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要只派十个八个。”1978年,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我是在中国驻英大使馆知道的,当时我在使馆负责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工作。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想起1975年,为了让清华大学往国外派留学生,就给学校几个出国指标,却被学校拒绝,说是不愿意到帝国主义国家去。当时感觉我的这种工作真是没有干头。今天又是在清华,小平同志要我们成千上万地派出留学生。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国留学工作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做留学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嘱托。兴奋之余,我预感到出国留学工作的春天就要来了!1979年我从英…  相似文献   

2.
解其钢 《神州学人》2003,(5):3-3,4-5
“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要只派十个八个。”1978年,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我是在中国驻英大使馆知道的,当时我在使馆负责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工作。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想起1975年,为了让清华大学往国外派留学生,就给学校几个出国指标,却被学校拒绝,说是不愿意到帝国主义国家去。当时感觉我的这种工作真是没有干头。今  相似文献   

3.
到今年四月二日,我的伯父董必武同志就离开我们整整四年了。四年来,回忆的文字我虽一字未写,但心中却总是念着他老人家的。我永远忘不了一九七五年四月二日这个日子。那一天中午十二时左右,我校领导同志转告了省委的通知,要我于下午二时在校门口等着,有车来接我。我的心不禁忐忑不安起来:是什么事情呢?是伯父到武汉来了吗?不对。每次他老人家来武汉,要我们去见见面,总是亲属之间相互邀约,并不麻烦省委的。不好,恐怕是……我不敢想下去了。果然,到了北京,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对我们宣布了董老逝世的噩耗。  相似文献   

4.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9,(10):19-19
吴学谦老前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半了。他的名字,是我在20世纪50年代就听说过的。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后来,我之所以能和吴学谦同志见面,是因为他夫人毕玲同志的关系。我念大学时,毕玲同志是我敬爱的老师:后来我留校工作,毕玲同志足我尊敬的领导。特别是在“文革”期间,我与毕玲老师一道关在“牛棚”中,在受迫害时,我们经常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5.
马达 《留学生》2009,(4):50-50
3年前,我离开生我养我20多年的祖国.来到传统又现代的英国,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涯。刚到英国时,衣食住行都不习惯.感觉处在一个“颠倒”的世界,半年之后,才适应过来。现在,我将当时的情形写出来,希望能给准备留英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启示,以便早日适应异国生活。  相似文献   

6.
张伯苓校长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然而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依然和我们在一起.在纪念校长逝世50周年的日子里,他60年前一次讲话的声音仍然在我的耳边回响.我是1941年秋季考进重庆南开中学的.那一年的开学典礼由张伯苓校长亲自主持.他的讲话从“我为什么办南开“讲起,申论南开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7.
看重等级 初到奥地利,印象最深的是奥地利人的等级观念。很多人讲话的语气、方 式,都有意表明自己和对话者的身份上的距离,而这往往并非出自内心对对方 的喜恶。我工作过的医院里有个清洁女工,不光实验室的清洁做得出色,还帮 助大家做很多分外工作。后来她被提拔到检查部门,离开时,大家为她开欢送 会,我注意到,没有一个人像对其他离开的人那样和她吻别。其实大家都很喜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我有幸被广东省教育厅选派到英国剑桥进行培训交流。 在英国,学习虽仅仅一个多月,但见闻不少。异国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风俗人情、文化教育、家庭生活等,都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然而,我更多关注的是英国的基础教育,并思考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正逢时     
坐在我的办公室,抬眼望去正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大方庭绿草地,学院富有特色的哥特式建筑,华美而宏伟。望着窗外无限风光,我不禁思绪万千。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增派留学生讲话25周年。1978年小平同志做这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讲话时,我刚好6岁。却没有想到,我是伟人讲话的直接受益者之一。一个海外学子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小命运和国家的大命运就是这样的丝丝相扣。我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象一条直线。1989年,17岁的我进入重庆大学就读。当时我入选重庆大学的教改实验班“理工综合实验班”。1993年毕业时,我不仅获得了环境工程专业的…  相似文献   

10.
IMPOSSIBLE签证     
刘瑾妮 《大学生》2014,(18):40-41
正被"赶出来"我和同学计划在6月18日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游玩,28号回英国,由于英国不是欧盟成员国,所以持英国学生签证的我们在去往欧洲时需要办理申根签证。所需材料除了必备的护照、英国签证指纹卡、照片等,还需一张在预约签证时在信息输入后自动生成的申请表、学校证明信、银行账单、旅游保险和交通酒店信息。我按照大使馆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按照预约的6月4号来到伦敦,拿号递签。然而,我们未曾预料的是,由于  相似文献   

11.
当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时,反而会激发出自己都难以相信的能量我是1987年从大学毕业的,学的是外贸英语专业。我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那是一份很安逸,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可是没多久,那一成不变的日子让我感到很压抑,我不甘心自己的热情被一点点地吞噬。在犹豫不决中过了三年后,我终于下决心离开,因  相似文献   

12.
项南同志逝世三年了,而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品德、风度,音容笑貌,却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令我深深地思念着他。他对福建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省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更使我永志不忘。 我到省社任职,是省委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总社,总社和省社的统称为职教社)领导决定的。然而凭我的直觉,与项南同志的推荐与厚爱是分不开的。因为在 1987年以前,我在福建省机械厅工作,与总社并无直接联系,与总社领导相识,是 1984年省社成立时才开始的。但 1987年我在北京中央党校学习时,总社领导王艮仲同志就约我到他家共进晚餐,使我…  相似文献   

13.
<正>淡淡异乡愁多亏了妈妈的料理和良苦用心,我顺利考入了大学。说起来,大学算是我头一次离开生活了十九年的家乡,独自一人到外地生活。报考时,我选择了理想的韩国语专业,考虑到语言环境的优越性,我考入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然而,在这里第一个月的生活,却将我从象牙塔拉回到无情的现实中。从未离开过故乡的我在生活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不熟悉的语言使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饱受  相似文献   

14.
<正>又是一年中考时,一批一批的学子们从学校离开,带着成功的喜悦,带着离别的忧伤,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带着老师们深深的祝福。我站在校门口,与学生们微笑道别。再见,孩子们,愿你们将来的人生一帆风顺!然而,随着学生们的离开,我的思绪并没有平静。工作在九年级化学教学及政教岗位上已多年,按理说,我所有的情绪早已被岁月冲淡、抚平,然而,每一届的离开,都会让我在脑海中翻腾出这些学生的过往,或好或坏,或喜或忧,一幕一幕,让我心中五味  相似文献   

15.
在国人心目中,英国人应当是世界上最具绅士风度的公民,彬彬有礼到近乎拘谨。事实也的确如此。2001年我到英国利物浦读书,所接触的英国公民,无论是教授、职员、公寓经理,还是医生、护士、警官,以及普通居民,所显示出的修养和礼貌,令你不得不叹服。然而,你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英国的小孩子竟然那样的顽劣,他们毫无“教养”的行为,令我多次感到惊讶和恐惧。我所住的学生公寓是座五层高的环形建筑,被学生戏称为罗马竞技场。楼房一半房间的窗子朝向院外的公共地界。我刚搬进来时住在一层。一进房间便发现,房间惟一的窗户上有三块外层玻璃是被砸坏…  相似文献   

16.
颜仕英 《现代家教》2003,(11):25-25
编辑同志: 我女儿小慧今年5岁,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只她从1岁时起一直玩的玩具鼠。不论是到爷爷奶奶那儿还是到叔叔婶婶家,甚至到外地旅游。旧玩具鼠一直是伴随她的第一  相似文献   

17.
<正>1981年,懵懂青涩的我,第一次离开黄海之滨的故乡,离开疼我爱我的亲人,离开那茂密、曼妙又不失柔韧的湿地里的芦苇,来到了盐城师范学校。三年后,作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被分配到了盐城市第一小学。我的教师生涯,从这里悄然拉开帷幕。带着初为人师的激情与忐忑,我真诚请教师傅,虚心向同事学习,认真备课,愉快上课。就在享受着孩子们对我的喜欢时,小洁的一句话击碎了我的虚荣。那天,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课堂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贫困山区的乡下教师。从教29年来,我从中学到小学又从小学到中学从没离开过这片山。其中从29岁到39岁我在大山深处人烟稀少水源奇缺的一所小学里一呆就是10年时间,由教师到教务主任再到校长,头发由黑到花白再到满头银发。然而,我无怨无悔,更为我是一名教师而自豪。  相似文献   

19.
明天 《中华家教》2020,(1):65-65
儿子去英国游学那段时间,有一天晚上给我发来一篇文章,写的是他的感怀:马上要离开英国回国了,看到那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特别感伤。最令我难过的是,同住寄宿家庭的一个西班牙男孩,和我特别聊得来,本想分别时互留联系方式,没想到一觉醒来,男孩已离开,因为祖父去世,他已赶往机场。没有一句分别,什么都没留下.  相似文献   

20.
日前,原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周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从北京电视台到中央台,再去奥组委新闻处任职,我确实是三五年换个岗位。我很看重生活和工作在内心的某种激情碰撞,所以我能勇敢地去“舍”。其实我的每一步选择,都让很多人觉得惋惜。比如我离开北京台时,有人说,你到中央台可能会被很多比你更优秀的主持人埋没了,而你在北京台明摆着事业呈上升趋势。再比如到了中央台,我好不容易依托《综艺大观》节目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