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一种人类从未有过的传染病,疯狂地肆虐着人的生命,这就是——SARS(非典型性肺炎)。面对SARS,人们奋起抗击。这是一场从未有过的战役,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位勇士的名字让人肃然起敬,他就是钟南山——一个充满智慧、勇于探索的医学工作者。在抗击非典最前线,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精神履行着他医生的天职。前不久,我以《小学生时代》杂志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这位——  相似文献   

2.
“非典”肆虐,人类与SARS病毒正进行着一场艰苦的较量。为了早日战胜SARS,无数科学家在紧张地工作着,努力寻找妙方良药。其实,为了人类的健康,科学家们的探索从未间断,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蛇毒研究者。他从小喜欢研究毒蛇,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他就决心研究一种抗蛇毒药。他想到,人患了天花,会产生免疫力,那  相似文献   

3.
彭佳欣 《小学生》2007,(10):27-27
在SARS病毒降临的时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正式开始了。全国人民都惟恐自己会感染上SARS,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下,顺利地度过了危险。老师就像一堵城墙一样把SARS堵在了墙外,使它不敢侵蚀我们的身体。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在医学方面有过多项重大突破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在接受一家报纸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为什么能比普通人如此有创意。科学家回答道,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他12岁那年与妈妈的一次经历。他在从冰箱里取一瓶牛奶时,由于瓶子溜滑,他没抓住,一下将其摔在地上,牛奶洒了一地,厨房地板顿时成了牛奶的海洋。妈妈进到厨房,不但没有大声斥责他、教训他或惩罚他,而是笑着说:"罗伯特,你制造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这位科学家告诉他成功的秘密是勤奋工作。几天以后,这个年轻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爱因斯坦很生气。他什么也没有说,只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递给年轻人。这位年轻人看了看这张纸,上面写着:A=X Y Z。“这是  相似文献   

6.
SARS与国民劣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是一场灾难,亦是难得的教育资源,这其中,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SARS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中华国民的诸多劣根性,也检验出了我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虽然这一话题有些沉重。我这里仅想从我国科学家在SARS研究这场战役中全面落败的事实中反观某些国民劣根性,从而  相似文献   

7.
探访黑洞     
有一位科学家乘着飞船在宇宙中游玩。突然,一个黑洞把飞船吸了进去。科学家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可是他并没有死,而是进入了另外一个空间。科学家看见许许多多的星球,它们有的像太阳,有的像地球,就像是在太阳系中一样。科学家看见一颗很漂亮的星球,就开着宇宙飞船过去了。在那个星球上,科学家看见一个奇怪的人——一个南瓜般大的头,大眼睛,小嘴巴小耳朵;而身体呢,却又像个大西瓜。科学家向他问好,并问他这是什么星球。他友好地回答说:“你好,这是快乐星球。我叫乐乐。很高兴见到你。请问,你来自哪里呢?你跟我们是那么的不同。”科学家惊讶极了…  相似文献   

8.
媒体广场     
《神州学人》2004,(1):7-7
《神州》2003-12-01王歧山:北京金融立市的催化剂自从北京市众志成城抗击SARS之后,你就会注意到王歧山的存在。这位以“军中无戏言”而令人刮目相看的代市长,原本是一位学者、一位金融专家。SARS使他成了明星政治家;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这位明星政治家却被一些行家评论为北京市“金融立市的催化剂”。有专家分析,中央调王歧山到北京工作,除了迫在眉捷的SARS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更主要的是王歧山懂经济,能够发展北京的经济。虽然王歧山到北京的时间还不长,但北京的天时、地利,再加上王歧山的人气,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金融…  相似文献   

9.
BCDC亲历     
SARS匆匆来,SARS匆匆去。其实它从什么时候来的,它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走,我们现在还不完全知道。我们只知道,当SARS开始流行并影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时候,我们手拉手,我们暂时遏制住它了。而有关它的病源、疫苗和药物,至少目前我们还得静候如今依然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们的“佳音”。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也不要太远!SARS带给我们的打击是迅疾的,是有些还无法启及和认知的。当我们“有幸”经历SARS并从SARS中“胜利逃亡”出来时,也许我们还谈“萨”色变,也许我们还心有余悸,也许我们已能“谈笑间”泰然处之,但围绕SARS能够而且应该产生的延续性思考却是不能停止也无法停止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从《众志成城 共抗SARS》,到《我们万众一心》,到《海外学人同抗SARS》,到《抗SARS“海归”群像》,再到《留学·SARS》,早在SARS之初之中直到SARS之如今,我们没有停止过关注SARS,我们没有停止过与SARS“战斗”,我们没有忘记因SARS而自己“洗洗脑”,更没有忘记请我们的关注对象和我们的主要读者来一起因SARS而“洗洗脑”,一起帮我们因SARS而“洗洗脑”。好在张大庆为我们提倡了面对SARS时的“科学精神”,黄平为我们引发了SARS之后的“另类发展”,韩小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SARS的“以法治国”策  相似文献   

10.
SARS与发展     
SARS匆匆来,SARS匆匆去。其实它从什么时候来的,它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走,我们现在还不完全知道。我们只知道,当SARS开始流行并影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时候,我们手拉手,我们暂时遏制住它了。而有关它的病源、疫苗和药物,至少目前我们还得静候如今依然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们的“佳音”。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也不要太远!SARS带给我们的打击是迅疾的,是有些还无法启及和认知的。当我们“有幸”经历SARS并从SARS中“胜利逃亡”出来时,也许我们还谈“萨”色变,也许我们还心有余悸,也许我们已能“谈笑间”泰然处之,但围绕SARS能够而且应该产生的延续性思考却是不能停止也无法停止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从《众志成城 共抗SARS》,到《我们万众一心》,到《海外学人同抗SARS》,到《抗SARS“海归”群像》,再到《留学·SARS》,早在SARS之初之中直到SARS之如今,我们没有停止过关注SARS,我们没有停止过与SARS“战斗”,我们没有忘记因SARS而自己“洗洗脑”,更没有忘记请我们的关注对象和我们的主要读者来一起因SARS而“洗洗脑”,一起帮我们因SARS而“洗洗脑”。好在张大庆为我们提倡了面对SARS时的“科学精神”,黄平为我们引发了SARS之后的“另类发展”,韩小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SARS的“以法治国”策  相似文献   

11.
SARS匆匆来,SARS匆匆去。其实它从什么时候来的,它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走,我们现在还不完全知道。我们只知道,当SARS开始流行并影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时候,我们手拉手,我们暂时遏制住它了。而有关它的病源、疫苗和药物,至少目前我们还得静候如今依然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们的“佳音”。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也不要太远!SARS带给我们的打击是迅疾的,是有些还无法启及和认知的。当我们“有幸”经历SARS并从SARS中“胜利逃亡”出来时,也许我们还谈“萨”色变,也许我们还心有余悸,也许我们已能“谈笑间”泰然处之,但围绕SARS能够而且应该产生的延续性思考却是不能停止也无法停止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从《众志成城 共抗SARS》,到《我们万众一心》,到《海外学人同抗SARS》,到《抗SARS“海归”群像》,再到《留学·SARS》,早在SARS之初之中直到SARS之如今,我们没有停止过关注SARS,我们没有停止过与SARS“战斗”,我们没有忘记因SARS而自己“洗洗脑”,更没有忘记请我们的关注对象和我们的主要读者来一起因SARS而“洗洗脑”,一起帮我们因SARS而“洗洗脑”。好在张大庆为我们提倡了面对SARS时的“科学精神”,黄平为我们引发了SARS之后的“另类发展”,韩小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SARS的“以法治国”策  相似文献   

12.
SARS匆匆来,SARS匆匆去。其实它从什么时候来的,它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走,我们现在还不完全知道。我们只知道,当SARS开始流行并影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时候,我们手拉手,我们暂时遏制住它了。而有关它的病源、疫苗和药物,至少目前我们还得静候如今依然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们的“佳音”。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也不要太远!SARS带给我们的打击是迅疾的,是有些还无法启及和认知的。当我们“有幸”经历SARS并从SARS中“胜利逃亡”出来时,也许我们还谈“萨”色变,也许我们还心有余悸,也许我们已能“谈笑间”泰然处之,但围绕SARS能够而且应该产生的延续性思考却是不能停止也无法停止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从《众志成城 共抗SARS》,到《我们万众一心》,到《海外学人同抗SARS》,到《抗SARS“海归”群像》,再到《留学·SARS》,早在SARS之初之中直到SARS之如今,我们没有停止过关注SARS,我们没有停止过与SARS“战斗”,我们没有忘记因SARS而自己“洗洗脑”,更没有忘记请我们的关注对象和我们的主要读者来一起因SARS而“洗洗脑”,一起帮我们因SARS而“洗洗脑”。好在张大庆为我们提倡了面对SARS时的“科学精神”,黄平为我们引发了SARS之后的“另类发展”,韩小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SARS的“以法治国”策  相似文献   

13.
SARS匆匆来,SARS匆匆去。其实它从什么时候来的,它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走,我们现在还不完全知道。我们只知道,当SARS开始流行并影响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我们的社会秩序的时候,我们手拉手,我们暂时遏制住它了。而有关它的病源、疫苗和药物,至少目前我们还得静候如今依然在“第一线”的科学家们的“佳音”。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也不要太远!SARS带给我们的打击是迅疾的,是有些还无法启及和认知的。当我们“有幸”经历SARS并从SARS中“胜利逃亡”出来时,也许我们还谈“萨”色变,也许我们还心有余悸,也许我们已能“谈笑间”泰然处之,但围绕SARS能够而且应该产生的延续性思考却是不能停止也无法停止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从《众志成城 共抗SARS》,到《我们万众一心》,到《海外学人同抗SARS》,到《抗SARS“海归”群像》,再到《留学·SARS》,早在SARS之初之中直到SARS之如今,我们没有停止过关注SARS,我们没有停止过与SARS“战斗”,我们没有忘记因SARS而自己“洗洗脑”,更没有忘记请我们的关注对象和我们的主要读者来一起因SARS而“洗洗脑”,一起帮我们因SARS而“洗洗脑”。好在张大庆为我们提倡了面对SARS时的“科学精神”,黄平为我们引发了SARS之后的“另类发展”,韩小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SARS的“以法治国”策  相似文献   

14.
韩国华 《考试周刊》2011,(59):165-166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天的实验室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句话是指导他孜孜不倦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座右铭。他的许多研究成果确实是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取得的。许多科学家也都很重视观察的作用,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在细微的观察之中。”可见,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有人以为大科学家都不了解文学艺术,不喜欢文学艺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就说过,他虽然没有绘画和音乐的才能,但对这两者都很喜爱。他在自传里写道,他常常去参观绘画陈列馆,许多画使他得到“真正的乐趣”;而且,“我的鉴赏力看来相当不坏,因为我所称道的都是毫无疑问的好画,我常常跟陈列馆的老保管员讨论这些画。”  相似文献   

16.
春天,真美!     
春天来了。春风把小树、小草吹绿了,春风把小花吹红了,春风吹来了美丽的大雁。春天生机盎然,充满了希望。2003年的春天,依旧那么新鲜,那么美,可是人们却无心欣赏这美景。大家每天都是神色紧张,来去匆匆,而且都带上了厚厚的口罩。SARS来了!人们整日都在惊恐中生活,每天都在严密地关注SARS的疫情。每当感染人数攀升的时候,所有的心都在发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SARS夺去,又有多少白衣战士在与SARS的决战中牺牲!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白衣战士们身穿防护服的忙碌身影,我的心中就感到一阵又一阵的寒冷。我只想高喊:“…  相似文献   

17.
<正>小时候,他想成为科学家贤重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第一次看到航空母舰,就想做一个那样的东西,想要成为可以制作出漫画和电影中出现的机器人的科学家。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和父母第一次意见分歧,因为平时喜欢跆拳道、游泳和足球,贤重又说想要当个足球运动员。那时候,老师们都说他上首尔大学没有问题,站在父母的立场,比起运动和演艺,当然更希望他学习。结果严厉的父亲出面阻止了他,最终没能踢足球。  相似文献   

18.
在这场阻击“非典”的战役中,处于第一线、承受着最大风险的无疑是医护人员。邓练贤、叶欣等不幸牺牲的中国医护人员的名字已为我们所熟知,而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医生乌尔巴尼同样不应被我们漠视,正是他命名了SARS,而他的以身殉职更是唤起了全世界对SARS这一全新传染疾病的重视。2003年3月29日,理应是全世界已经康复的所有SARS病患者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9.
有这么一个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父亲是该国数一数二的大亨,众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科学家都是他们家的座上客。但他不稀罕这富贵,把自己身家财产都分了,该干吗干吗。他喜欢发明创造,22岁就获得了飞机发动机的一些专利——这些专利推动了喷气式飞机的发明。一战的时候他和普通子弟一样应征入伍,一边打仗一边写了本关于哲学的书——这本书被后世誉为哲学界自柏拉图以来最重要的一本专著。完书的时候他才29岁。但他还是不稀罕,哲学也不搞了,跑到小乡村当小学教师。当着当着,一看这帮孩子连个合用的字典都没有,得,给他们编一…  相似文献   

20.
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每个人在他年幼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而我们不少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生活中缺少科学教育的资源.他们往往认为科学只是身穿白大褂,在研究室里做实验的科学家的事,和普通百姓、和孩子没有多大关系.为了改变家长这种想法,我们利用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开展了一系列指导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