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不久,上海便结束了单一封建制法制的状况,出现了多种法制的局面,直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按当时上海地域的划分,旧上海的法制主要有华界法制、租界法制、日伪时期法制。还有上海小刀会起义军和上海市民代表会议政府两个革命政权的法制。华界法制。除租界以外,其余的大多数上海地域都属华界。旧上海华界法制存在的时间最长,除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其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上海租界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依据相关史料,从租界开发、越界筑路及华界自治三方面,对其城市化效应作了初步考察,以从一个侧面增进对上海租界与上海崛起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西撤,日军占领上海华界。由于外交原因,上海两租界得以幸存(除虹口、杨树浦两区),但处于日本占领区的包围之中,与外界形成隔绝状态,被时人称之为“孤岛”。 战争中上海遭到日军轰炸,上海教育界遭遇了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苦难时期。在敌人飞机的轰炸下,战区学校大部分被摧毁。学生因家庭原因东西迁徙,住址不定,大部分也辍了学。即便是租界内的学校,也因房租高涨和学生稀少而不能维持,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处在停顿的状态之  相似文献   

4.
对上海开埠后100年间福建移民群体发展轨迹、群体结构和特性作了分析探讨,认为上海福建人的数量规模从来不曾超过江浙人和广东人,且无论在华界还是租界,都呈下降趋势。但在城市的商业运作和政治表达中,福建人群体却体现出鲜明的群体特性,这种群体特性使其在城市演进中仍然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在近代上海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并着手扶持傀儡政权.此后近八年间,日伪当局制定和实施了多项文化宣传方面的政策、法令,试图打压各路反日势力,扶持亲日文化.上海日伪政权的文化宣传管制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管制范围从华界扩展到租界,方式从喊口号进化到编理论,内容则随时局变化而不断修改,不仅体现了日本对华政策和汪伪政府的统治利益,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淞沪教养院是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由绅商界精英人士发起组织,是当时上海第一个专以收容教养男性游民、乞丐的正规民间救济机构.该组织成立后,长期在英租界、法租界及华界收容游民和乞丐,这对于维护社会治安、整顿市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此机构由筹办到改组的过程中,<申报>全程报道,以正面舆论给以积极支持.本文即以<申报>的相关报道为基础,探讨这一时期报刊舆论在淞沪教养院的发起、运作过程中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简要探讨民间组织和政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代上海租界的法制是现代法制.这一法制引导、规范了上海租界现代社会,其中包括:现代议政组织的建立和运行、现代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施行、现代司法的诞生和运作、现代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等.上海租界的现代法制中有瑕疵,包括在立法和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这种瑕疵的原因主要是:上海租界当局有殖民意识、部分执法司法人员法律素质低、上海租界当局不深谙上海的社会实情等.上海租界现代法制的瑕疵对上海租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并使之出现了病态.  相似文献   

8.
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是中国所有租界中数量最多,变迁最为复杂的。而这些建立在租界内的审判机关大多与领事裁判权息息相关。无论是租界当局还是中国政府对于设立在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机关都非常关注,因为这不仅仅是国家独立主权的一种体现,更是在独立法权与治权之上的“掠夺”与“对抗”。从在租界内设立的各国领事法庭,到以工部局为主要对象的领事公堂。从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到上海公共租界特区地方法院,从租界初期清政府在租界内拥有的完全的审判权到一步步被租界洋人所蚕食掠夺.再到中国官民不懈的对抗,一点点收回审判权,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审判权力变化纷繁复杂,租界内中外势力通过对审判权力的争夺,以扩展出各势力当局的行政权在租界中的博弈。  相似文献   

9.
提起租界 ,往往把侵略、野蛮、反动、黑暗冠于其中 ,租界 ,意味着对中国主权的轻蔑、践踏与严重侵害 ,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汉口、青岛等一些大城市租借里 ,列强肆意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租界是罪恶之薮 ,侵略之源 ,是人间地狱” ,这一愤慨真实地揭示了租界的历史本相。然而 ,租界作为殖民者侵略的基地 ,在客观上具有扩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功用。租界内的市政文明、现代化的市政管理在当时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领略一番。一、租界的形成1845年 ,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签订了《…  相似文献   

10.
对近代中国租界土地制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从那时起直至近年,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一直是上海租界。一般认为,上海租界形成了以“永租制”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或以其独特的契约称之为“道契”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19世纪40年代随着上海租界制度的逐步成型,经过租界当局与上海地方政府的反复交涉形成的。1847年,上海中外当局共同确认了这种土地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1.
租界,人称“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上海的租界,前后延续了九十八年.现将它的来龙去脉概述如下: 英租界的开辟与扩展英帝国主义是在上海掠夺租界的急先锋.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订立《南京条约》.  相似文献   

12.
(甲)自滬战至上海解放前夕的劳资争议与罢工 (一) 自“八·一三”事变至日蔻侵佔上海 1937年前半年,上海的工商業是比较有进展的。工业继承上一年的兴盛趋势,那时的金融亦相当稳定,加以长江下游各地,一般正值丰收之年。当“八·一三”事变的前夕,全市有工厂5,525家,作坊16,851家,共合22,376家,雇用工人约600,000人。这些工厂与作坊分布于华界,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就中公共租界约有工人250,000人,分散在东区及北区的大小工厂内。上海战事起后,东区与北区当即沦为战场,大半的工厂俱陷于停顿,仅有小厂约400家迁至安全地带,但只有工人6,500人。在未迁的工厂中,有900家是完全毁灭的,原  相似文献   

13.
上海租界当局采用种种手段破坏、镇压上海人民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租界当局是帝国主义侵华据点的事实不容抹杀。  相似文献   

14.
上海租界移民功能略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是近代中国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之所以能形成,关键在于上海租界在近代中国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依据相关史料,考察租界的"孤岛"效应、"蓄水池"效应两个方面,可增进对租界及上海崛起历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上海的文化街,是指本世纪初逐渐在上海河南路、福州路一带形成的经营书业、出版、销售图书的商业区。其主要地点,在今河南路自广东路至九江路一段,福州路自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一段。因此处有许多书店、报馆,以及纸张笔墨店、笺扇书画店、文具仪器店,故有文化街之称。上海文化街由租界的形成而肇兴,由租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租界文化的一个窗口。它自形成到发展,几经起落,与上海甚至全国的文化相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此可以窥视上海租界文化  相似文献   

16.
吴紫媚 《考试周刊》2011,(37):31-33
有"东方巴黎"之称的旧上海可谓是中国租界的缩影,基本折射出了租界里的小世界。历来,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对鸦片贸易的研究。然而,租界里弥漫的不仅仅是"浓烟"。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上海租界里盛行之赌风,进一步放大租界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租界:租界指在旧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扩大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出归自己管理的一部分地区。租界分为公共租界和专管租界两种。公共租界指由几个国家领事共同管理租界内的行政事务的租界,专管租界则指由一国独管租界内一切行政事务的租界,侨居该租界的他国居民均须受该国的法令管辖和支配。列强在我国设立租界始于1843年10月8日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附件),通过该条约,英国人取得了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借地建屋建立租界的权利。1845年英国第一任上海领事胁迫清朝苏松太道,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  相似文献   

18.
纳税人会议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权力机关,工部局对其负责,受其领导。纳税人会议亦是上海西人参与租界治理的重要途径,西人通过在纳税人会议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不断的创设、完善租界治理体系,推动了租界的持续发展,故纳税人会议是分析近代上海发展、演变的重要线索之一。而《土地章程》、《纳税人会议议事规章》是上海公共租界的根本大法,其不断推进、完善是构建上海公共租界纳税人会议制度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晚清上海租界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发生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学者们论述的较多,而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上海租界对小说的影响,人们探讨的还不够深入。晚清小说的繁荣以上海为中心,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租界的存在。其中的报载小说的迅速发展又促成了古代小说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