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