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德育更是学校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的任务。但是,在当前德育过程中,由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还比较陈旧,把德育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单向活动,不注意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困此导致了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重视口头宣传但忽视思想认识的提高、重视理论但忽视实践、重视德育教学但忽视学生品行的自我完善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所以,深入研究德育观念的转变洞题,对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3.
于满  董芹 《中国教师》2005,(11):26-27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是当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首要任务,但反思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技理性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方面,德育在教育史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德育仅仅视为智育的陪衬,那些关注人们精神家园的人文道德知识倍受冷落;另一方面,为追逐功利,德育也逐渐远离学生生活的世界,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由于把道德仅仅理解为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这样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演变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着,教育者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更没有把有道德的生活视为学生自身的本质要求。如此,德育实现…  相似文献   

4.
受到应试教育等影响,中学体育教育一直被视为"副科",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只把它当做一门休息课或自习课,完全忽视了体育课是中学德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一致性,来反思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1.德育中“人”的失落,德育主体性的丧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德育更多地演变成一种认知领域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容器,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中的“物化”倾向日益严重,将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工业下的标准化教育商品,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学校的德育规范和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检查与惩罚的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仍然问题重重,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求仅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才造成了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怪现象。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才造成“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场场“突击性”、“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更像是一群道具,热闹过后,学生能有哪些思想收获呢?  相似文献   

7.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以往的德育课程强调"知识德育",偏重于"知"而忽视道德情感的内化过程,忽视德性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有必要拓宽视野,注重对学生德性的培养。无意识德育契合了德性的培养,开发利用无意识德育资源,创建德育共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德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某些学校忽视德育、德育脱离生活实际、德育评价失当及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重视德育,优化德育评价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现实呼唤以美为体亦为用的审美德育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当代社会 ,道德滑波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就是现行德育过分强调功能的“外适性”、“功利性” ,忽视其“内适性” ;依据社会本位去塑造“社会需要”的人 ,忽视德育的“关怀”目的 ;德育过程强调灌输 ,轻视学生主体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其内核即功利主义德育观 ,具体表现为 :1.德育功能追求功利 ,把德育视为万能的救世工具 ,对德育的期望值过高 ,忽视德育的本性 ,急功近利。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 ,德育几乎单一地被界定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政治工具 ,德育泛政治倾向表…  相似文献   

10.
钱国安  陈建清 《文教资料》2009,(17):139-141
为改变传统德育教育重灌输说教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本文试图探讨建立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活动型"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逻辑     
正作为一种理性实践活动,德育是有逻辑的。经过十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德育的逻辑越来越清晰。我以为,理解德育的逻辑,有四个关键词,这就是:生命、生活、过程、道德。一、生命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或者说,是未成年人。如何去理解学生?把学生视为听话的"工具",视为可以任意涂画的"白纸",这样的认识和实践,存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至今仍有影响与痕迹。基于对这种"目中无人"德育的批判,有人提出要尊重儿童,尊重生命。那么,如何去理解生命?应该强调的是,学校德育实践所面  相似文献   

13.
卢春梅 《教育导刊》2002,(10):10-12
传统的德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教"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道德内化.学生由于缺少参与,缺乏深入实际的道德体验,因此对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唤起共鸣,以致无法从内心里真正领悟到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正>思想政治是一门最具德育特色的学科,本应在学生德育教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出于人们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思想政治课顶着"假大空"的帽子,以至于往往被视为无用学科,受到方方面面的轻视。有些政治教师缺少存在感,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有价值;有些政治教师虽然不甘心本学科被轻视,欲不平而鸣,重振"家威",但由于缺乏正确方法和有效措施,缺乏激发学生成功参与的有效情境,无法让学生在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致使思想政治课应有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针对一些学生课堂参与欲望不强、追求成功愿望  相似文献   

15.
<正>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核心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最佳平台。如何在顶岗实习中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我们认为:充分借助企业的人力和文化元素,是中职德育的新思路。一、知性德育的反思与"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视角下德育的重建原则1.生活性原则。关注学生的"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视角是德育的重要目标。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国内现行的德育与生活的德育脱钩严重,忽视了学生德性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影响,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出现了以下误区:一是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和社会阅历水平,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二是忽视学生对道德要求的吸收同化过程,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思想道德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片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实效性不高。要提高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一、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需要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观有关。这种德育观将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视为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忽略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这样的道德教育,“学生只能处于接受的被塑造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是一根根灌满了各项道德规范概念的香肠”,毫无自主性可言。因此,对学生需要的忽视和对其主体…  相似文献   

18.
反思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常常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剪裁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重说教,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缺乏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学校德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基于此,本刊编者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专题研究,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化德育之路。该专题以"困境——出路——实践"为研究脉络,三篇文章构成了"生活化德育"的完整专题框架,为学校生活化德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19.
德育低效状态一直是困扰当今我国学校教育的普遍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德育方式上的误区.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两种偏向,忽视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道德教育只有坚持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受到应试教育等影响,中学体育教育一直被视为“副科“,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只把它当做一门休息课或自习课,完全忽视了体育课是中学德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一致性,来反思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