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文学在文化遗传和文化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从远古的“下里巴人”开始的浓厚的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2.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整体文化与文学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整合,区域文化与文学是整体文化与文学图谱中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既具有异于他者的区域性,又具有同于他者的整体性。城市发展的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重庆无论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密集的文化人才方面,还是在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方面,与其他一些大都市相比都有着绝对的差距。重庆已逐渐表现出其文化自觉,正在努力将重庆的城市文化特征经过现代整理,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区域文化形成作家不同的内在气质及其作品的外在特征,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学面貌,成就和影响都极其有限。但是时间一定会孕育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重庆作家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选择和文化开放中形成自己的文学禀性和特色,完成具有特色区域性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云间派文学研究》将云间派放在明清易代这一历史转折的大环境中,从政治的、文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心理的多元路径迫近研究对象,合力抉发出云间派文学的思想内蕴与审美价值,形成了三个鲜明的特色:对云间派浑然一体的把握;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当下的意识观照古典的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4.
地域文学史研究视野中的明清文学史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一是以区域文学发展演变为线索,以"横剖"式的解构、建构,与文学通史、断代史、文体史构成互补;二是以呈现区域"文学生态"的方式,考察文学史的特质,从而发掘文学深刻的内涵与意蕴;三是以区域作家作品、文学风气为研究对象,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以"多元"的形式弥补文学通史、断代史、文体史粗线条描述的不足.明清区域文学史研究的问题与误区主要有:缺乏创新意识,转抄旧的文学史;局限于旧的文学史观,沿袭旧的书写模式;缺乏宏观的文学史意识,描述或杂乱无章,或"失实"、"空疏";文献发掘不深,流于表面.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有关研究将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填补一些地域文学史的空白;从大的区域到小的区域;从地域文学通史到地域断代史、文体史.  相似文献   

5.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文化是民族国家之内在特定时期与环境中存在着的,拥有意识文化、地区文化、地缘文化、民族文化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并且具有意识形态主导性、行政区划限定性、人文地理稳定性、民族归属独特性这四大特征的阶段性文化现象。区域文学就是以区域文化为审美对象,拥有意识文化导向、地区文化限度、地缘文化特性、民族文化底蕴这四大文化内涵,地域文学的政治性需要与地方文学的地方性表达趋于一致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地理区域、民族文学与语言气质是个文化整体。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学,在语言上有鲜明的文化气质差异。从不同区域的民族文学语言文化气质内、外部规律出发,能够看到民族文学鲜明的特征。这就促成了民族文学的多样性,丰富了民族文学,给民族文学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无疑都是以汉族文学为主导的,对少数民族文学涉及很少或者并未深入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区域文化探讨也没有深入进行。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区域文化为视角,注重文本的文化属性,采用文化分析法、对比法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思想、流派形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存在两个薄弱环节:其一,由于静止孤立地看待特定的区域文化,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变与区域文化、时代语境之间的动态结构关系,未能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其二,由于孤立静止地看待区域文化,把区域文化等同于乡土文化,因此,除了北京、上海这两个中心城市,其它城市的区域性文化风尚对文学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的阐释。增强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明晰相关研究理念,有助于激发区域文化在文学研究中的新活力,拓展区域文学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区域文化是这个区域特有的人文元素经过久远的历史沉淀和不断的文化进程建构的延续,还不如说一方水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品性的不断升华。而这绵延不已的人文现象正是这个区域文化的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深刻展现。不同区域形成的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人生体验,恰恰是特定区域部落生存的过程中积累并凝聚的宝贵的生命财富,而且是为了生存,为了有尊严的活在这个世上,为了自己的生命的永续而形成的初始的文明--一个来自生命的呼唤的文化创始和文化范畴的解构。区域的文化与区域的文学是一对孪生兄弟或姐妹。自然是赐予我们生命的母亲,文化是赐予我们情感的父亲,文学是赐予我们回归的爱人。  相似文献   

10.
邓玉莲 《中国教师》2009,(Z1):195-196
地方性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切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凸显区域特色和专业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切合区域文化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文化创意人才,而研究型创新教学模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乡土教材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有关乡土教材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归纳分析,分别就乡土教材的内涵和价值、乡土教材的开发、乡土教材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这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总结了当前乡土教材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日趋繁荣的区域教育研究不断推动着区域教育学的发展,加速着区域教育学的成熟化进程,然而各种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使作为初创学科的区域教育学身陷困境、举步维艰,始终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为认清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之所在,我们有必要对其所处的困境及其原因予以反思,寻求走出当前困境的途径,以使区域教育学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和合法性危机,逐步确立区域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最终获得学科身份的共识性认同。  相似文献   

14.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区域选择和编排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区域地理教学的内容,更是决定其教育价值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但就目前而言,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仍是摆在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充分比较新课程不同版本初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中区域选择和区域编排的基础上,得出了体现均衡性、突出典型性、强调综合性、关注探究性、考虑基础性和实现连续性等区域地理内容的编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新书《区域大学的使命》,探索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高校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殊道路:区域高校是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区域高校生存和发展之路。这些观点为我国区域高校的发展进行了准确的定位,解决了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的结合问题,确立了区域高校与区域社会互动、双赢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区域发展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发展理论经历了由追求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理论到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多学科思想的集成,是区域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地域上的落实与实现,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区域品牌的产生是内因与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品牌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现代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把握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建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实践,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其他区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现代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把握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建构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策略,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实践,无论对于发达地区还是其他区域.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